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百名社科專家學習二十大精神”筆談(16)
系統觀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思維方式
常文峰 郭三龍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Files262/BeyondPic/2023-4/23/235741262_f75ee282-55b1-41a7-9b5f-7bdcc2c1aa0ecopy.jpg)
![](/Files262/BeyondPic/2023-4/23/235741262_b73da32f-c876-4b5b-8083-e82970ff3329copy.jpg)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奮斗成就和歷史經驗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創新成果的結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系統觀念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具有基礎性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以系統觀念的視角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蘊含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對于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能力,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從中華民族發展視角而言,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長遠大計、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狀況決定一個民族能否實現永續發展,深刻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人類發展史中的永恒價值。從黨和國家戰略布局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黨對三大規律認識的進一步理論認識和實踐升華。從人類社會發展維度而言,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中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星球上,尤其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時,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高度責任、順應時代,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讓綠色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張靚麗的名片,為全世界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為構建清潔美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能力,就是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能力。綠色發展,就起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據史料文獻記載,曾經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成就,但是長期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發展的明顯短板和瓶頸,“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堅持歷史擔當,必須先之勞之、率先垂范;必須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必須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進取意識。因此,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經濟轉變方式問題中的增量與存量的辯證關系。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系,歸根到底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系統思維
恩格斯認為:“我們所面對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辯證系統觀是關于自然系統的存在和演化的一般圖景,是從辯證的、系統的角度對于自然界的總的看法。辯證系統觀認為,包括人工自然界在內,整個自然界是物質的,它的結構層次是無限的;自然界是以系統的形式而存在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在量上和質上是不滅的,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系統的存在形式;物質在時空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歸根到底是用什么樣的思想方法對待自然、用什么樣的方式保護修復自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需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進行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并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法治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了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完善的步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健全、制定完善相應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比如2015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是我國環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中共中央國務院還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法律法規。這些生態環境相關法律規章的制定實施,修訂完善,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使生態環境保護不斷走向科學化、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成為帶電的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毛澤東同志說:“許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們的高級負責干部要有這種精神準備,準備對付非常的困難,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寧可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要增強前瞻意識,把工作預案準備得更充分、更周詳,做到心中有數、處變不驚。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就體現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2013年7月27日國家林業局宣布啟動“生態紅線”行動工程,劃定了林地、森林、濕地、荒漠植被和物種四條生態紅線,“劃定全國林地面積不低于46.8億畝,森林面積不低于37.4億畝的森林紅線,森林蓄積量不低于200億立方米,全國濕地不少于8億畝,全國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復荒漠植被不少于53萬平方千米,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嚴禁開發,現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面保護。”生態紅線的劃定為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證國家生態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八、結語
理論產生需要實踐環境,也需要科學思維,沒有科學思維,形成的理論必然是片面的零散的,只有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上的理論才是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理論才能更好指導實踐活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法對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有重要作用,也必將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發展觀、生態觀的變革產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