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天水市蔬菜產業生產中蔬菜品質的凈菜量、商品性與損耗,按照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的安排要求,天水試驗站、市農科所蔬菜研究中心組織選派技術骨干,深入我市主要蔬菜產區,對我市栽培的時令蔬菜,從生產、分揀、貯存、流通、銷售等全環節開展損耗調研。
為了做好本次調研工作,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天水試驗站站長張忠平和蔬菜中心的技術人員一道共同討論調研方案,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結合調研工作實際需求,確定調研范圍,選派調研成員,成立由張忠平同志為組長,程鳳玲、唐瑞永、高辰發三名同志為組員的調研小組,分別深入麥積、秦州、甘谷等地開展調研。
調研組分別深入我市蔬菜主產地蔬菜生產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蔬菜批發市場、生鮮超市、蔬菜小鋪等蔬菜生產、流通、銷售環節,通過走訪交流、現場采樣、實地測量,分別調研蔬菜生產損耗率、流通損耗率及終端損耗率。
▲大白菜終端損耗率測定
▲西芹采收損耗率田間測定
▲生鮮超市取樣測定
▲甘藍采收損耗率田間測定
▲菜花終端損耗率測定
調研結果表明,我市不同類型蔬菜產品在不同環節中的損耗率呈現較大差異。白菜、甘藍類蔬菜采收損耗率達15%,高于同類產品的流通損耗和終端損耗;西芹的采收損耗率達24.72%,遠高于其流通損耗率;西蘭花、葉菜類損耗率季節差異明顯,夏季損耗率高于春秋冬三季,且終端損耗率高于采收損耗率高于流通損耗;馬鈴薯等根菜類流通損耗為5%低于其采收損耗率。
我市蔬菜產業鏈條較長,從種植到消費通常要經歷四五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耗,層層損耗不但嚴重影響蔬菜產業整體收入,還會對蔬菜農產品市場價格帶來不良影響。本次調研,立足我市蔬菜生產流通銷售實際,全面細致對我市蔬菜損耗率進行調研,科學分析不同類型蔬菜在不同環節的損耗,分析了我市蔬菜產業各環節中損耗率的主要原因,為今后蔬菜產業如何控制損耗提升效益提供了科學真實的數據支持,為全市蔬菜產業提質、節本、增效探索路子。
(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