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質增品 聚力調優增效
——天水市穩步推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天水市認真貫徹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現代寒旱特色農業蔬菜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著力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蔬菜產業呈現出面積穩步擴大、質量逐步提升、銷售渠道不斷拓展、效益持續增長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1.5萬畝,預計產量122.5萬噸,產值34.8億元。
一、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適宜區全覆蓋”的原則,新建萬畝以上集中連片蔬菜規模化基地12個、千畝標準化基地22個、連棟溫室15萬平方米、集約化育苗基地30個,維修加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7.5萬畝,更換塑料棚膜2.3萬畝,加裝三層保溫棚膜4.8萬畝。武山縣圍繞“一區五片兩帶”發展思路,在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聶河五大流域累計建成設施蔬菜基地10萬畝,在淺山半干旱地區和南部二陰山區推廣復種菜瓜、正茬架豆等高原夏菜15萬畝,形成了多品種、多茬口、多季節生產格局。秦州區引進35家合作社、13家家庭農場入駐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鋼架大棚6000座、綠色蔬菜標準化基地3000畝、名優特新品種展示園100畝。張家川縣整合產業發展資金2300萬元,在劉堡、川王、木河、恭門等鎮打造集生產、展示、科普為一體現代蔬菜產業示范園。秦安縣新建設施白脆瓜基地23個、鋼架大棚1281座,預計產量1475噸,產值4193萬元。麥積區建成黑木耳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300畝。清水縣在黃門、遠門等鄉鎮建成設施食用菌基地20個20萬平方米,菌棒進棚量達870萬棒。
二、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依托蔬菜產業園區、示范點等平臺,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應用新技術,實現種植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管理智能化、發展集約化。累計引進航天系列辣椒和番茄、甘藍、黃瓜、葉菜類等蔬菜新優品種100多個,優種推廣率達到了95%以上。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企業合作,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技術集成示范和人才培養,示范“物聯網”、遙感等信息技術,推廣新型材料日光溫室、粉色多功能轉光棚膜等新技術新材料,總結出了川區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山地“糧-油-菜”兩年三熟間作套種輪作模式40多種,實現了錯季種植和均衡上市,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
三、聚焦強鏈補鏈,增強產業發展動能。圍繞蔬菜全產業鏈發展,加快蔬菜深加工技術應用和產后處理設施建設,開發脫水蔬菜、漿水酸菜、辣椒系列產品。武山縣引進中鹽集團甘肅天寶塑業、順騰水利設備等企業,成立隴漿源食品發酵工程中心,引進中科云健康(甘肅)研究院試驗示范玻態干燥、漿水酸菜發酵等加工技術,實現加工增值1.5億元。天水眾興菌業全面完成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設施改造,產能由日產50萬噸提高到70萬噸,投資2億元的食藥用菌北蟲草工廠化生產線建成投產。甘谷縣磐安鎮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張家川縣中部蔬菜產業園、武山縣省級蔬菜產業園、秦州區省級果蔬產業園重大項目相繼建成使用,甘谷縣啟動冷藏保鮮設施建設8700噸。
四、注重品牌培育,擴大蔬菜影響力。全市累計注冊蔬菜商標25個,認證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蔬菜品牌25個,甘谷辣椒、大蔥、大白菜,武山韭菜、豆角、蒜苗,張家川烏龍頭列入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或保護產品。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羲皇”金針菇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瑞德園脫水架豆王被評為甘肅名牌產品。成功舉辦“隴上菜都·十有武山”2023天水·武山蔬菜博覽會暨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會,現場簽約招商引資項目和特色農產品產銷協議40項,簽約金額27.38億元,天水蔬菜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知名度顯著提高。
五、培育經營主體,構建新型市場體系。深入推進龍頭企業引培提升、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家庭農場培育行動,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68個,新增營收2000萬元以上轉規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建立農業農村部門干部包抓聯龍頭企業制度,全市593家重點龍頭企業實現包抓聯全覆蓋。健全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立蔬菜價格信息監測點38個、直銷網店36個;扶持蔬菜冷鏈運銷重點企業10家。累計建成各類蔬菜專業市場95個,天水江楠市場建成運營。持續加強與東部協作地區、幫扶單位交流合作,建設蔬菜“南下通道”和“產銷對接”“菜籃子”直供、線上線下直銷等渠道。秦州區開通“秦州蔬菜網上商城”APP和微信公眾號,實現“遠程預訂、遠程下單、遠程追溯、指尖一點、蔬菜到家”。武山縣推動蔬菜北上“闖關東”,拓展東北三省市場,西進“走西口”,拓展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市場,南下“下江南”,拓展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和以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市場,蔬菜遠銷26個省市及東南亞地區,蔬菜營銷渠道廣泛拓展。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