2023年以來,張家川縣按照“穩面積、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發展定位,認真貫徹落實全市果園改造提升及防災減災設施安排部署,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謀劃布局,強化經費保障,加大獎補力度,突出技術指導,穩步推進果園改造提升和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全縣累計完成果園改造提升3030畝,建設防災減災設施315畝。
![](/Files262/BeyondPic/2024-5/17/240517094809f776b8c8d2c4de.png)
一、著眼于基地規;瑖腊岩巹澰O計關。立足標準化基地建設,力爭集中連片,規模發展。重點改造提升樹齡超過20年、品種老化、腐爛病嚴重的低產低效蘋果園,沒有收益或者收益低的核桃園,低產低效花椒園等。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分類施策、穩妥推進,按照老果園現狀,對于樹齡老化、品種落后、樹種不適宜的分類改造,分年安排,分步到位。尤其是對于面積較大的老基地,不搞一刀切,防止果園收入斷崖式下降。
二、著眼于布局良種化,嚴把品種結構關。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改造中選擇發展前景好、市場競爭力強的優良品種,重點推廣瑞香紅、煙富6號、煙富8號、維納斯黃金等蘋果品種,蘇格、女神、斯坦勒等西梅品種,隴武一號、金權無刺等花椒品種,形成早中晚搭配、名特優齊抓的品種格局,促進品種結構迭代升級。
![](/Files262/BeyondPic/2024-5/17/24051709483c99a179fe5b1f1c.png)
三、著眼于生產集約化,嚴把技術推廣關。落實市縣鄉三級聯動、線上線下結合的技術培訓機制,通過舉辦果樹技能比賽、專題講座、技術干部蹲點指導的方式,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積極推廣寬行省工高效模式,推行省力化、機械化、高效化栽培等先進實用新技術。針對縣域果樹花期凍害易發問題,在推廣果園防雹網、多防棚等防災減災設施的同時,配套推廣果園防霜加熱爐、煙霧發生器等新產品、新裝備,開展防雹網增設防霜布試驗示范,配合防霜爐加溫防凍害模式,千方百計提高防災設施低溫凍害應對能力。
四、著眼于建園標準化,嚴把改造質量關。嚴格執行“八統一”改造標準,統一放線打點、統一調運苗木、統一開溝挖坑、統一土壤消毒、統一施肥回填、統一栽植定干、統一澆水覆膜、統一間作套種,做到高起點規劃,高規格調苗,高標準建園,高質量改造,確保建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推廣行間統一套種地膜馬鈴薯、黃豆等作物,既能夠壓除雜草增加綠肥,又能彌補果園前期經濟效益。
![](/Files262/BeyondPic/2024-5/17/240517094807be064ef9a4ea3e.png)
五、著眼于項目精準化,嚴把申報實施關。按照村申報、鄉審核、縣審定的程序,果業部門指導鄉村做好項目謀劃和入庫工作,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和經費保障,確保改造提升和防災減災項目落地實施。規范項目實施程序,對改造提升項目實施質量采取“六驗”工作法,即驗面積、驗苗木、驗密度、驗施肥、驗覆膜、驗成活;對防災減災項目施工質量采取“五檢測”工作法,即檢測面積、檢測結構、檢測材質、檢測功能、檢測安全性。
六、著眼于資金安全化,嚴把獎補兌付關。認真安排謀劃,用好用活獎補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建園完成后及時啟動驗收程序,鄉村先行自查,縣果業部門組織鄉村振興部門、鄉鎮農業中心聯合驗收,驗收合格后及時兌付補貼資金。項目資料和報賬環節堅持做到“十有”,即有批文、有方案、有公示、有審批、有詢價、有票據、有資質、有影像、有簽字、有蓋章。同時,從嚴落實公示制度,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確保資金安全陽光運行。
![](/Files262/BeyondPic/2024-5/17/2405170948769d99d2a91d12a6.png)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