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與天水的“雙向奔赴”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東 于曉明 白永萍
淅淅瀝瀝下了一夜的雨。5月3日一大早,游客撐著五顏六色的雨傘在天水麥積山檢票口排起了長隊,而這樣的景象也出現在伏羲廣場、天水古城等地。在來往的人群中處處能看到青年的身影,他們是學生,是游客,是志愿者……
(一)
“請問還有余票嗎?”麥積山景區售票口不斷有人這么詢問。陰雨天氣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行程。麥積山作為天水的名片,是游客特別是青年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在蘭州大學讀研的宋劍橋和同學終于如愿登上了麥積山。因為沒有搶到高鐵票,他們一行選擇搭乘火車來到天水。“臨時決定來天水玩,迅速作了攻略,晚上就搭上了來天水的火車。”宋劍橋說,之前已經去過了西安、鄭州和哈爾濱等城市,感受了很多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色。
在麥積山腳下,有一座紅墻灰瓦的千年古寺——瑞應寺。張璐正在寺院的文創商店內翻閱著石窟畫冊。“作為青年,我們有責任了解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跡,這些遺跡既是歷史的印記,也是文化的傳承。”張璐說,對青年特別是大學生來說,參觀麥積山石窟、伏羲廟等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能夠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這本身就是一種繼承。
初到天水,河北籍大學生魏磊便被這個充滿伏羲文化元素的城市深深吸引,利用周末和節假日,他和同學去了伏羲廟,參觀了博物館。“回去后我會和親朋好友介紹伏羲文化、秦文化、麥積山石窟等,也邀請他們來天水親身感受這些文化氛圍,我也算天水文化的傳播者。”魏磊說。
歡笑聲、叫賣聲讓熙熙攘攘的天水古城煙火氣息十足。在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設立的展臺前,糅合諸多天水元素的玩偶、帆布包、冰箱貼引得不少游客駐足。該校青年教師毛競介紹說:“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后,我就帶著藝術學院的同學設計了這些產品,這些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毛競表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今后的文創設計工作將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勇于創新,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
3月以來,“志愿紅”成為了天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乘坐觀光車的游客請在此排隊”“您好,四合院請往這邊走”……在文廟觀光車停靠點,幾名志愿者正忙著為游客提供各種服務。張建余、李家碩是天水師范學院大一學生,同時也是天水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中的一員。“五一”假期,他們主動報名參加志愿服務。“在天水上大學,我們很自豪!趁著假期,我們也想為這個城市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請問合影是免費的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不少游客與裝扮成賈寶玉造型的青年演員李俊熙合影。他說:“我幾乎每天都在古城和伏羲廟等景點跟游客合影,哪怕只是拍一張照片,能讓游客開心就夠了。”接下來,李俊熙打算利用互聯網平臺,讓廣大網友了解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