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天水在線天水在線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三)
(2022/12/31 16:14:09)  來源:天水在線  打印本頁

元龍的村莊

 

李建學

  我的故鄉在元龍。

  元龍是天水東部山區最大的鄉鎮。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元龍公社的二十八個農業生產大隊,以六十五個不同村莊的形式,珍珠一樣,撒在渭河兩岸的山川溝壑間。田園牧歌的圖景,柴草炊煙的記憶,雋永悠長。

  石谷川是元龍一個不大的村莊。

  從名稱上來看,石谷川應該有石頭有山谷也有川道。

  石谷川的灰瓦民居成條塊狀靜謐在渭河峽谷北岸的山腳下。大石頭沒幾個,小石子隨處可見;村后靠山的隴海鐵路上,密實的道砟石走進去總會咔嚓咔嚓響。渭河谷地的川道都不咋開闊,石谷川平地更少;據說因為河流不斷改道,近百年來有不少良田被洪水吞噬了。

  不足百戶人家的石谷川,早年有三處村落。村西南逼仄在鐵路與大山之間的自然村,有一個很元龍的名字——水溝下(ha)。

  在元龍,都把地名或村名后面的字讀作方言“ha”,有位置的意思。比如母親娘家的村子叫井兒下,還有石谷川東邊的小村碼頭下、甸兒下等,樸素明白。

  水溝下是一個僅有二十戶左右人家的趙姓村莊,我的小姑就在這個村里。少年時經常走動,對這個時常被火車震得腳地晃的地方,比較熟悉。村里有一棵老槐樹,元龍車站東移到村頭;老槐樹猶如一本書,寫滿了往事。

  作為村莊主體的石谷川,農家小院大多坐落在渭河與鐵路之間的狹窄沙土地帶的樹蔭里,高姓人家占絕大多數。在村莊東北懷抱著鐵路的大山高處,殘存過一個險要的土堡;約十來戶人家,雄踞成另一個小山村,叫做石谷川坪上

  坪上也是一個元龍味道十足的名稱,一般指高出主體村莊幾十甚至幾百米位于半山腰的民居。比如石谷川渭河對面人口眾多的桑渠坪上,也叫堡子上;舊時代兼顧躲避洪水和匪患的雙層功能。

  石谷川坪上人家不多,卻有過元龍曾經頂尖的兩個大戶之一——“高家的老宅。民國年間的高家不僅富甲一方,聽說其子弟中出過黃埔軍校的學生。僅此一條,在元龍乃至渭河兩岸東西百里的村莊,差不多空前絕后。對此我有疑慮,猜想應該是國民政府1938年開辦在陜西鳳翔的黃埔軍校第七分校;該校后來遷到西安韋曲鎮,據說是黃埔9所分校中培訓營級以下軍官最多的一個。疑慮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鳳翔距離元龍150多公里,韋曲也不太遠;二是窮鄉僻壤的元龍歷史上沒出過太大的人物,高家子弟可能不算正宗的黃埔生。

  人民公社時期,石谷川大隊下轄3個農業生產隊,西頭的水溝下是3隊;東頭高就的坪上1隊,中間的石谷川才是2隊。包產到戶以后,生產隊更名村民小組,組織結構沒啥變化。變化最大的是坪上的民居不斷拆遷,多年高高在上的堡子,不見了。

  新世紀以來,我對兒時就有點好奇的石谷川產生了興趣,當然是高家。我很想深入了解這個傳奇家族的興衰經歷,積累小說素材。只可惜對石谷川并不熟悉,這件事至今一廂情愿,就連坪上也沒去過。

  就說石谷川吧,走進人家也就有數的幾回。多為路過,早年搭貨車從東邊的葡萄園火車站順鐵道步行回元龍李家溝,當然走過石谷川的炊煙;長大了騎車子穿過村前的沙子路,到下游的幾個村子里去走親訪友,要從石谷川的雞犬聲中穿行;后來離開元龍出來上學和工作,偶爾坐火車回老家,必須通過石谷川村后的鐵路。

  在石谷川,不同時段相處過五六位中學同學。初中一位同學有家傳醫道,工作后我還去拜過年。1987年吧,姨家的表姐嫁到石谷川,現在已是幾個孫子的婆婆了,我卻沒有到她家去過。也就是說,對石谷川的印象,浮在表面。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個暑假,讀完初二準備升入初三的伏天;偶然的機會,我被母親托人塞進副業隊,在鐵路上賣力氣。一個多月搞副業的日子,石谷川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那些年不流行打工一詞,搞副業也是農業社遺留下來的說法。我們每天在鐵路上干10個多小時的體力活,工價一塊五;扣除包工頭的抽成和稅款,我能拿到一塊一毛多。上工的第一天,就在石谷川的鐵道上,突擊換鋼軌。

  換鋼軌全是人工操作,最要命的是必須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當時的寶天線只有一條行車道,東來西往的列車行走的間隙有限,做不完就會造成重大事故隱患。工長十分嚴厲的警告:列車掉道了,槍斃責任人。

  民工天不亮從四面大方的村莊集中到養路工區的院子里,包工頭點名后,工長講話并按照領工員職責分配任務。完了我們涌到站臺上,在確定的時段乘坐軌道車直奔施工點。到位后,大家七手八腳的把幾節很小的軌道車抬出路面;領工員在施工點兩側放置好安全崗,大家拿到工具,聽過施工要領講解,就在幾名養路工的帶領下分班在邊上等。我們等來來往往的列車通過,等東西兩頭十幾里外車站發出的施工信號,在規定的時段內替換掉舊鋼軌。

  時間一到,領工員吹哨子發令,近百人呼啦一聲搶上鐵路。民工兩人一組,先用半米高的螺絲把松開固定鋼軌的螺帽,再用羊角鎬拔出道釘。一根鋼軌所有的固定裝置都清除后。大家按照規定動作面對面蹲在鋼軌兩邊,雙手緊抓鋼軌,隨著號令一起發力,竟然把那么重的鋼軌下了路基。接著如法炮制,再把路邊備好的新鋼軌一根回來,擺上原位置固定。全部工序做完,看著質檢員提道尺逐一測試合格,才算完工。

  幾根鋼軌換下來,慢慢熟練了,也不害怕了,感覺鐵路工人的技術并不復雜,也沒有農活累。在吵吵嚷嚷的民工隊伍里,我算年齡最小的一個;雖然幾次被領工員以不信任的口氣責難,好歹沒有被清退。干到第三天,我已成為機靈的熟練工,因為受到夸獎有點忘形。

  一位白發蒼蒼的技術員說:年齡小有啥可說的?我十三歲就在鐵路上掙飯吃了。標準的河南口音,瞬間讓人臉紅。

  那一年,我過了十五。

  在石谷川那段鐵路上,少年的我老成了許多,激增不少見識。

  第一個發現,鐵路工人跟民工是天壤之別。工人戴帆布手套穿勞保皮鞋還有雨衣,我們一無所有很容易受傷。中午吃飯的時候,軌道車定時給工人送餐;我們三五成堆坐在舊鋼軌上啃自帶的干饃,口渴只能跑到鐵路橋下的小溪邊想辦法。工人大多動動嘴,我們必須出力流汗,還不免挨罵甚至被清退。

  第二個體驗,在烈日和暴雨下。換鋼軌到第七天正午,突如其來的暴雨把所有的民工澆了個透心涼。那天冷得直打哆嗦,我終于相信三伏天能凍死人的說法了。暴雨過后又是慷慨的烈日,沒有雨具的民工第二天就病倒了七八個。那天在全身打冷顫連螺絲把都抓不穩的趕工過程中,在領工員的叫罵里,我不時地想起語文課本中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中的一段描寫,通過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寫人活著的不容易。雖然在新社會,我身臨其境。那天的暴雨下過一個多鐘頭,路邊的石谷川隱約在雨霧里。對暴雨我沒覺到多難熬,等到冷得牙齒不停打架,等到有人死命的往石谷川場院的麥草垛子里鉆,才意識到炕眼里滲出來的柴煙,都有家的溫暖。

  第三個感受,錢比命重要。鋼軌換畢了,新的任務是在彎道處的路基上做加固工程,再把瀝青浸泡過的木質枕木換成新式的鋼筋水泥構件。加固工程要在運行列車的鋼軌下面依次挖出深兩米的長方形土坑,掏掉成年渣土,換上三合土。三合土就是一層沙子一層石灰一層黃土,層層鋪設10厘米再夯實;直到土坑回填至道砟石水平,才能抽掉鋼軌底下的舊枕木換上新構件。做加固工程,只能蹲在坑里用鋸過木把的十字鎬和鐵锨挖掘。有時候逞能,列車在頭頂上緩慢通過也不出來,就躲在坑里。我那時愛看領工員手中揮舞的信號旗,能指揮火車不斷減速。第一次換枕木,800多斤的新構件,綁上繩子4個人用撬杠抬。領工員喊一二三大家齊發力,毫無經驗特別是缺乏耐力的我,一下子被壓趴倒在道砟石中。根本來不及喊疼,同組的伙伴已經在罵我不像個男人了;只能掙扎著起來,拼上命再抬。換枕木的活做了20多天,我也熬成了一個經得起摔打的男人。直到今年奔波在治療膝關節病的路上,才想到年輕時不該那樣掙命。其實出力流汗不算個啥,我還流過血。在鋼軌下的土坑里,有一回十字鎬劃過頭皮,血流到眼睛上才感覺到疼。領工員不讓干了,簡單包扎后就坐在邊上看別人干。開學前一天我沒再去副業隊,母親后來領到的工錢是40多塊。整個八十年代,元龍中學的學費每學期都是2塊錢。我在鐵路上掙到的錢,比一名專科畢業的年輕老師月工資都多。

  三十多年來,每次坐火車走過石谷川,都能想起自己親手換過的鋼軌和枕木,想起烈日和暴雨下的經歷。

  這些年為寫作強說愁,喜歡回味童年時聽到高家的那些傳說,喜歡豐富石谷川坪上的記憶,喜歡想象這個大家族曾經騾馬成群的日子。想他們的奮斗經歷,想高家四五代人的愛恨情仇,想把那些零碎的故事演繹成時代圖景,作為元龍值得流傳的記憶,給后人聽。

  2019年清明節回老家,元龍鎮頂級的花椒和蘋果商請我到底川去喝酒,沒想到叫來了石谷川的兩位主事人作陪。席間說起高家往事,我順便表達了自己的愿望。他們希望我來寫,也說到幾位健在的老人。不久見到高家的小輩外甥——我一位當中學校長的高中同學,他甚至推薦了必須采訪的知情人。那個叫做如兒的半老漢,童年一起玩過幾回;在鄰居的嫲嫲婆家,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他是老人的內侄,來走過親戚。

  想著過兩三年退出實職,就到石谷川去走走;試著搜集一點資料,為夢中的小說做些努力。誰知突如其來的膝關節病,讓我的想法再次懸在空中。

  作家楊胡平在摘花椒的路上,微信發來對岸石谷川的遠景圖片。渭河依舊,手機拍攝的山川變化也不大;隴海鐵路復線雖然多次改道,仍然從石谷川經過。

  熟悉的情景,故鄉的氣息,往事如昨,人老了。那些能細數高家逸聞趣事的人,應該都老了。

  我,也意料不到的急著要老。

  哪天才能到石谷川去?故地重游,尋找少年印記,也圓夢;再給自己幾十年的業余愛好鼓一把勁,就好了。

  現在的石谷川坪上,長滿了層層的花椒和蘋果樹。土堡子灰飛煙滅,很多的人和事,就這么于不經意間,錯過了。

  生我養我的李家溝,隱在一片溫馨的樹蔭里。雄踞黃土山坡,樸素端莊而又祥和。

  那些年,村莊背靠的大山上多種冬小麥。果樹和菜地很少,以糧為綱。李家溝右邊的上崖村被一條大渠和次第盤桓的梯田分隔,左邊的劉家坪高在山坳另一側;面前的隴海鐵路就一條孤零零的單行線,渾黃的渭河水不管不顧向東而去,一頭扎進河里的龍咀子梁,把西秦嶺數不清的大山拉到家家窗前。李家溝眼皮底下的元龍火車站,每天各有一趟上下的慢車;喘著粗氣的火車到站,能給這個偏僻的鄉村帶來短暫的喧囂。李家溝東南斜對岸的關峽,一如既往的綠在柏樹叢中;而西南角的老街道,才是元龍的心臟。老街瀕臨渭水背靠拐彎的鐵道,鐵道以北一字排開的幾家大單位,元龍中學、政府機關和衛生院,以密集的瓦房聚成鄉鎮的中樞。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李家溝如同元龍的左肩,肩負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整個八十年代,我都在上學。

  先是在李家溝念小學,四五年級也就二十幾個娃娃,近年才知道有個詞叫做復式班。那時候對念書沒有概念,更喜歡的是節假日進山砍柴;來回的路上可以聽大娃娃講書里和電影上的故事,背上幾十斤劈柴穿街過村,能受到路人贊嘆,也能得到父母的夸獎。

  小學畢業后,1981年秋到1987年夏,從李家溝到元龍中學,整整跑過六年,每天三個來回。中學時期,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季節。即使雨天光著腳丫子跳泥,即使考試不及格挨罵,即使跟同學打架受傷,也難得憂愁。

  上中學的早晨有些冷清,低頭夾著干饃饃,多跑步經過出村的坡道——“陡路蓋。這一段彎曲而又陡峭的黃土山路,祖祖輩輩走過很多年。之所以叫陡路蓋,也許除了陡峭之外,還有些膝蓋骨的象征意義,光滑而又堅硬。雨雪天氣,一不小心就會人仰馬翻。

  上學的中午一如既往地匆忙,卻豐富多彩。走出校門,公社的高音喇叭準點播放單田芳的評書,能一路聽著走回村。《三國演義》、《岳飛傳》,很多章節后來都能背誦。走進自家院子,屋檐下的廣播匣子——評書在繼續。當時政府聯系農戶的最快捷方式,就是高音喇叭加電線連接各村到戶的廣播匣子。聽著評書,狼吞虎咽吃過午飯,轉身就往學校跑。飯后走下陡路蓋,走得慵懶。逢集的日子,過了鐵路橋便道,順路拐進元龍老街,時常爬到郵電所柜臺上看看新到的雜志封面,也眼饞街邊的小吃。一路過眼癮,偶爾到鐵匠鋪或照相館湊熱鬧,再向西走出正街,穿過鐵道路基下高大的涵洞,火急火燎趕到中學大門。

  夕陽下的陡路蓋,都是美好記憶。中學六年要上晚自習,元龍中學約定成規,周邊的上崖、后莊、王家溝、元龍、李家溝等五個村莊的通校生跟住校生一起,必須上90分鐘的晚自習。再往西的吳家沿、南邊的石家灣、東南的關峽、還有再東的劉家坪和杜家坪,可以自由上晚自習。當然,元龍火車站的職工子弟包括附近的糧站、養路工區等單位的學生,也得上晚自習。

  上晚自習,多有幸福的記憶。晚飯后出村,走到陡路蓋,炊煙彌漫的元龍鄉村,四季各有色彩。春天的地埂上,才出土的草丫兒透著新生命的氣息;盛夏的楞子根底下,滿目郁郁蔥蔥的綠;深秋的曹家河壩里,紅葉點綴著金黃;隆冬季節披星戴月,時常但聞人語響,雖然看不到影子,也知道更有早行人

  走在上晚自習的路上,不遠處的高音喇叭親情伴奏。公社改為鄉以后,架在上崖村頭的喇叭,會定時放出廣播電臺的每周一歌;都是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聽兩遍,就能自顧自的哼唱一路。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蕩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花兒香鳥兒鳴春光惹人醉/歡歌笑語繞著彩云飛……

  當然,更多的時候放的是秦腔戲。少年時不太喜歡看老戲,長大后離開元龍,遠離故鄉的思念里,心中慢慢生出秦腔戲的種子。我已經寫過十五六個有關老戲的短篇小說,寫的就是這種故鄉記憶。

  晚自習回來的路上,都是摸黑走石子路,還要過兩回鐵道,十分費鞋。爬上黃土敦厚的陡路蓋,就是到家的安然。我們二三十個不同年級的娃娃一路嘰嘰喳喳,各自說著新鮮的話題;經常悄悄傳遞課堂里不允許的讀物,回家點上燈看。

  那個年代的讀物,最搶手的是32開的《遼寧青年》。在這種小刊物上,開始想象大山外面的世界。后來讀《少年文藝》,還訂過《少年文史報》和《中學生》雜志。私下里傳遞最多的是《大眾電影》和《武林》,我們除了羨慕電影明星,也吼哈著偷練過幾手少林拳。

  那些年的李家溝,遺忘在社會進步的角落。上學的路上,走著走著,就會有人走丟了。十七八的女娃娃,羞羞答答的嫁了人。才上到高一的小伙子,突然間就回家娶媳婦去了。也有高中畢業生通過考學,成為吃供應糧的公家人而家喻戶曉。

  1980年開始,李家溝逐步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父輩們的最大愿望,就是能養一頭犍牛,種好責任地,讓全家人吃飽飯。誰知甩開膀子大干兩三年后,買騾子成為時尚。父親660元從清水縣著名的交流會上牽回來一頭栗色兒騾子,成為村里一道靚麗風景。

  那些年的李家溝,村東山溝邊,我們二隊上山的土路,就是去北山上屬清水縣管轄幾十個村莊的大路。元龍逢集的日子,騾馬一路叮叮當當。山上人按碗賣糖梨兒的那個甜,鐵路工人雞蛋買的計較,包括毛驢子歪著脖頸嘶叫豬娃兒鬧,都是人間煙火。

  1984年的小麥大豐收,家家都翻出了幾十年沒派上用場的糧囤。吃飯問題解決了,腦子活泛的人家偷偷做點小生意,勤快的長輩們開始在自留地里栽花椒樹。攢勁的女人娃娃,相約去跟車”——圍車叫賣;上百人追著停靠下來的綠皮火車,吆喝著兜售水果和煮雞蛋。

  那些年的李家溝,到處都是勤勞和上進的情景。人們在各自的角色里感恩改革開放的好,也擔心土地政策會不會變。那些年,碾場是農忙的喜慶。親房鄰居男女老少齊動手,以互助的方式徹夜勞作,把龍口奪食的小麥收獲季,當節日一樣過到極致。那些年,見多識廣的人試著種幾棵蘋果樹,也多為紅元帥和黃元帥,還有啃不動的老國光。

  那些年的李家溝,家家看著大牲口,戶戶養豬喂雞。過年殺豬做豆腐,還有耍社火,才是該有的滋味。

  那些年的李家溝,最時尚的是雙卡收錄機。大音量放出陳仁義的《下河東》,也唱李淑芳的《游龜山》,秦腔戲當為主流。學生娃喜歡李玲玉,都把千百惠的《走過咖啡屋》,記到這位甜歌皇后身上了。每次走過那間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腳步……”讓人難忘初戀,還有那個算不得情人的情人。

  那些年的李家溝,沒有見過麻將。過年打幾把撲克,多是天地王;偶爾打升級,也從不耍錢。耍錢是二流子的勾當,都說李家溝莊風正,祖祖輩輩崇尚耕讀門第;一方面勤于農事,一方面渴望后人讀書上進,風清氣正。高考制度恢復以后的十年里,李家溝考出去的學生最多。

  那些年的李家溝,過年要唱三天三夜大戲。平時誰家有喜事,就有人張羅包電影。電影都是晚場,有時在二隊的場院里放,更多的是在1982年左右修建的戲臺院里放。下晚自習回來,能踅摸過去看上后半截。

  那些年的李家溝,吃水要到村東的山溝里去擔。擔水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還成就了一條進出村莊的路——擔水路。那時候過年,都要扎秋千。擔水路上邊寬敞的窖院里,是扎過多年秋千的老地方。后來也到下場里扎。過年的韻味,還是窖院里深長。擔水路上,有一棵下半身空洞的柿子樹,那是榨油的地方。月上中秋的日子,家家以炒香的花椒籽榨油,戶戶炸油餅。七八個壯漢圍著粗大的油杠,把兩只大碌碡吊上去加力的情景;花椒油滲出草繩裹嚴實的油包,沿石頭油盤順嘴子流下來的記憶;仿佛一幅古畫。

  八十年代后兩三年,陸續離開元龍到外地去上學。這些鄉土的記憶,慢慢成了個人情感的主要內容。

  1987年秋到1988年夏,我在北道埠的市八中插入應屆班復習再考。慢車每次離開元龍,車出西閘口,加速走過水口之上的花橋;看著窗外靜靜的李家溝,看到盤旋的陡路蓋,背著洋芋和蘿卜的我,徒生無限憂傷。熟悉的人和事,水一樣于窗前流逝。直到走出天水火車站,還有些恍惚。

  1988919日午夜,在元龍火車站,父母送我登上蘭州開往西安的445次慢車,第一次出遠門。要到千里之外的長慶石油學校去讀書。從此,我就成了一個懷揣故鄉的人。

  此后的十年里,多次坐半夜的慢車回老家。在元龍出站,不敢走李家溝瓦窯門前的大路;陰森森的幾孔窯洞里,停放過火車軋死的尸首。我習慣跟著零星下車的旅客,順車站往西走一段,在三股道路基底下兒時玩過的兩眼涵洞處拐過來,向北穿越一處沙土大豁口,幾步鉆進一隊的桃園里。桃園小路正中那座幽暗的庵房子,背后就是回家的捷徑。小路左邊有我家一塊不大的花椒地,右邊就是二隊的桃園。桃園是我們兒時垂涎的地方,因為偷生產隊的桃子,沒少挨大人的打。走在自家的地頭,再黑的夜晚,都不會害怕。提著行李一路向上,順溝邊的架子車道進村,三步并作兩步,就是夢中的老家。

  有好幾回,才走進巷道里,就聽到母親喊著趿拉上鞋跑出來開大門的聲音。母親說:聽腳步,就知道娃娃回來了。

  那些年的李家溝,才是家。

  啊親愛的朋友們/美妙的春光屬于誰/屬于我屬于你/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

  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時候,一點都沒有想過那個黃金年代,也沒有想過世事的變幻,更沒有想到故鄉的漸行漸遠。一晃大半生過去,我親情的李家溝,無情的成了過往。

  1980年以來的四十多年,元龍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先是渭河邊上的310國道開通,打開了鄉民走向遠方的新通道。接著隴海鐵路復線建成,元龍火車站東移,農貿市場從老街道遷到火車站旁邊,建在我們李家溝早年石頭地埂環繞的桃園里。

  進入新世紀,隨著花椒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一排排樓房走進農家,元龍鄉不僅升級成為元龍鎮,還被譽為著名的花椒之鄉。靜謐于黃土高坡的李家溝緊跟時代潮流,逐漸改變勞作方式,不種糧食了。花椒和蘋果成為主打產業,販賣花椒和外出務工就是掙錢門道。早年沒有人要的石灘地,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房產。就連莊里的人氣,也于不知不覺中順坡下移,慢慢跟街鎮分不清了。

  李家溝日新月異。

  我的夢,還在流金的歲月里。

  靳石下差不多消失了。

  靳石下是元龍鄉鎮南山深處的一個七八戶人家的小山村,我們都叫做靳石下(ha)。下(ha)是元龍一帶方言,有某某處的意思。比如椋子樹下(ha),是與靳石下(ha)相隔幾座大山、正南方向的另一個大一些的山村,就在著名的天水小黃山——石門山腳下。

  最后一次走過靳石下,大約是1983年的五一前后。帶著七八個即將初中畢業的同學,抄近路去石門,也算平生第一次旅游。

  之所以抄近路,一是從元龍到石門,40多里山路,只能步行;二是通過靳石下(ha)的林間小道,我十分熟悉。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為了吃飽肚子,我們李家溝大隊通過在外邊工作有點權力人員的關系,從公社要到一塊幾十畝荒地的山莊,就在靳石下(ha)管轄的密林深處。李家溝的山莊在一個叫做尖山子梁的地方,土肥水美,多少能解決一些溫飽問題。吃飽主要是種玉米,還有洋芋和蘿卜。更重要的是當時受管束很嚴的農業社員,可以名正言順的利用上工間隙砍柴解決做飯問題。

  最早聽到尖山子梁,緣于同伴們興高采烈的講述。那時候每年的春種秋收,李家溝的社員們都要輪流進山莊勞動,主要是男勞力。特別是秋收季節,隊里分了糧食,就要從山莊里背出來。大一點的娃娃,必須跟大人進山幫忙。去過尖山子梁的同伴,回來說得眉飛色舞,讓人很是羨慕。

  第一次進山莊,坐在父親拉的架子車上,其實僅有架子沒有車廂。我們雞叫二遍摸黑出門,還沒興奮多長時間,我就開始打瞌睡。為了防備掉下來,父親拿繩子把我固定在車架上,再給披上他的外衣。

  天麻麻亮,我們走過當時元東公路可以利用的十幾里斷斷續續的行程,走到蓮花池溝門。蓮花池溝門是兩條山溝匯合的地方,一條通向蓮花池,那可是一個有美麗傳說的小村莊。另一條溪水潺潺的山溝,通向靳石下。兩溝之間時一脈土山,面朝東的層層梯田里有個莫家坡;十來戶人家,與低處的靳石下隔溝相望,能聽到雞犬之聲。

  從蓮花池溝門順溝步行四五里,穿過靳石下(ha)村子中間的小路,上山過兩道梁,再走十里左右慢坡,才能到尖山子梁一帶。

  我的任務,就是守在蓮花池溝門看架子車。那些年無論從靳石下溝里出來的水,還是從蓮花池溝里過來的溪流,都水量充沛。蓮花池溝門對面的山腳下,利用地勢引水,帶動一座水磨吱吱呀呀的轉。這樣的磨坊,靳石下村口還有一座。高大的木水輪緩慢的轉動著,忙著端糧食上料的村姑低眉垂眼,害羞地不敢看山外來的陌生人。

  父親他們各自肩著兩根繩子,到山莊上去背糧物。糧食有玉米,還有可以當做主糧的洋芋和蘿卜。物呢?大多是成捆的劈柴,還有兩根胳膊粗的松木椽,用來為架子車充當車轅。

  進山的男人們大多拿兩根繩子,是為了運糧物。人們習慣捆兩副承重的糧物,交替背運,一次出兩個結果。父親他們大半天時間往返于蓮花池溝門和尖山子梁之間,最多三趟,就能裝滿架子車。

  夕陽西下,我們拉著車子原路返回,時常摸黑回家。

  耕種和收獲的季節之外,看守山莊的主要是幾個家庭成分不好的孤寡老人。比如我的上中農大祖父,還有一隊的老地主,都在尖山子梁的窯洞和草棚里駐守過多年。

  童年的記憶里,尖山子梁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駐守的老人愛鳴放火藥槍,用來驅趕刨食農作物的野豬等動物,也有各類名目繁多的飛禽。父親在二隊當出納的時候,經常要給山莊買火藥,他還在場院里放過火藥槍。轟隆一聲,青煙過處,濃濃的火藥味沁人心扉。

  尖山子梁有說不完的迷人故事,比如燒荒時請來的能人順山坡走一圈,圈內放火開荒,圈外沒有一點火星。比如靳石下抽水煙的老婆婆有哩,她在某處點一指頭,幾個時辰過后就能逮到野兔甚至狍子。

  看守山莊的人偶爾回來,不是扛著木頭,就是背著山果。尖山子梁出來的山果讓我們牽腸掛肚,隨著季節不同有烏龍頭菜,有山葡萄,還有五味子。更多的是漫山遍野的山杏子。山杏子太酸,大多為了杏核,可以敞開吃。

  那些年有些向往尖山子梁,只要有機會就會纏著父親進山。

  隔了一年,就能幫父親分擔一些苦辛了。不只簡單的守架子車,也能跟大人進溝上山,先背一趟糧物出來,再守在架子車旁休息,等父親一趟趟運。

  頭一回到尖山子梁,趕上生產隊管中飯。吃的是玉米面洋芋蒸疙瘩,酸菜湯。父親順手折兩根樹枝給我,就是筷子。很多人跟我一樣,操著植物氣息濃郁的樹枝扒飯,多少年都忘不了。

  有一年端午節跟父親到尖山子梁,要砍夠一車柴,晚上擠在土窯洞的熱炕上,聽看山人講挖獾豬的驚奇。白天和一位長我幾歲的半大小子去泉邊淘菜,要把淖過開水的苦菜疙瘩帶回家,好做漿水。那個燥熱的午后,我們在泉水上方的樹林里看到一條粗大的蛇。兩個人被點了穴似的嚇傻在牛蹄窩子泥水里,直到灰黑色的蛇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都說那是尖山子梁的山神爺,從不傷人。其實我僅看到大蛇轉身離開的后半截,還有沖擊草木發出的嘩啦啦聲響。直到上了中學,才明白那是能吞下整頭獾豬的巨蟒。

  那些年走尖山子梁,知道順靳石下山路走到山莊盡頭,翻過一道長滿油松的長嶺,就能看到前面的石門。

  當年領著中考在即的同學石門,翻過長嶺,石門五姊妹峰就在對面,卻在松林中迷了路。那時候已是下午,可玩瘋了。松林里到處都是多年枯朽的樹木,我們學著電影《武林志》里的八卦掌,興奮地掌擊枯樹,看著瞬間斷成數截的朽木大喊大叫。找不到路,只好順山坡溜下來,走到椋子樹下村口,沿著景色優美的石門溝進去。走在壁立千仞的石門口,聽到吳剛醉酒后無意間斧砍兩山成就石門的傳說,最后在一個叫做瓦廠溝的地方上山,還省了兩角錢門票。

  這些年在外奔波,故鄉的山山水水常常出現在夢里。特別是父親去世以后,好多夜晚在睡夢中跟他進山,當然少不了尖山子梁

  利用回老家過清明的機會,特意要妹妹安排送我到蓮花池溝門去看看,想著車子只能到那一段。到了再步行去靳石下,也就看看村頭涼水泉上邊的磨坊,看看山路邊上的楸樹,還有幾戶隱在樹叢里的人家。

  沒想到妹夫開車很快就到了蓮花池溝門,新修的水泥路竟然可以開過靳石下更遠的山溝里,靳石下的村莊卻沒有了。早年排列著茅草屋和大瓦房的地方,變成了層層修剪齊整的果園。不是說山間土涼,長不出顆大味美的蘋果和桃子嗎?怎么靳石下到處都是跟山外沒啥差別的果園。

  上山的路荒廢了,路壕里長滿了帶刺的灌木,人都進不去。我們在灌木叢中發現了新鮮的香椿,還有難得的烏龍頭菜。美麗的錦雞歡叫著從身邊飛起落下,走老路根本無法上山了。

  爬上一道大坡,站在靳石下村后的高處,如當年背柴下山一樣向北眺望。山梁右邊原來的老村子只有一座新建的簡易工棚,左邊山窩里老場院的人家似乎有點動靜。通向藍色鐵皮屋頂大房子的盤山土路,停著一輛客貨車。當年的三間瓦房不見了,院子里高大的核桃樹吐露新芽。有一年跟父親趕著兩頭毛驢給靳石下生產隊送桃子,當時父親是我們二隊的隊長;我們在這家吃過豆角涼面,人家的回禮是兩馱干柴。只可惜生產隊的老驢太乏力,走不了多遠就爬在地上耍賴,要拿點燃的火繩燒肚皮,老驢才能爬起來往前走。

  站在靳石下背后的山峁上,不遠處的老房子和寬敞的院落破敗在山坡上,那是當年的小學校。這個簡陋的村學,是方圓五六里靳石下、莫家坡、馬家溝和車平里四個村子的小學;雖然學生不到三十人,唯一的老師卻是我們李家溝的高中畢業生。

  指示著小媳婦和妹妹摘香椿,我順便給撒歡的小外甥講過去的事情。

  小學畢業的那年初夏,我們五個同伴在尖山子梁住了三天,砍到一架子車劈柴。幾個人擠在牛棚角落里坍塌的土炕上過夜,三頭正在吃青草的黃牛拉稀,一泡牛糞就能掩埋我們不慎放在炕楞底下的解放鞋。我說晚上鋪著劍草不太冷,土墻上突出的泥疙瘩比石頭還硬,碰一下鉆心的疼。

  包產到戶以后,糧食充足,山莊就不種了。有一年正月初三,已經上初中的我跟著父親,帶著二弟拉架子車到蓮花池溝門,爬上尖山子梁背玉米秸稈,拉回來喂生產隊分的那頭一只眼的老牛。那一回因為帶著過年的油餅,雖然對父親不讓人好好過年有些不理解,卻輕松愉快回家;就背了一回,無須運到天黑。

  大約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元龍鄉村的日子好過了,不再大量燒劈柴,靳石下很快淡出人們的生活。

  1986五一,我和元龍中學高二文科班的兩位同學騎車子第二次游石門,來回都要路過蓮花池溝門,當然不會繞回靳石下,自行車也進不去。我們走的是通過竇家溝村口到椋子樹下的大路,很多路段可以騎行。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來過這一帶,一晃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年不短不長,往事歷歷在目,卻物非人也非。

  城鎮化時代,靳石下變了。這里的人家大都遷移到河川里的國道兩邊,只有耕種土地的人偶爾回來。

  多少年來,從元龍吊橋過渭河,順老公路沿河拉架子車到石家灣村口,再折向西路過井日下(ha),最后從紅星村頭的山河里進南山。進山的沙土公路僅僅是當年元東公路殘破的老道,最容易爆胎。附近七八個村子的人都習慣在蓮花池溝門放好車子,再順左邊的溪水逆流而上,先到靳石下。當然,不一定都去尖山子梁。溝里的岔路有三四條,可以順溝往深處走進密林,還可以從另一條小溝里上山,走到不同生產隊的山莊。這條艱難曲折的路,這條路上的人和事,還有父親年輕的樣子,包括李家溝人在生產隊時代的艱難,時常困擾著我。好不容易故地重游,老水磨不見了,山泉干枯了,進村的小路荒廢了,靳石下認不出來了。

  費好大勁尋找村口兩棵粗壯的楸樹。正是開花的季節,該是滿樹噴香的白花,卻再也找不到了。大片的永遠也長不大的龍柏依舊,新的舊的核桃樹密密麻麻。現在的靳石下通了公路,有了電線桿和手機信號,卻少了人煙。

  少年時代的靳石下,成為歷史的背影,越走越遠。

  在我心中,那個美麗的小山村,還有那些親情的記憶,越想越有滋味。

  車坪里是我們元龍南山中的一個小村莊。

  車坪里的車,不發che音。方言發chuo,叫車(chuo)坪里。

  去車坪里多從石家灣上山,翻過南山豁口,很快就能看到大山西邊高臺之上核桃樹叢中的瓦房和炊煙。車坪里背靠的大山,不僅遮住了山體以北的渭河川道,也擋住了元龍鄉鎮的喧囂,比如稠密的村莊和人口,還有日夜不息的隴海鐵路與310國道。也就是說,在車坪里看不見也聽不到外面的熱鬧;這個坐北朝南對著大片森林的小村,靜謐于山坳之間。

  2017年秋以來,從元龍呼嘯而過的寶天高鐵,于這一帶見到天日的地方,就在車坪里背靠的大山腳下。高鐵一頭從石家灣村后出山,一頭于井兒村后的天柱山再鉆進去,中間露天的線路不過兩公里。而這一段高鐵緊貼的南山背坡,坐著車坪里。

  車坪里人丁興旺的年月,不過十幾戶人家。

  時常想起這個小山村,緣于少年時的掐苜蓿。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車坪里村東南山坡上有不少苜蓿地。晚春的星期天,我們背著饃饃,結伴從石家灣上山,到車坪里來掐苜蓿。偶爾也從西邊的井兒村上山,那就得星期六下午趕到舅舅婆家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再爬天柱山上來,順山脊的土路向東攀升到車坪里;有時也能與同村的伙伴會合,下午再一起從石家灣返回。

  初中時進山砍柴,偶爾路過車坪里。從大山豁口向東南鉆入溝底,就能到小溝里大溝里等溪水潺潺的地方去砍柴。1983及以前的好多年,元龍中學(天水縣五中)一年一度的師生集體進山砍柴,多走這個方向。我們有時也翻山,穿過斜對面山窩里的小村馬家溝頂子,跑到更遠的山上去砍柴。從大山豁口向西南下到溝底,順水七彎八拐走到靳石下,走過村口吱吱呀呀的水磨,再爬上南山,就能走到我們李家溝的山莊尖山子梁。那些年隊里按時分洋芋蘿卜,也分玉米棒子,得自己去背;背下來順山河水走到蓮花池溝口,再幾家合用架子車繞路從井兒村頭拉回來。

  有年五一假期,我跟四個同伴住進山莊的牛圈里;自己做只放鹽沒有菜的玉米面疙瘩湯,三天砍到夠拉一架子車的劈柴。

  靳石下隱在車坪里對面的溝壑中。站在靳石下村口,就在那座灰瓦木板墻擁有高大水車磨坊的上方,于兩棵楸樹相夾的山路上遠望:西邊的山坡上,有一個不到十戶人的村莊莫家坡;東邊的大山褶皺中,就是前面提到的馬家溝,母親有個堂妹曾嫁在那里。

  后來才弄明白,這四個自然村屬于一個農業生產大隊,叫興坪。

  1980年左右,在這四個村中間山谷的一塊空地上,建起一座三間教室的小學。我們李家溝的一位高中畢業生,來到這里當民辦教師。那些年,見過這位小老師帶著山里來的學生,拉一架子車的干柴回家。四個村在東南西北直線距離差不多的山坡或溝壑間,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那些一二三年級的學生,比山外的初中生都老成,也能干重活。

  包產到戶以后,我們李家溝的山莊劃不著種了。上了中學,我也很少去掐苜蓿。車坪里,漸漸淡忘在歲月深處。

  1984年冬的一個星期天,我跟進生和建勝幾個人,牽著沒有鞍子的光脊背騾子,天亮前趕到車坪里。我們小心翼翼的叫醒護林員,賠著笑臉討回父親他們先一天被扣的鞍架;好騾子,再走十幾里進山,到麥垛山去砍柴。夕陽下汗流浹背的返回來,三百多斤劈柴直接交到村里的瓦窯上,能賣十幾塊錢。

  真正走進車坪里,也就這一回。

  1990年夏,我畢業分配到慶陽老縣城的長慶油田研究院。離家遠了,慢慢關注起之前不怎么愛看的秦腔戲來,時不時想起少年的往事,就能想起車坪里。

  1998年秋,我的家跟單位一起到了西安,成為定居古城的甘肅人之后,時常想念故鄉的山水和親人,過了五十尤甚。車坪里一帶走過的路,時常出現在夢中。

  進入新世紀,山里的村莊日漸衰敗。車坪里,也一天天荒涼于城鎮化進程的路上。據說村民大多搬遷到渭河川道的310國道邊,只有耕種或收獲的季節,才回去住一段。再后來,山路修開了,人們多騎摩托車往返,老村莊漸漸斷了炊煙。

  2017年的一天,在網上偶遇驢友拍攝的一組圖片,看到車坪里殘存的老房子。2019年清明,趁機會坐車到靳石下故地重游;夢中的磨房早已蕩然無存,七八戶人家的小山村也變成了蘋果園。站在村口遠望,西邊的莫家坡似乎還有人煙,中間的小學教室被花椒和果樹圍困;北邊山坡上的車坪里,沒剩下幾座房屋了;東邊的馬家溝當然看不見,聽說也沒人了。

  車坪里已老去。曾經掐苜蓿砍柴的少年,也都老了。不老的,是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從哪里來的懷念,還有到哪里去的思慮。

  作者簡介:李建學,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作家協會理事;已出版小說集《那些年的桃花》、《守誠家的》、《滿地一丈紅》、《石油上的人》4部,散文集《陪母親說話》1部,現供職于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相 關 新 聞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之五·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之四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二)·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一)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一等獎展播·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揭曉(圖)

新 聞 推 薦

張家川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歡度臘八

·權威快報丨新年伊始,這些新規元旦起施行
·金湘軍任山西省代省長
·外交部發言人介紹菲律賓總統訪華安排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二六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二七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二八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二九號)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在京閉幕
·國臺辦:堅決反對美國向中國臺灣地區出售武器
·外交部發言人:中方敦促美方停止售臺武器和美臺軍事聯系
·新華社評出2022年國際十大新聞
最 新 圖 片
天水市博物館開展“臘八迎春至 擊鼓慶吉祥” 共青團天水市第八次代表大會開幕(圖) 王國先督查調研安全生產和民生保障等工作(圖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鼓勵退休專家奉獻余熱(圖 天水市博物館多措并舉助力文旅市場全面復蘇 《天水市科學技術志(1985—2015)》正式出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天水資訊
·關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決議
·關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
·關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22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
·關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關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之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閉
·張家川縣與省公航旅集團對接座談合作項目(圖)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之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三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二
·第二屆“元土杯”美麗鄉村全省散文大賽二等獎展播(一
·翻閱2022,秦州這份成績單請查收!
·謝謙榮獲全國農業領域最高獎項(圖)
·張家川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歡度臘八節 送福進
·李萬舉為全縣紀檢監察系統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圖)
·張秉春在禮辛鎮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圖)
·王見學在西坪鎮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圖)
·甘谷縣召開經濟運行分析調度會議(圖)
·張恒剛在六峰鎮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圖)
·市安委會市減災委員會考核甘谷縣2022年度安全生產防
·張恒剛帶隊檢查元旦節前消防安全工作(圖)
·范慧在古坡鎮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圖)
·馬越垠檢查安全生產工作(圖)
·清水縣召開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領導小組會議(圖)
 文化歷史
·大禹治水 后羿射日 涿鹿大戰……尋找中華民族的“創
·這些寶貝,驚艷詮釋“何以中國”(圖)
·當月餅與文物“相遇”:這份傳統文化記憶能有多香甜
·詩歌有話說丨共賞中秋月 人間話團圓
·新華全媒+ | 端午節,可不只是吃粽子這么簡單
·虎年說虎丨兵權在手 虎虎生威
·虎年說虎丨驚喜不驚喜?“羊咬驢尾”“虎”卻亮了
·2022年春節緣何沒有“大年三十”?
·張衡、李時珍、唐伯虎……這些屬虎名人出生那年發生
·小年來了,除了這些習俗你還聽過別的嗎?
·作者去拯救中華民族了,小說自此“無限期停更”
·盧溝橋事變報道第一人:用生命記錄抗戰的戰地記者
·親歷者揭秘人民大會堂建設背后的故事
·大年初二話民俗 回娘家祭財神爺
·2021農歷年為何稱“辛丑牛年”?
 博 客
·“千山萬水 就愛天水”之麥積區
·天水在線MV|醉美洮坪
·天水在線架空短劇|風起花牛
·天水在線視頻|《說唱臉譜》
·天水在線視頻|《最美志愿紅》
·麥積區天澤果業的“北京七號”
·天水在線主播萌萌帶你打卡夏日
·“大地灣女神”被正式批準為國
 播 客

·“千山萬水 就愛天水”之麥積區
·武山水簾洞
·2022年秦州區主題菊展正式開展
·《美麗中國》天水花牛蘋果版
·光伏發電
·天水在線MV|醉美洮坪
·天水在線架空短劇|風起花牛
·天水在線視頻|《說唱臉譜》
 娛 樂

·新主流電影崛起 助推中國電影品質提升
·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廈門開幕(圖)
·2022年金雞獎,哪些看點值得期待?
·2022年春節檔:新主流電影引熱議 
·2022年電影春節檔總票房突破45億
·正月初一至初三電影票房達34.75億元
·春節觀影成賀歲“新年俗”
·看到這些春晚里的節目,你的“DNA動了”沒?
·總臺2022年春晚:奏響新征程上的迎春曲
·大年初一總票房位列中國影史單日票房第二

 社 會
·勞榮枝故意殺人、搶劫、綁架案二審公開宣判
·北京市稅務局第二稽查局有關負責人就吳亦凡偷逃稅案
·稅務部門依法查處吳亦凡偷逃稅行為 影視從業者需警鐘
·吳亦凡偷逃稅被追繳并處罰款共計6億元
·被告人吳亦凡強奸、聚眾淫亂案一審宣判
·節令之美·小雪丨22日16時20分小雪:莫怪虹無影,如
·重慶警方偵破一起跨境網絡賭博案 涉案流水437億元
·北京警方:演員李某某因嫖娼被依法行政拘留
·新華全媒+丨千年共此月,在民俗中品味古韻中秋
·星空有約丨今年中秋節來得有點早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線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郵箱:tswjy@126.com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