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水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系列安排部署,加快構建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有力保障了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夯實基層基礎,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一是建強基層組織。制定全市基層黨建責任體系,落實領導干部包鄉走村、幫村聯戶走訪制度,縣級領導干部走村6600多次,新排摸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33個。二是選優配強隊伍。從市直部門選派20名優秀年輕干部到村任職鍛煉,優化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107名,選樹先進黨支部100個,培訓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15期1700人。三是提升陣地活力。落實村干部值班坐班、便民服務、一站式辦理等制度,幫辦實事好事1.1萬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項1860件,解決突出問題2290個,矛盾糾紛化解率超過98%,開展法治宣傳165場次、群眾性文明創建286次。四是壯大集體經濟。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提升行動,實現1339余名領導干部抓村全覆蓋,推動114個市級部門與23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責任捆綁,249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2.56億元,村均10.3萬元。
二、深化試點示范,健全工作推進機制。一是高位統籌推動。制定出臺《2023年鄉村治理工作要點》,召開全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鄉村治理會議,將鄉村治理工作納入年度鄉鎮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考評,細化推動鄉村治理重點工作任務落實。二是分層分類指導。落實示范點鞏固提升任務,發揮秦州區玉泉鎮七里墩村、麥積區新陽鎮胡大村、麥積鎮紅崖村、清水縣黃門鎮小河村等4個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帶動效應,持續推動清水縣省級試點縣和79個市級示范村建設。三是創新治理模式。推廣“積分制”管理和“清單制”落實,創新“巷長制+鄉賢理事會”“5+N”多元工作模式,在113個鄉鎮和2491個行政村設置中心陣地、治理片區和“網格化”防控統一編碼鏈條,新劃分設置基礎網格3967個,配備專職網格員3967名。
三、完善村規民約,構建村民自治體系。一是規范村級自治組織。明確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功能定位,推動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放大“四議兩公開”效應,簡化村級事務辦理流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二是發揮村規作用。集中清理村民自治和村規民約中存在“厚葬薄養”等問題,構建“市督導、縣主抓、鄉組織、村修訂”的鄉規制度落實機制。三是健全議事機制。完善鎮村兩級協商議事和提交辦結機制,推行村情民意提議、村民議事會商議、村“兩委”會議審議、村務公開欄公示決議、執行結果反饋的“五步議事工作法”,暢通渠道,傾聽民意,健全利益保護機制。
四、注重法制建設,提升服務管理水平。一是開展法治建設。堅持普法與治理有機銜接,深化民主示范村和法治社區創建,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國家級10個、省級136個、市級143個,持續開展涉農法規和“放心農資”宣傳。二是深化掃黑除惡。結合憲法、民法典、涉農法規等重點,開展普法宣傳活動200余場次,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1327戶、“法律明白人”9200余名,提供法律意見160余份。三是推動平安鄉村建設。圍繞涉農非法制售、非法集資等5個重點領域,檢查農資生產經營、生產養殖主體1876家,查處種子、農藥、化肥、動物檢疫等違法案件68件,調處農資領域涉農糾紛3起,挽回農民群眾各類經濟損失約50多萬元。
五、強化文明創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培植文明鄉風。評選文明家庭93戶、道德模范86人、“好人榜”452人,創作道德模范微電影6部,建成文化長廊、鄉村記憶館、民俗館8000余處。二是推動城鄉融合。探索推動城鄉文明融合發展新途徑,創建各級文明村鎮1448個,清水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秦安、武山、甘谷、張家川已成功創建省級文明縣。三是開展文明實踐。組織“紅色文藝輕騎兵”下基層、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藝能人“演”事跡,鄉土人才“唱”政策等活動,推行“撿垃圾換綠色積分、文明創建換文明積分、扶弱助殘換愛心積分”志愿活動,組織“童心向黨”教育實踐650余場次,全市累計注冊志愿服務團體6589個、志愿者48.2萬人,發布志愿項目3.2萬個,志愿注冊率超過15%。四是推動移風易俗。倡導“曬家訓家規”“講家史家風”“傳樹家規家風”系列活動,強化“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教育,宣傳黨的創新理論9564余場,參與群眾達104余萬人次;對“紅白事”開銷實行“限高”引導,發放倡議書30萬余份,推動婚喪習俗制度化和規范化。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