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古城煥發新活力
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趙 梅
![](/Files262/BeyondPic/2023-6/10/23061014357c9eae324a7efaf9.jpg)
每年6月,甘肅省天水市大街小巷都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氛圍。6月22日,天水將舉辦公祭伏羲大典。
“伏羲文化是天水最突出的文化品牌,也是我們發展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天水市博物館館長劉玉璞說,天水公祭伏羲由來已久,相沿成習。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歷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禮。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政府主辦,確定每年6月22日舉行;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跨長江、黃河流域的天水,歷史上曾是隴右第一重鎮,其自然風光也集北雄南秀于一體。大地灣遺址中8000年前的宮殿式建筑,六出祁山、大戰街亭的三國古戰場,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水的人文底蘊厚重悠長。
如此“天賦異稟”的文旅資源,如何轉化為經濟優勢?
喚醒歷史資源
2014年8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審批,公祭伏羲大典成為甘肅長期保留舉辦的重點節慶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同時舉辦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實現海峽兩岸同日同時共祭。每年公祭伏羲大典期間,都有大量來自海內外的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自發前往天水參加祭拜,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活動。
在天水伏羲廟門口的國風館,衣架上展示的各類漢服光鮮華麗,館內定制婚禮秀的標牌引人注目。
今年2月初,在天水伏羲廟舉行了首場明制漢婚秀,身著烏紗補服、鳳冠霞帔的一對新人依次完成了三梳禮、奠雁禮、沃盥禮、執手禮等一系列傳統明制漢婚禮節,不僅讓觀禮者欣賞到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盛宴,也讓更多人加深了對伏羲文化的了解。
“在伏羲廟舉行婚禮意義重大,不僅可以體驗傳統的婚禮禮節,還能弘揚伏羲文化。”天水市民劉婷觀禮后深受觸動,便和男友商議也在伏羲廟舉行明制漢婚婚禮。
《白虎通義》記載,伏羲“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始制嫁娶,是伏羲功績之一。天水市博物館文化產業部伏羲廟國風館負責人劉亞芳說,該館是對伏羲城原有建筑清代戲樓的開發利用,通過漢服體驗、漢服婚禮和拋繡球等體驗,讓游客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文化為載體,深入挖掘伏羲文化內涵,與游客需求結合起來,提供體驗性、互動性的項目,是天水傳統旅游業提檔升級的關鍵。
在天水西關古城內,有眾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遺存,是西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隨著歲月剝蝕,這片建筑群也曾遭遇年久失修的問題。2018年,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一期工程啟動實施,經過3年多的大規模全面修復,西關古城已于去年6月對外開放。
“古城的開發利用,如果一味求古,脫離現代生活,就會陷入困局、難以為繼。”甘肅公航旅天水名城保護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姚東說,要將古城的靈魂與外表、古風和現代風格充分融合,才能增強古城生命力。為此,他們以“鄉愁源頭、城市客廳”為理念打造古城,根據游客消費需求設計業態,提高文旅融合的產業活力。
走進西關古城,在特色餐飲區有地方小吃、罐罐茶等傳統飲食,在非遺街區可以體驗麻鞋、泥人等民俗文化,休閑娛樂區的藝術咖啡、輕酒吧、文創商店等又能讓游客感受時尚生活。
“隨著古城整體布局的優化,商戶入駐率由年初的40%提升到目前的85%,5月份游客入園人數達到15萬人次。”姚東說,他們正逐步打造自營業態,與天水市歌舞團合作創作沉浸式演出,讓更多游客深度體驗天水,逐步提高外地游客在客源結構中的占比。
豐富旅游供給
天水紅山試驗機廠為參與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研制從沈陽引進的大型工業天平,天水星火機床廠自行設計制造的牙條機,天蘭鐵路通車慶典場景……走進天水工業博物館,便翻開了這座老工業城市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2012年,天水市根據工業企業發展需要,制定鼓勵工業企業“出城入園”政策,天水長城控制電器廠等一些在“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企業逐步搬遷到工業園。老廠區留下的不同時期的建筑和工業設備、生產工藝、檔案資料等成為這段發展史的時代痕跡。
“這些寶貴的工業遺產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承載著一代人扎根西北、無私奉獻的優秀品格,對于長期工作于此的建設者、勞動者及其家庭具有特殊的情感價值。”天水市工業博物館館長馮振文說,為保護好工業遺產,天水市按照“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決定利用長控廠舊址修建天水工業博物館。
天水工業博物館項目于2017年10月啟動建設,收藏有企業的生產設備、產品、文獻資料、圖片影像資料等22428件,建筑包括展廳、游客接待中心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2021年3月建成并試運營,今年5月18日正式免費開放,至今已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成為甘肅乃至西北地區首家綜合性工業博物館。
“工業旅游集科普、研學、體驗等于一體,為旅游歷史遺存、生產工藝等資源;旅游則為工業帶來了附加值,如品牌提升、產品推廣、形象宣傳等。發展工業旅游,對實現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馮振文說,天水工業博物館采用公益性和商業化運營相結合的模式,前者主要發揮保存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研學科普等功能,后者通過對賓館、商業區、咖啡廳、閑置廠房等進行合理利用,創造經濟效益,以實現“以館養館”的目的。
近幾年,天水市提出打造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通過多業態抱團,輻射帶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中醫中藥、健康養生等產業發展,目前已呈現出融合互動的良好發展態勢。
在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李官灣村的花舞南山文旅度假區,一場百人越野自駕狂歡剛剛落下帷幕。鑲嵌在青山之中的玻璃吊橋、高空漂流、民宿酒店、露營基地以及親子樂園等項目豐富了天水鄉村休閑旅游的供給。
“景區緊鄰天水南郭寺景區,系利用荒山荒坡地打造而成。因為距離市區近,成為很多市民周末休閑游的選擇。”天水花舞南山文化旅游度假區負責人黃焱說,“五一”小長假景區接待了10萬人,平常周末能接待4000人左右。
今年33歲的李官灣村村民黃文亮以前在天水城區的飯店當廚師,度假區開業后,他便在美食街租賃了一間店面開起燒烤店。“現在不僅能顧家,收入也比以前多。”黃文亮說,作為當地村民,他還享受度假區免租金優惠,隨著度假區的持續建設,未來他還會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
延長產業鏈條
“今年‘五一’小長假,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新建的地下停車場試運行,對游客進行了分流,根據麥積山石窟游覽人數的動態變化,將游客有序輸送到山腳下。”天水市麥積山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信息中心負責人劉通說,根據測算,麥積山石窟日承載量9600人,峰值達到3000人便處于擁擠狀態。
旅游旺季,高峰時段游客擁擠是不少知名景區普遍存在的難題。為此,麥積山大景區管委會在距離石窟10公里處建設了游客服務中心。“游客服務中心的建成使麥積山大景區旅游綜合服務功能更加完善,通過影院、劇場和商業體驗區等各類業態,豐富景區產品體系、提供優質游覽體驗,為景區游客提供更多選擇,填補了景區此前空白,也讓游客通過文化體驗產品更好地了解麥積山的文化及景區概況。”劉通說。
如今,新建的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智慧系統已基本建設完成,通過高空鷹眼監控系統可實時觀察到園區的游客動向和聚集點,便于合理安排工作人員疏散或引導游客進入景區。
在麥積山主題郵局,石窟明信片、石窟拓片、石窟雕塑復制品及各種畫冊等文創產品吸引了很多游客。“蓋上麥積山主題郵局的紀念戳,給朋友或自己寄一張明信片,是景點打卡的一種方式。”麥積山主題郵局工作人員王靜說,以麥積山和石窟元素制作的明信片很受歡迎。
近年來,天水植根地域文化特色,積極探索文創產業發展的新途徑、新思路,全力構建大文創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天水已培育扶持飛天雕漆、漢唐陶藝、柒禮文創、66號文創園等文創旅游商品生產企業60余家,并鼓勵市博物館、大地灣博物館等單位加大文創產品開發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創旅游商品的研發,生產了極富天水元素的特色文創旅游商品1000多種。
在伏羲廟文創商店,各類有伏羲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琳瑯滿目。伏羲廟文創商店工作人員鄧芳菊說,紀念幣、書籍、書簽及車掛等文創產品銷量最好。“我們設計制作了香灰福袋、琉璃手串、龍鳳香囊、打卡冊頁,羲皇福餅和羲皇奶茶也很受歡迎。”天水市博物館館長劉玉璞說,博物館已開發文創產品110多款,僅去年就開發出10款。
為留住游客,天水市博物館還充分利用伏羲廟外廣場進行文創商品展示和秦腔展演等,增加體驗性、互動性活動。劉玉璞說,通過有針對性的設計文創產品和活動,實現了“可體驗、可消費、可帶走”的文旅產業延伸。
今年1月至5月,天水市累計接待游客1755.1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9.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8.92%和112.09%。“五一”小長假期間,全市累計接待游客679.0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0.99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6.88%和11.84%,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