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內外華人共祭人文始祖伏羲 匯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
中共天水市委講師團成員、市委直屬機關工委副書記
吳和平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二十大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科學描繪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報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 我們要認真深入領會,堅決貫徹落實,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深挖文化根源,增強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打造甘肅天水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講好伏羲畫卦故事,做精八卦肇始文章,打造獨特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推動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吸引海內外華人登卦臺、拜伏羲、聚人氣,努力把博大精深、亙古常新的伏羲文化,轉化為獨特的、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切實把天水打造成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基地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家園,匯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
一、伏羲始祖文化是為中華民族培根鑄魂的精神火炬
文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推動我國文化建設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們要從歷史長河中看待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地位,在全球風云中認識文化塑造綜合國力的重要影響,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思想引領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天水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以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伏羲、女媧、軒轅文化,奠定了華夏文明“獨一無二”的起源。天水因伏羲、女媧、軒轅的誕生和嬴秦的崛起,孕育了華夏文明的起源。在距今三萬年前,燧人氏鉆木取火,華胥母系氏族大約于公元前7774年、前7759年在天水(隴西成紀)誕生伏羲、女媧,并完婚推舉伏羲為帝,伏羲、女媧開天創世,始“創八卦、結網罟、教漁獵、興嫁娶、制樂器。”約于前5029年在天水清水縣軒轅谷誕生黃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黃帝戰蚩尤、開華夏。原始先民從卦臺山到大地灣生存生活,創造出中國最古老的彩陶、最早的地畫、最早的木結構地上宮殿……,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周孝王時期,秦人始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封于秦亭(天水),號嬴秦。秦人從商周之交中潏保西垂開始,至非子,歷經八代,于公元前771年襄公時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始國,公元前668年秦武公伐邽戎勝利在天水設邽縣和冀縣,并在秦統一中國后,首開秦漢置畤祭天地五帝之先河、記載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木板造屋、樂器等精神文化,形成剽悍勇猛、尚武重刑、進取向上的文化性格。人類源自伏羲出于天水,伏羲是全球華人的人祖人宗,其中500多處原始村落遺址特別是大地灣遺址,是以伏羲為代表的中國先民重要的活動場所,市內保存著全國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伏羲遺址—國家4A級景區伏羲廟和伏羲畫八卦的卦臺山、女媧遺址—秦安女媧廟、女媧祠及軒轅遺址—秦州齊壽山和清水軒轅谷,是羲皇故里、女媧家鄉、軒轅桑梓,是伏羲文化的發源地,江澤民總書記曾提詞“羲皇故里”,是全國性的伏羲祭祀中心,已成功舉辦了33屆伏羲公祭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制嫁娶……“三皇五帝”帶領先民發展農牧業生產、制陶、制玉,以一幅八卦圖揭秘了世間一切、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體系,又經過4070多年有史記載的夏商周、春秋戰國、漢唐帝國、康乾盛世……這樣,從“三皇五帝”起、到清乾隆皇帝止的188位歷代帝王,以不斷探索、創新發展的勇氣,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對外開放、整合發展的理念,服務于民、獻身大眾的風格,繁衍了華夏民族。這就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近代以來,梁啟超首倡“中華民族”概念,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口號。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毛澤東號召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強調中華民族要為人類做較大貢獻。鄧小平提出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江澤民提出“中華民族實現全面振興”。胡錦濤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二十大報告中又著重強調“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必須堅守的精神高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和靈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核心是愛國主義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以大陸為主體,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要實現的目標。這就要凝聚和調動全球所有華僑、華人在內的一切積極力量。依托天水伏羲、女媧、軒轅文化這一全國獨一無二、且歷史最久遠的本原文化資源優勢,梳理人類歷史發展的腳印,讓華夏兒女認知、認同、接受、傳承伏羲文化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和人類文明發展史,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構建中華始祖歷史文化核心區,凝聚全體中華兒女尋根祭祖,承擔起傳承文明、創造文化、塑造人類靈魂與精神世界的歷史使命,不僅深刻認識淵源深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神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和價值,更能深切理解、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主動承擔起培根鑄魂、高擎民族精神火炬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匯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
二、伏羲始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
伏羲是中華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對人類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歷史轉變與飛躍有著巨大推動作用,“鴻荒之世,圣人惡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堯”(漢?楊雄《法言?問道》)。從氏族社會起,人們就開始崇拜祭祀“生前有力的、對共同體有貢獻”的伏羲,加強共同的血緣觀念。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官方對“推始祖所自出之帝以始祖配祭”而“追遠尊先”。從中唐開始,直至宋元明清,對伏羲的官方祭祀崇拜,從敬順昊天和尊祖敬宗,逐漸走向民間、走向百姓。“國有宗廟,鄉有宗祠,祭天祀祖乃國之大事”,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離鄉別土、漂洋過海,還一往情深地懷著對家鄉的守護神、始祖的崇拜,寄托自己的企望,在異域落土生根后,又憑借伏羲、女媧等建立起人與人的友誼,并通過祭祀伏羲確保子孫繁衍,不斷增加人口。這種對伏羲崇拜的共同信仰,則成為超越地界、區界,乃至世界,并促進中華民族團結、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啟迪人們精誠團結、戮力同心,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勵精圖治、鍥而不舍,激勵人們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依靠團結奮斗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發了遼闊壯美的大好河山,戰勝了數不清的自然災害。近代以后,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劫難,中國人民依靠團結奮斗捍衛了民族獨立和尊嚴,書寫了革新圖強、共御外侮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優良傳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號召“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號召團結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打倒日本侵略者而浴血奮戰;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號召團結全國人民,爭取一切國際朋友的支援,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黨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能團結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斗的政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黨領導人民鑄就的團結奮斗精神,印刻在“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紅軍戰士身上,展現在“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兩彈一星”研制者身上,書寫在“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改革開拓者身上,定格在1800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獻出寶貴生命的黨員干部身上,激揚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堅守崗位、一往無前的最美逆行者身上。從1989年起天水舉辦的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升格為甘肅省政府主辦后,已連續舉辦了33屆,近年來并與臺灣地區同時舉行兩岸共祭,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被一代代全球華夏兒女所接受、所認同,成為民族融合的催化劑和民族團結的橋梁。
三、伏羲始祖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堅持大團結大聯合,要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起來想、一起來干。”從天水發源的伏羲始祖文化,以陰陽和合、剛柔相摩、感應相通、重和而不重爭、重合而不重分等理念,消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乃至內心的矛盾,創建和諧有序的社會并以平等精神對待世界各民族。伏羲以太極八卦圖表示對世界萬物的認識,中華民族從河圖、洛書肇始,經過夏易、商易到周易,文王周公箸易,孔子演易,歷經漢唐宋元明清而至今,數千年未間斷,生生不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是海內外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全面梳理中華民族從太昊伏羲氏為首的“三皇五帝”起、到清乾隆皇帝止的188位歷代帝王的更替演變和功績這一中國史綱,著眼于188位創世英雄謀劃、設計、建設、運行、祭祖,全面理清伏羲文化是如何決定和影響華夏民族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是如何傳承創新、奮斗發展的,充分展示和弘揚伏羲、女媧等先民們奮發向上勇于革新的發明創造力、團結拚搏融合進取的民族內聚力和向心力、博大而精深的情懷與精神等中華歷史文脈,切實打造全球華夏兒女前往祭祀、瞻仰、慶典、受教、獲益、勵志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內聚力,構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載體。把天水鑄造成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向世界展現華夏文明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共祭華夏兒女共同的祖先,讓國民明白中華民族的起源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體認伏羲文化在凝聚中華各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國民性格,開發民族智慧中的紐帶作用與規范功能,駕馭陰陽轉化而生生不息,保持陰陽中和而天長地久,統合人類共同價值在全球華人的光芒照射,為我們凝心聚力,戮力同心,各民族大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大團結,進一步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團結奮斗的生動局面,加快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無愧于我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歷史榮譽和偉大業績。
把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打造成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基地和民族復興精神家園,是著眼偉大復興,凝聚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快中華兒女內聚自強的戰略需要。我們一定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全力以赴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