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今年天水市審計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系統地開展了全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政策落實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專項審計。從審計情況看,近年來全市各縣區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堅持黨建引領、政策支持、產業支撐、項目運作、資金保障、多元發展,積極探索推廣產業提升型、多元合作型、為農服務型、資產盤活型、項目帶動型、資源開發型、聯合發展型、銷售經營型八種典型模式,著力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黨組織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不斷增強。2018年至2022年9月,先后投入各類扶持資金26.8億元,實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384個;清查核實村級各類資產、資金16.22億元。2018年以來累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7.67億元,其中2022年1月至10月,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48億元,村均9.98萬元。
“盤活資源”聚財富。黨組織領導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盤活集體荒山、荒坡、老舊校舍等資源資產,以發包、租賃、合作等方式,建項目、抓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集體經濟持續增收。麥積區馬跑泉鎮崖灣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利用長期閑置的舊磚廠,與天水嘉鴻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營,建設占地11.5畝、年產千噸榨油廠項目,延伸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等一體化產業鏈,帶動村民就近就業,提高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已累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50萬元。甘谷縣大石鎮大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利用財政銜接資金50萬元自主建設經營綜合農貿市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74.60萬元,同時消除了鎮區占道經營和臟亂差現象。武山縣咀頭鄉管溝村采取“黨組織+龍頭企業+種植基地+農戶”模式,建成5000畝飼草玉米種植基地和飼草玉米加工廠,通過訂單農業、撂荒地整治、閑置土地流轉、代耕代種、托管服務等方式,形成規模化機械種植+收割+加工+倉儲+代售的“1+1+N”產業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
“實體經濟”添動力。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圍繞特色種養殖、鄉村旅游等,培育壯大村級經濟實體,促進村集體和組織成員“富起來”。秦安縣云山鎮吳大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積極探索“1+N”模式,實現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建基地,建成高原夏菜標準化蔬菜種植示范點100畝、果蔬種植暖棚8座;興產業,利用高原金絲皇菊打造云山菊花釀、吳大冰菊茶等特色農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旅游,開展鄉村旅游草莓采摘,建設以生態旅游休閑為主題的“開心農場”和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多功能廳,吸引游客休閑娛樂、品嘗農產品,組織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直播帶貨;抓融合,利用生物技術將人畜排泄物生產為優質有機肥,由村集體幫助推廣銷售。通過多元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6.66萬元。秦州區汪川鎮新寨村按照“優結構、育產業、突特色、促發展”的思路,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俊鑫種養殖合作社,建成集種兔繁育、肉兔養殖、技術培訓、標本加工、網絡銷售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致富增收,當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武山縣榆盤鎮河程村利用中央三部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50萬元扶持資金,通過“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成馬鈴薯產業園基地和粉條加工廠,實現馬鈴薯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和一條龍服務,帶動全鎮馬鈴薯產業發展壯大,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2.60萬元。
“抱團發展”增合力。立足各村資金資源優勢、產業基礎,通過村村聯合、村企共建等形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清水縣永清鎮蘇屲村組建片區產業型黨建聯盟,整合聯盟內黨組織和合作社資產資源,成立產業型功能黨委和黨組織領辦聯合社,按照資源共融、勞力共助、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實行入股勞力集中調用,收益按比例分配,吸納東關等9村種植4000畝萬壽菊,形成移栽、施肥、培訓、管理、銷售“五統一”的產業發展格局,累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7.15萬元。張家川縣大陽鎮大陽村積極引進天水圣慈藥業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大陽分公司,村集體投入資金40萬元,建成中藥材晾曬加工廠車間、中藥材展廳、交易大廳、機械冷庫各1座,晾曬大棚2個,日處理中藥材20噸;養殖梅花鹿220只,年產鹿茸150斤以上,每年為大陽村集體穩定分紅3萬元,帶動農戶就業18人、發展種植23戶;同時積極打造中藥材產業園,建設冬暖試驗示范大棚4座,普通大棚21座,帶動全縣合作社30余家,吸納農戶1359戶,當年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秦安縣云山鎮葛趙村堅持“黨建引領、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抱團取暖、生態發展”的思路,積極探索蛋雞產業發展路徑,由村黨支部領辦云宏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全村14戶養戶納入合作社統一管理,抱團發展。充分利用中央三部委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整合縣級銜接資金100萬元,新建萬只規模標準化蛋雞養殖場,實行圈舍建設規范化、品種引進良種化、飼料喂養科學化、消毒免疫程序化、病死畜禽及糞污處理無害化,2022年7月建成投產,9月初開始產蛋,目前存欄1萬只,日產量0.95萬枚,9月至11月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