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深入實施“兩個牽引”戰略和現代寒旱特色農業“三年倍增”行動,按照“建基地、強龍頭、樹品牌、聚集群”要求,聚焦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和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統籌謀劃部署,優化結構布局,全力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2022年全市農業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74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生產產值之比達到1.8: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2.6%,全市農業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取得新成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精心謀劃、政策扶持,積極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一是明確發展方向。制定實施《天水市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工作方案》,明確5項重點任務和5項扶持政策,成立產業鏈工作專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組建產業鏈專家團隊,凝聚合力推動做強做優產業鏈前端,做大做精產業鏈中端,做活做亮產業鏈后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加大財政扶持。依托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涉農整合資金等,支持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發展。秦安縣采取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縣級財政配套、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安伏現代農業產業園,招引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入駐園區。三是創新金融支持。推動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創新金融擔保產品,扶持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發展,今年已向金融機構梳理推薦有貸款需求的新型經營主體164家、融資需求63.6億元,協調落實擔保貸款9.01億元、授信額度2.49億元。四是落實優惠政策。爭取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所得稅稅前扣除,對企業農產品初加工項目免征所得稅。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支持村莊整治和閑置宅基地復墾新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于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建設,縣域內新增用地指標優先用于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倉儲保鮮、農產品加工等配套設施建設。
二、平臺筑基、創新驅動,深耕厚植產業集群新優勢。一是搭平臺、促融合。扎實推進各級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聯創共建,著力打造集農業生態種植、良種繁育、倉儲冷鏈物流、加工銷售、展示展銷、商貿洽談、科研會展、技術推廣、休閑觀光于一體,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多產業集聚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秦州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麥積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分別進入國家級創建名單,麥積區(花牛蘋果)、秦州區(蔬菜、水果)、張家川縣(肉牛)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今年爭取實施中央財政資金3340萬元的秦州區、秦安縣、甘谷縣實施國家蘋果產業集群項目,打造集標準化生產、集約化加工、網絡化營銷于一體的加工集群。武山縣建成總占地530畝的蔬菜加工物流園區,天水興農、隴漿源、青露果蔬、森源果蔬、金鑫物流等一批綜合實力強的加工企業入駐園區,產業集群效應不斷凸顯。麥積區入選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二是補短板、增效益。聚焦農產品“最初一公里”短板,深入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累計建成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951座、年儲藏能力達到106.5萬噸。秦州區、秦安縣建成4條自動化蘋果分選線,實現果實大小、色度、瑕疵、含糖量等外觀和內在指標的精準分級分選。
三、外引內培、頭雁引航,精心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一是持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0家、農民合作社37家、家庭農場8家,對全市593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119家市級示范社和102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開展運行監測,組織申報第15批省級、第13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產業化聯合體。建立干部包聯企業工作機制,全市縣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實現省市縣包抓聯全覆蓋。二是集中培育高成長企業。遴選58家農產品(食品)深加工成長企業,集中市縣資源進行重點培育,2022年全市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58.9億元、營業收入79.57億元、凈利潤5.75億元,出口創匯5444.7萬美元。三是大力引進頭雁型企業。以“引大引強引頭部”等活動為載體,瞄準央企和民企500強等開展精準招商,制定《2023年天水市農業和農產品招商引資工作方案》,建立“兩庫兩冊”(《農業龍頭企業招商引資目標庫》《全市招商引資項目儲備庫》《天水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招商引資推介冊》《天水市縣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招商引資推介冊》),梳理關聯度較高全國重點企業1509家,今年上半年組織外出招商推介48次,洽談對接項目30個、簽約25個,簽約額29.43億元,到位省外資金5.6億元。新增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轉規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
四、科技賦能、挖潛增效,加快孵育高品質產業新業態。一是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扶持引導龍頭企業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糧變粉”“菜變漿”“果變汁”等加工。近兩年爭取省級龍頭企業獎補資金1120萬元,支持18家省級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研發新產品、改進新工藝、升級新設備。甘肅豐收農業、天水眾興菌業、天水長城果汁集團等13家企業建立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5個,投入科技研發資金8319.6萬元。天水裕源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甘肅曦谷酒莊有限責任公司成功研發出花牛蘋果酒、蘋果白蘭地等系列產品,成為全省蘋果加工研發領域的翹楚。二是發展加工新業態。以預制菜產品加工為基礎,培育出了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甘肅孟姑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營收1000萬元以上預制菜加工企業,促成“農產品”變“食品”。武山縣與蘭州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等省內知名院校合作,成立隴漿源食品發酵工程中心和蘭州交通大學蔬菜發酵工程中心,實現日產漿水酸菜7.5萬包,酸菜涼菜6萬多包。三是推動糧油減損加工。聚焦糧油生產年度任務,組織糧油加工主體與種植農戶建立穩定購銷合同,在糧食主產區完善烘干、脫殼等設施,降低產地收獲損失,提高糧油加工轉化率。秦州建成批次150公斤烘干設施,張家川縣正在建設日最大烘干能力達30噸的烘干設施。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