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等文件精神,天水市審計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維度開展資源環境審計,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一是堅持先行先試,積極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2017—2018年,在甘肅省審計廳的統一領導下,市審計局組織實施張家川縣和清水縣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揭示問題135個,涉及問題資金6.9億元,移送問題線索6件,黨內警告處分3人、誡勉談話8人。撰寫審計專報和要情18篇。針對省級政策條款空缺和市級錯位執法問題,向省人大法工委和市政府上報審計建議函2篇。審計整改后,增加財政收入6970多萬元,促進相關部門健全完善制度49項。上述2個項目獲得省級表彰。
二是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調查。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甘肅要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重任。2020和2022年,市審計局精心謀劃,并認真組織實施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天水段和渭河一級支流清水縣牛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調查,揭示問題160多個,涉及問題資金1億多元,移送問題線索2件,撤職處理1人,上報審計專報和要情18篇。通過整改,促進廢、改、立規劃和制度等71項,收繳財政資金1587.43萬元,促進撥付項目資金4557.18萬元,推動24個項目加快實施進度,督促辦理排污等許可209項、環評批復或登記137項,安裝取水計量設施136戶。同時,通過采取督促關停不符合條件自備水源井、搬遷或關閉違規企業、建立地下管網臺賬等措施,努力推動源頭治理,有效發揮“審計一點,規范一片”作用。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調查項目獲得省級優秀審計項目一等獎。
三是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落實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專項審計調查。2021年,市審計局組織實施全市2018—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落實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專項審計調查,揭示問題24個,涉及問題資金57萬元,上報審計專報和要情3篇。通過整改,督促編制規劃2項,廢止與上位政策不符的規章制度2項,健全大氣污染管控清單4項,督促辦理環評和排污手續70項,及時防范環境污染風險隱患4項,促進撥付財政資金57萬元,推動1個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為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發揮了有力的保障服務作用。
四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礦產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調查。2022年,為進一步推進全市礦產資源高質量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市審計局組織實施全市礦產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調查。通過采集相關財務數據、業務數據和地理信息數據,運用SQL、GIS進行數據比對和影像圖疊加,探查疑點,分散核實,揭示礦業權管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金征管用等方面的問題26個,上報審計要情3篇。審計期間推進整改問題7個,收繳財政資金3055萬元,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促進雙提升。
五是注重統籌協調,實施部門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審計。2023年,市審計局優化審計項目管理和審計資源配置,采取“融合式”審計項目組織方式,打破科室界限,整合審計力量,同時開展天水市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審計、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審計和2022年度預算執行審計,實現“一審多項”“一審多果”“一果多用”,有效避免重復審計、交叉審計,進一步提升審計成果轉化運用效能。
(新聞來源:天水市審計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