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水市畜牧獸醫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緊盯全年發展目標,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實施“五大行動”,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下功夫,全力奮戰“雙過半”。
一是實施擴量保供行動。集中打造生豬、家禽、肉牛、肉羊“四大”全產業鏈產業和中蜂、水產養殖“兩大”農文旅特色產業,持續優化調整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按照“五化”標準,計劃新建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80個,完工47個,完工率58.7%,力爭年內創建部級示范場1個、市級15個。加強國家、省、市三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動態管理,申報國家級和省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各1家,掛牌生豬產能調控基地26個,確保全市能繁母豬保有量穩定在12.8萬頭。
二是實施延鏈強鏈行動。堅持工業化思維謀劃畜牧業,重點圍繞畜禽養殖、屠宰、產品精深加工、銷售、冷鏈物流建設等方面開展精準招商,組建畜牧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專班,創新招商模式,采取多方牽線、內引外聯、壯老培新、市縣聯動、信息共享等方式,分別與咸陽頂樂伊禾肉類加工有限公司、重慶市開州食品有限公司、重慶盛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總計6.9億元的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項目、生豬定點屠宰及其產品精深加工和畜禽無害化綜合利用項目。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項目已在張家川龍山工業園落地開工建設,生豬定點屠宰和畜禽無害化處理項目地塊已明確,正在辦理土地相關手續。引進以上三個項目,將極大地推動全市肉牛、生豬全產業鏈發展和動物防疫體系全鏈條防控。
三是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堅持把動物疫病防控作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沿關口”,嚴格落實“集中免疫、補免補針、抗體監測”三項措施,建立“免疫進度日報告、周報告和疫苗溯源”三項制度,累計免疫各類動物1067.93萬頭只(次),檢測各類動物血清免疫抗體樣品7834份,合格7240份,合格率92.41% 。常態化做好養殖環節非洲豬瘟排查監測工作,指導養殖場全面落實門禁、封閉飼養、定期消毒等綜合防控措施,完成非洲豬瘟檢測4582份,全部為陰性。創建國家級無非洲豬瘟小區2家。強化獸藥飼料及畜禽屠宰產業監管,調運落地動物監管120萬頭(只)、調入動物產品落地監管3562噸,新審批家禽定點屠宰場1家。
四是實施綠色發展行動。組織實施秦州區和武山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推動畜禽糞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打造種養結合示范點15個,建成500畝以上集中連片飼用玉米種植示范點20個、加工示范點2個。引導各縣區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運作模式,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燕麥等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重點打造張家川縣、清水縣兩個“糧改飼”示范縣,各建成千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示范點4處,完成“糧改飼”種植面積27.02萬畝。同時,注重新型飼料的推廣和利用,累計利用菌渣3萬噸,育肥肉牛2萬頭。深入推進苗種推廣、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在麥積區建設冷水魚標準化池塘改造示范點1個,在秦州區建設大閘蟹養殖示范點1個,武山縣創建冷水魚特色產業園1個,不斷提升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五是實施科技驅動行動。充分發揮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才優勢,組織市縣兩級40名副高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對全市100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場戶開展蹲點式技術指導與服務,累計培訓500余人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2000余份,現場答疑解惑80余條。加強良種畜禽繁育與推廣,認領市人才領導小組科技課題15項,實施烏骨羊、土黑豬、烏雞品種選育及品牌創建推廣。依托“糧改飼”項目,引進隴燕1號、貝勒等10個國內外優質燕麥品種,不斷提高良種飼草供給能力。加強凍配站建設,新建標準化黃牛凍配站24個、羊常溫受精站10個、建成公豬站10個,改良豬、牛、羊等品種25萬頭以上。
(新聞來源:天水市畜牧獸醫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