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天水二中”征文三等獎作品
劉亞枬:《紀念余翅玉老師》
冉彩:《流年里的二中》
微光:《柿子樹下的青春》
小秋:《柿子樹下》
紀念余翹玉老師
○劉亞枬
敬愛的余翹玉老師離開我們已經八個月了。很多往事歷歷在目,很多場景記憶猶新。
1956年秋天我在天水二中初二讀書,那時初二年級有五個班,我在2班。陳世勇校長的夫人余翹玉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同時擔任初二《平面幾何》教學工作。二十出頭的余老師,自信從容,儀態優雅,風華正茂。
幾何課老師,要經常在黑板繪圖。余老師拿著木制大三角尺和大圓規走上講臺的形象,她又快又準繪圖的情形,常常活躍在我記憶里。慢慢地,我們才了解,余老師不僅幾何圖形繪得好,畫也畫得好。余老師少年時代在蘭州女子師范讀書,美術老師潘國炎先生(后任西北師大教授)發現她有繪畫天賦,鼓勵她將后學習美術。她畢業后報考當時甘肅省教育廳中學師資培訓班,被數學專業錄取,從此與數學教學結下不解之緣。
《平面幾何》是數學入門的重要基礎之一,而數學是自然科學抽象思維演繹的工具和橋梁。余老師初任《平面幾何》這門課的教學,她對幾何學原理有深刻理解,研究教材深入細致;備課一絲不茍,講課深入淺出,條理清晰;還不時穿插一些有關歐氏幾何發展和應用的小故事,活躍課堂氣氛,使得教學引人入勝。這種教學方法,啟發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了自學能力。每次,我聽完她的課,可以完全掌握領會,幾何作業立刻就能順利完成。幾何學解題,需要正確分析“已知條件”、“求證”對象,有些問題往往隱含在題意之中,需要認真分析,盡量找出簡捷有效的解題思路,對訓練學生嚴格的邏輯思維能力非常重要。
余老師經常留一些難度較大的練習和“作圖”題,讓大家選作。我基本都是“全選”,并能獨立完成。因我的幾何作業解題思路清析,論證簡潔,書面工整,作圖規范,她總把我的作業貼在教室做示范,有時還帶到其他班上展示。一些同學遇到解題困難,也來與我切磋,互動中增長了不少知識。進一步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同時使我感到非常榮幸,頗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富有成效地學習幾何學,提高了我學習過程中條理化思維,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后來工作的種種收獲,與當初認真學習幾何學原理不無關系。所以,我一直把余老師的殷切教誨,視為寶貴思想和知識財富。
余老師在不同的學校多年講授《平面幾何》,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教學效果越來越好,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受到各地眾多學生的稱贊和愛戴。
余老師講課,給二中同學們留下雋永的記憶。記憶更深的是,她對每個學生的和藹可親,關愛備至。
1956年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經濟比較困難,停止在校內食堂就餐,自購食材及柴火,租用東泉鎮村民爐灶自炊。余老師知道,她帶的2班也出現這種情況,立即采取措施,個別談話,了解思想情況和實際困難,動員大家從長計議,盡快放棄自炊。她指出,你們在外自炊,一則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影響學習。二則為了省錢難免湊合,飲食單調,蔬菜、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會造成營養不良。再說環境衛生條件也差,影響健康生病了怎么辦?學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對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助學金補貼,解決了不少問題,大部分學生停止了自炊。不久國家全面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糧油限購,學生自炊全部停止。
余老師擔任班主任工作,盡量發揮班干部和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作用,不包辦代替,學生思想比較活躍,班級各項工作都在校內名列前茅。有一段時間,班上個別學生動輒出言不遜,滿嘴粗話,惡言穢語隨口相向。余老師很警惕這些不良現象,對大多數同學正面引導,對沾染惡習的學生嚴肅批評教育,引導同學們崇尚文明高潔,鄙視粗俗下流。糾正了少數同學的不良習氣,思想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提升了集體凝聚力,優化了班風。在余老師帶領和教導下,我們這個班各個方面進步很快。
幾十年來,余老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做人做事。1957年夏天,天水全縣中、小學教師集中在天水二中(那時叫“天水縣一中”)開展“反右”運動,校園人際關系陡然緊張。大形勢也波及校園,影響到一些學生。有個別人編造一些虛假情況,給班主任余老師匯報,還打“小報告”構陷其他同學。班級“整團”活動也發生了“無中生有”“無限上綱”的極左行徑。余老師非常驚訝,驚嘆有些人變臉竟如此之快。她敏銳地發覺這些苗頭之后的沉重陰影。及時地堅持正面引導,著力避免對學生的傷害,有效地剎住了“暗地下害”的歪風邪氣。在當時嚴峻的政治環境下,余老師的這些直面扭曲心靈,反對毒化少年的作為,實屬難能可貴,體現了她人格的正直和善良。
陳校長和余翹玉老師是1961年底同時調離天水二中。1963年夏天,有次在校園里突然遇見正在蘭州一中任職的陳校長,互聊師生之情,隨后約我幫他抄寫謄清一份自己的文稿。時隔兩年,又見到陳校長和余老師。我們都非常高興。當時生活仍然比較困難,余老師親手精心做了美味可口的“臊子面”招待,其中有久違了的木耳、黃花菜,我至今仍有回味。
一代又一代學生心目中,余老師不但是數學名師,還是當之無愧的賢內助。關于余老師勤于操持家務,傾心“相夫教子”的美談,人們口口相傳。往昔的師生、還有學生家長及街坊鄰居對此十分傾佩。
余老師和陳校長退休后,住在蘭州市安寧區科教城,常有各地學生前來探望。見到往昔的學生,二老談笑風生,樂也融融。
陳校長于于2016年三月不幸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二歲。2022年十月,八十八歲的余老師不幸因病離世。兩位老者歷經那么多苦難,能活到這般高齡,實實在在是做人做事修來得福分。
尊敬的余翹玉老師,你留給我們的是永遠的感恩,永遠的懷念!
(作者現居蘭州)
流年里的二中
○冉彩
2023年是母校天水二中七十歲的生日。三十年的路走起來很漫長,可要回去,記憶就會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漫卷而來。
1988年初二時轉學到二中,開始住校。上下兩層大通鋪,二十幾個同學睡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晚上熄了燈,舍友們床頭就會點起自制的小煤油燈盞繼續學習。她們都很用功,目標明確且性格堅韌,而我只會打著手電筒看瓊瑤古龍梁羽生的書。學校食堂的炸醬面是最愛,但我很少能打到。因為太矮了,擠不到打面條的窗口去。1990年進了高中部后繼續住校,換到大宿舍里,床也換成了單個的高低鋪,有三四十個女孩。下了晚自習,熱鬧非凡。我的床在最里面的角落,我喜歡躲在帳子里看書,聽她們說話,有時是小聲的拌嘴,嘰嘰喳喳像打開了鳥籠子。早晨滿屋子都是香皂氣息,糅雜著少許的洗面奶味道,清香淡雅如同那時的青春。
操場的柿子樹上掛了一個秋千,下了晚自習,一大幫同學都去那里玩。嬉鬧歡笑中藏著多少情愫,年少懵懂中送走追隨的目光。我曾在凌晨時分,爬到柿子樹頂端,看過三十年前的月亮和星星。靜謐的校園,教室和宿舍里漏出的昏暗燭光,一定已為那些埋頭苦讀的同學照亮了前行的路。學校前面是大片的農田,農民秋收春播,年輪伴隨著我們的讀書時光。因為記憶的畫面太過豐富,我有種不真實的的感覺。在教室門前的花壇邊和男生踢足球,順帶踢飛了鞋;在劉晉和藺保東老師的組織下有了讀詩會,從那時就迷上了海子;開始寫小作文,投稿,也有了稿費筆友和多個筆名;隨身聽里放的是鄭智化的歌,書包里裝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因為大多數同學都是極其自覺自律的,老師的包容心很強,所以我在寬松的環境下快樂的度過了高中生涯。以至于我的孩子在讀高中時對我的高中三年充滿了羨慕,對二中這所學校充滿了好奇。
在老同學趙文慧的文章《吾愛吾師》中,我又見到的我的諸位老師。嚴肅認真的老校長,帶著陜西口音的班主任,說話不緊不慢的語文老師,愛穿白色西服的數學老師。知識淵博的歷史孫老師住在操場旁的平房家屬院里,我們都喜歡去他家里串門。聽他講故事,順便看斯文帥氣的學長。體育溫老師也住那里,晚飯后就能聽見他在家拉二胡。我也經常翹了課,去六班聽蘇老師講詩詞。那首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只聽一遍就記了半生。還有早上六點半吹哨子叫我們起床跑操,經常塞給我零食吃的宿管楊老師,化學課教的極好。有的老師已作古,有的老師回了故鄉,有的老師去了遠方,可是時隔多年我還是能記起他們的音容笑貌。
三十年來每次回家要從二中門口路過。新的教學樓,實驗樓,新的學生宿舍。也換了圍墻和校門,有了過街天橋。放學時涌出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就會恍惚回想起我曾騎著紅色單車,和同伴笑鬧著在農田的小路上穿行而過。
(作者現居蘭州)
柿子樹下的青春
○微光
又是一年柿子紅,柿柿如意笑秋風。24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往事歷歷在目,回憶塞滿心扉。說起二中,那真是一個充滿歡笑、見證奮斗、滿載溫情、富有力量、至為純真,只要提起就有無數話題的地方。
說二中充滿歡笑,因為我們花樣的年華、最美的青春留在了這里。這里不僅有朗朗的讀書聲,還有肆意的笑聲,純樸的歌聲,響亮的吶喊聲。學校操場邊有一排大柿子樹,夏天郁郁蔥蔥,金秋碩果累累,恰似我們的青春生機勃發、恣意盎然。柿子樹就像一群老者,經年累月地默默看著一茬茬二中孩子嬉戲打鬧、茁壯成長。操場是土質的,籃球框是木頭的,單杠是鋼管做的,但毫不影響運動的熱情。依然清晰記得,運動會上參加400米比賽,決賽沖刺時的最后100米,胸口像堵了石頭,腿像灌了鉛,在同學們熱烈的吶喊聲、掌聲中為班里贏得寶貴的一分。密友陶同學參加跳遠比賽,為著榮譽奮力一躍,不料大拇指被鐵鞋釘劃出一條大口子,血呀嘩嘩地流,幸好學校旁邊有醫術精湛的133醫院,急忙趕過去,縫了5針。前幾天聊起他還說那個傷疤木木的、很遲鈍。賺足掌聲和尖叫的,當屬帥氣的輝了,籃球王子、跳高達人,瓜子臉,大高個,女孩心目中的流川楓。體育委員綠,胖乎乎的體格卻不影響他球場上的靈活機動,為班里球賽積分不少。那時的高中,沒有手機,沒有自媒體,節奏還不太快。學習也不限于課堂,緊張的學業之外,有熱烈的運動,青澀的文藝,學校還組織去駐地英雄部隊參觀。活躍的氛圍,增進著友誼,消解著壓力。
說二中見證奮斗,因為那是書寫命運的重要三年,是永不服輸的流金歲月。在中專招生依然流行的那個年代,選擇上高中的我們可謂“志存高遠”,考大學的目標既很明確,也頂著上大學高額費用的壓力,一心吃公家飯的意識還很濃郁,學習自覺性自然是好的。高一高二尚且自在愜意,一進高三,每天有做不完的題,講不完的題,還有幾位總愛拖堂的老師。每周日下午僅有的半天休息時間,我總是一覺睡到晚飯前。同屋租住的鐵桿陶,總笑話我太能睡。現在我嚴重懷疑,高考他比我多出的15分,就是這半天時間賺到的。
高三階段,有每天學到凌晨一兩點的,有提前學習大學數學的,有為了躲開二三十人大宿舍吵鬧出去租房住的,有“另辟蹊徑”學體育、考藝術的。鉆研UFO上癮,迷戀天體物理,頗有些憤世嫉俗的陶,最后考上南航、南下金陵,從事了尖端科技飛機發動機的研究事業。酷愛播音卻上了警察學校的活躍婷,這么多年初心不改,把愛好玩得很專業、很高端、很享受。相中警察學校的我的同桌,卻學了財經,成了一名金融白領。學習拔尖,被川大錄取,一年后又回來復讀,繼而到浙大的胖斌,現在已是華為公司的中層人士。品學兼優的大文婧,上了師范學院,兜兜轉轉被優選回二中教上了數學,和我們的老師們成了親密同事,與二中結下了不解之緣。還有兩位無話不談的好同學、好朋友,遠嫁浙江,異鄉打拼,工作風生水起,生活有滋有味,倒也是倍嘗辛酸。而我,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提前批軍校,竟被第一志愿第一專業錄取,光榮地成為人民空軍的一員,把自己交給了祖國,辛勤而充實地奮斗著、奉獻著。從軍17年個年頭,轉戰大江南北,荒漠戈壁、關中秦川、改革前沿、京畿重地處處留下戰斗的身影,懵懂青蔥少年已然成長為一名忠誠無畏的老兵。
我們那時的夢未必都圓了,也并未都活成自己想象的樣子,但大家一直在拼搏著,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年近不惑,深切感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說二中滿載溫情,因為這里有敬愛的師,親愛的友,刻骨的人,銘心的事。四班時的班主任、化學老師鄧先生,年輕斯文、寡言少語、愛打籃球,就像一位沉穩持重的老大哥。也不知何時起,博得了我們英語老師的歡心,畢業前二位喜結連理,讓我們吃上了喜糖,著實歡喜了一把。然而,天意弄人,不遂人愿,先生突然罹患重病,救治失效,駕鶴西去,留下無限哀傷。先生病重期間,有次回老家本可以去看望他,但一想到父親因同樣的病痛剛剛離世,實在不忍再經歷那生離死別的痛楚。不曾想,再動念已天人永隔。
高二文理分班后,我到了三班。新班主任馬老師,以嚴厲著稱,極少見笑,板書工整,聲音洪亮,每天早早在教室門口侯著。我因為多次遲到,難逃法眼,被他約談。問我是否學得太晚起不來,我沉默不語視為默認,其實沒好意思說,過了晚上十二點我那腦子就不轉了,即速速就寢啦。而勤奮的陶還在那冰冷的出租房里挑燈夜戰。所以,不夠勤奮的我,最終成績落后于他,實屬必然。
到三班第一件事便是分配座位。從四班來的同學站在教室后面,看著肖同學在大黑板上瀟灑漂亮地寫出每個同學的名字,大家似乎在接受命運的挑選。新同桌就這樣誕生了。海依,留著短短的頭發,瘦高個子,眼睛烏黑有神,眉宇間還帶點英氣,言談舉止卻是很文靜,沒有想象中城里女孩的嬌氣。也沒成想,這有意無意的分座,竟讓她成為那個刻骨銘心的人。學習上互幫互助,生活上體察關心,愛慕之意在明媚的日子里悄然生發。上大學后遠隔千里,聚少離多的愛戀,一有假期便互相奔赴,這一戀就是七年之久!也不知是馬老師的親自安排,還是班干部無意之分,心底里一直感恩著這個座位的安排,成就了一段曾經朝思暮想、海枯石爛,卻情深緣淺、無疾而終的因緣際會。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是在醫院病床上看到的,也是馬老師專程送到我家里交給父親的。
因為先后呆在兩個班,又擔任過學習委員、團支部書記,認識的同學、結交的朋友自然更多一些。有熟讀紅樓、心思細膩,酷愛硬件、善于鉆研,帶我看中國足球沖出亞洲,在世界杯上0:6敗北巴西的老友大鵬;有前排就坐,學習無比認真,經常研討題目的阿翔;有留在天水的安老師、何老師、緱醫生、毅老板;還有定居西安,IT精英,臺球好手,參加我婚禮時醉得不省人事的阿榮兄,以及成天曬美圖、順帶曬曬娃的班花婕;還有弱不禁風,內心強大,高考報考失利又去人大讀研,保送出國讀博繼而回國工作的阿俊。等等。
說二中富有力量,因為這個大熔爐,淬煉了懵懂的少年,造就了無限的可能,打開了我們廣闊的人生圖景。老校長是不得不寫一寫的。一次高一晚自習,正跟一位同學閑諞得起勁,突然頭頂窗戶邊傳來一頓嚴厲呵斥,那聲音整個二中必能聽到,那用語粗俗簡直不可言喻。一陣暴風驟雨、“醍醐灌頂”之后,戛然而止,轉身離去。回過味來,才感到是訓我們倆,核心要義就是“父母費那么大勁把你送到城里來上學,你在這虧先人呢”。額!瞬間臉紅到了脖子根,自慚形穢呀。
老校長倡導抓得最嚴的幾件事至今記憶猶新,禁買賣零食,抓學生抽煙,糾奇裝異服,批進校不下自行車等,見到就罵,劈頭蓋臉,毫不留情。他還會時不時到操場邊的大旱廁里巡察,看見偷偷抽煙的同學定是一頓狂風暴批,那批評比揍你兩拳還難受,沒有人不害怕。有次天麻麻亮,我穿過操場去廁所,看見有人蹲在水渠邊用手掏東西,走近一看掏出一堆塑料袋、一次性筷子,正是這位嚴厲無比又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胡校長。偶遇這一幕,自己打心底里覺得,那天晚自習挨批評真是“罪有應得”。現在想來,我們何其有幸,二中有一大批像老校長一樣,愛著學生、為了學生、激勵學生的好老師,潤物無聲,誨人不倦,篤行不怠,為我們授業解惑、打磨棱角、校正航向。有位教育家講,大學不在于其有高樓幾許,而在于有多少真正的大師。那我想,二中那時雖然條件簡陋,但有那樣一批嚴師名師,我們是真正幸福的。
二中時的我們,青春熱情地揮灑,知識不快不慢地積累,美好一點一滴地寫就,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都是那么的純粹純真,印在心底,永不磨滅。
接到大文婧轉來的征文啟示,那厚重的師恩、純真的友情,就像陳年老酒的醇香,慢慢散發出來,沁人心脾,令人微醺。回望那段歲月,是一次初心的回眸,一次心靈的遠歸,一次隔空的相聚,一次向母校的報告。
現在的我們,依然在為理想打拼,也在被柴米油鹽圍繞,開始為子女教育而焦慮。與此同時,純粹的我們天水二中人,也大抵會想,這輩子要做一個發光發熱的人,一個擔當起家庭重任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一個不負新時代的人。這樣,敬愛的師長就該會欣慰,牽掛的同學就該會安心。
(作者系解放軍某部軍官)
柿子樹下
○小秋
二中的校園寧靜而空闊,在操場的西側長長的一片地帶,長著一排粗壯碩大的柿子樹,這些柿子樹聽說是學校周圍私人家的,當年建校園操場圈了進來,但因這些樹都是有了年成的老樹,就沒有砍伐掉,仍然屬于它原來的主人。因而每年秋天柿子成熟時,總會有校外的人來收拾這些柿子。而在收獲之前,總會有調皮的低年級的男生,拿石塊或長棍子打柿子,其時那時的柿子是苦澀難吃的,必須要拿溫水浸泡幾天后才能吃。我常看見小男生們歡天喜地又東張西望地打柿子,也有膽大的則爬上樹去摘,扔下來,下面的接住后趕快塞進衣服里,也有學生騰空了書包,裝滿柿子后,躲躲閃閃地沖出校門。其時,學校禁止學生擅動柿子,因為那是私人財產,但屢禁不止,總有調皮的男生打柿子,那種緊張與竊喜帶給他們的快樂似乎是無與倫比的,我想他們也不純粹是為了吃,更多的是感受那種犯禁的快感吧!
這排古老的柿子樹卻是我的精神樂園,它們成了多年以后我夢回二中校園時經常出現的事物。秋天里它那樹皮粗裂的枝干和通紅美麗的葉片,映襯著通透、澄澈的藍天,實在是美妙絕倫!我常常和一起玩耍的女生靠在柿子樹上竊竊私語、或是蹲柿子樹下隨手亂畫亂涂,記得大大咧咧的田瑩和溫婉柔和的章琦總愛來這里,我們在柿子樹下畫點唯美的院落、寬闊的房子、滿地的花花草草、河流呀什么的,還說這是我們未來的家。初冬的時候,暗紅干涸的柿子樹葉掉落一地,在夕陽的余暉中靜靜躺在地面上,那畫面,至今清晰地映在我的腦海里,那種寧靜的、感傷的、孤寂的景象,和我高中年代的心境是多么的相似啊!高三時,我記得有段時間我常常在放學后一個人徜徉在柿子樹下,有時候拿著一本喜愛的書在讀,有時候抬起頭來,透過它濃密的樹葉努力探索那被分割開來的天空的碎片,幻想著一些虛無飄渺的故事,編織著五彩斑斕的關于愛情的夢想。那個時刻,校園里教師們做飯的味道漸次傳來、學校圍墻外的遠山上炊煙不斷升騰,有幾個男生在遠處的籃球架下投籃、奔跑。而我,在逐漸暗淡的黃昏暮色中久久地徘徊在寧靜古老的柿子樹下,以一種無法言清的思緒注視著這一切,想要遮挽、想要逃離、想要讓時光靜止……
后來有段時間去學校上晚自習,自習課間休息時,我常常跑到柿子樹下,在黑魆魆的夜色里靜靜地待一會兒,靠在柿子樹上,完全地放松自己,想一些自己愿意幻想的事情。記得那時是春天,和煦的春風拂面而來,那種令人沉醉的感覺和味道,讓我粗糙的心越來越細膩柔和,讓我忘卻了在擁擠吵鬧的教室里內心的那種緊張與無奈,也讓我暫時忘卻了青春的憂傷與苦澀。
而今,偶爾路過學校,我會站在圍墻外的縫隙前,久久地盯著那排靜默的柿子樹,可能是心理的錯覺,我覺得它們愈加蒼老,黝黑的枝干無力地伸展著,似乎想要和我一樣遮挽住匆匆而過的歲月與青春。
(作者現居天水)
(新聞來源:“我們的天水二中”征文大賽組委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