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保護非遺 天水張家川“花兒”唱響新時代
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301374619_c1f5095e.png)
9月16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了天水市張家川縣,在省級非遺傳承人馬也固“漫花兒”的歌聲里,詳細了解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著眼“小切口”立法,突出民族地域特色,以單行條例形式,依法加強對“張家川花兒”保護和傳承,共同守護民族文化的故事。
“張家川花兒”是整個西北花兒形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四百多年的傳唱歷史。2014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它與其他花兒相比,自成一派,風格獨特。唱詞結構嚴密、曲調高亢嘹亮、歌聲悠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馬也固告訴記者,“張家川花兒是當地群眾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文化表現形式。”以立法的形式給予花兒切實有效的保護,能夠更好地繼承和弘揚花兒文化。
2021年7月28日,在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保護傳承條例》獲批,標志著張家川花兒被正式立法保護。
這對“張家川花兒”的保護傳承而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為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保護工作可持續開展奠定了堅實、科學的法制保障基礎。
“張家川縣人大委員會堅持小切口立法,制定了花兒保護傳承條例,對有效保護、傳承‘張家川花兒’,具有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益。”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法制監察司法民僑工作委員會主任馬志忠說,“其中,條例明確‘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花兒保護傳承工作’‘設立保護傳承經費和專項資金,并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對花兒保護傳承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這些條例內容,都進一步規范了‘張家川花兒’保護方式、提高非遺傳承治理水平,助推形成健康非遺生態。”
34歲的馬勇鋒學習傳承張家川花兒近二十年,在師從馬也固等多位老師的他看來,“‘張家川花兒’被立法保護后,傳承更具活力。”
如今,“張家川花兒”走進了學校,在曲調不變的情況下,歌詞被改寫成適合學生傳唱的內容,“孩子們非常喜歡。”馬也固和馬勇鋒在學校的花兒傳習所教授孩子們之后很是高興,“有不少孩子唱的很好!”
張家川縣文化館館長丁鵬舉告訴記者,“張家川縣文化館還整理出版了《張家川非物質文化遺產輯錄》《張家川花兒研究》等書籍,讓促進‘張家川花兒’保護傳承取得了長足發展。”
據統計,截至目前,張家川花兒省級傳承人有2人,分別是馬也固和楊國祥。市級傳承人有9人,縣級傳承人有146人……在張家川這片土地上,“花兒”正生機盎然,成為一縷留得住的“鄉愁”。
甘肅天水張家川牛肉面拉出四車道,八車道
中新觀隴微博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85aUICly1h68ekejx6rj30xu0u0gni.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85aUICly1h68ekebgjpj313z0u07a5.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85aUICly1h68eke944yj313z0u00ur.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85aUICly1h68ekdtasuj31400u0tb6.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85aUICly1h68eke3rqrj316r0u0q4l.jpg)
9月16日,甘肅天水張家川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內,學員們根據拉面師指導,拉出四車道、八車道等面形。近年來,該縣把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作為群眾創業就業的有力抓手,建立了“村級教學點入門學、鄉鎮培訓班跟進學、縣城培訓基地深入學”三級技能培訓體系,發揮人大代表的示范帶動作用,按照“群眾點單、政府買單,理論+實際操作”培訓模式,鼓勵引導基層人大代表參與、引領推動“張川伊香拉面師”“中式烹調師”等餐飲服務技能培訓,培訓1400人,其中各級人大代表924人;85%以上的學員通過培訓成功創業,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崔琳)
人大代表“傳幫帶引” 張家川餐飲“揚帆遠航”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2621450792660.jpg)
劉英杰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2621560160083.jpg)
魏斌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
“去外地推廣加盟張家川·蘭州牛肉面,都是我們在全國各地開餐飲店的人大代表熱心幫忙……”
9月16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天水市張家川縣。面對采訪團記者,天水市張家川縣餐飲服務中心主任劉英杰介紹起了地方人大代表在張家川餐飲店走出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目前,張家川群眾在全國開了1.89萬家餐飲店,年創收36億元,總資產達到120億元。在餐飲業發展過程中,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搭好代言臺、拓寬富民路,圍繞推動特色餐飲經營,激發代表履職活力,發揮代表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走出了一條以特色餐飲為“引擎”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據統計,張家川縣通過自身先富帶后富的各級人大代表有320人,共帶動從業人員1200戶6000余人就業增加收入。
張家川縣人大代表李明在2002年創建了明盛樓餐飲品牌,20年來,從他這里走向全國的餐飲店老板就有1000余名。
李明說:“開店20年來,對于每一位打工者,我們都會傾囊相授,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當看到徒弟比師傅厲害,更多的是感到欣慰。”
張家川餐飲店在全國蓬勃發展,這種師徒之間的傳幫帶一直在延續。也正是這種包容與大度,張家川的“一碗面”,從小縣城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舞臺。
2006年,年僅18歲的張家川青年魏斌懷揣夢想來到北京,從學徒做起,努力打拼在北京開了牛肉面館。如今,魏斌在北京已擁有兩家面積共計400平方米的牛肉面館。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魏斌說,2021年,他當選張家川縣張家川鎮人大代表后,就回到了家鄉開始帶動家鄉餐飲業發展升級,在縣城辦起了餐飲店,吸納21名村民就近就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更多群眾掌握牛肉面制作技藝,是張家川縣多年來的重點工作。
9月16日,張家川縣職業技術中心餐飲培訓教室,周顯軍正在講解牛肉面制作技藝,聽課的都是來自張家川縣的群眾。
“我們的講解通俗易懂,把牛肉面制作分成14個具體的步驟。同時,我們還創新了‘一車道牛肉面’‘民族團結牛肉面’等新技法牛肉面,讓張家川牛肉面更有特色。”周顯軍說,他們學校接收18歲到55歲有意愿學習餐飲的群眾,讓大家掌握基本的管理和操作經驗,今后開店更容易。
近年來,張家川縣立足餐飲企業轉型升級,通過統一標識、統一配送、統一標準來提升張家川餐飲品牌對外形象,開啟二次創業。
劉英杰作為推廣者經常前往北京、山東、湖北等地提升張家川原有門店。在外地創業的張家川各級人大代表是向導、是宣傳員,他們把家鄉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在全力以赴。目前,張家川·蘭州牛肉面加盟店已簽約346家,開業45家。
為非遺立法 讓“花兒”留住“鄉愁”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2621585283610.jpg)
丁鵬舉(左一)和同事們在綿綿秋雨中漫起“花兒”。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2622005920927.jpg)
馬志忠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
那些“花兒”,一唱響在天水市張家川縣的大地上,便開始茁壯生長著……在這片土地上,省級非遺傳承人馬也固唱響青山綠水,唱響偉大祖國,唱響這個新時代,“我看到什么唱什么!”
9月15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了天水市張家川縣,在馬也固“漫花兒”的歌聲里,詳細了解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著眼“小切口”立法,突出民族地域特色,以單行條例形式,依法加強對“張家川花兒”保護和傳承,共同守護民族文化的故事。
“張家川花兒”是整個西北花兒形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400多年的傳唱歷史。2014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它與其他‘花兒’相比,自成一派,風格獨特。唱詞結構嚴密、曲調高亢嘹亮、歌聲悠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馬也固告訴記者,“張家川花兒是當地群眾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文化表現形式。”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張家川花兒”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面臨著保護力度不夠、傳承人缺失等等問題。
2021年7月28日,在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保護傳承條例》獲批,標志著張家川花兒被正式立法保護。
這對“張家川花兒”的保護傳承而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為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保護工作可持續開展奠定了堅實、科學的法制保障基礎。
“張家川縣人大委員會堅持小切口立法,制定了花兒保護傳承條例,對有效保護、傳承‘張家川花兒’,具有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益。”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法制監察司法民僑工作委員會主任馬志忠說,“這些條例內容,都進一步規范了‘張家川花兒’保護方式、提高非遺傳承治理水平,助推形成健康非遺生態。”
34歲的馬勇鋒學習傳承張家川花兒近20年,在他看來,“張家川花兒”被立法保護后,傳承更具活力。
如今,“張家川花兒”走進了學校,在曲調不變的情況下,歌詞被改寫成適合學生傳唱的內容,“孩子們非常喜歡。”馬也固和馬勇鋒在學校的花兒傳習所教授孩子們之后很是高興,“有不少孩子唱得很好!”
張家川縣文化館館長丁鵬舉告訴記者,“張家川縣文化館還整理出版了《張家川非物質文化遺產輯錄》《張家川花兒研究》等書籍,促進‘張家川花兒’保護傳承取得了長足發展。”
據統計,截至目前,張家川花兒省級傳承人有2人,市級傳承人有9人,縣級傳承人有146人……在張家川的熱土上,“花兒”正生機盎然,成為一縷留得住的“鄉愁”。
張家川:人大代表引領特色餐飲發展
甘肅法制報
9月16日上午,張家川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餐飲培訓教室里,學員正在學習牛肉面“拉面十四式”。新甘肅·甘肅法制報記者 張瑞軍 攝
“做好一碗面,幸福一座城!”走進張家川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餐飲培訓教室,醒目的標語映入眼簾。9月16日,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天水市張家川縣,了解人大代表在推動特色餐飲店發展中發揮的顯著作用。
“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這是一句在張家川城鄉廣為流傳的順口溜。眾所周知,張家川群眾歷來擅長餐飲業,全縣37.7萬人口中有10萬多人在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開牛肉面館和餐廳,目前已在全國開了1.89萬家餐飲經營店,年經營性收入達120億元、年純收入約36億元,已然成為全縣首位的富民產業。
在餐飲業發展過程中,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搭好代言臺、拓寬富民路,圍繞推動特色餐飲經營,激發代表履職活力,發揮代表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走上一條以特色餐飲為“引擎”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據統計,張家川縣通過自身先富帶后富的各級人大代表有320人,共帶動從業人員1200戶6000余人就業增加收入。
作為特色產業發展的推廣者,張家川縣餐飲服務中心主任劉英杰經常前往北京、山東、湖北等地提升張家川原有門店。
“在外地創業的人大代表既是向導,又是宣傳員,他們把家鄉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開著自己的私家車拉著我們找店面,和我們一起為家鄉群眾講解扶持政策,全心全意無償投入。”劉英杰說,去外地推廣加盟“張家川·蘭州牛肉面”,都是在全國各地開餐飲店的人大代表熱心牽線搭橋,他們在張家川餐飲店“走出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幾年,張家川縣又立足以牛肉面為代表的餐飲企業轉型升級,統一設計了“張家川·蘭州牛肉面”全國品牌,通過統一標識、統一配送、統一標準來提升張家川餐飲品牌對外形象,開啟二次創業。目前,“張家川·蘭州牛肉面”加盟店已簽約346家,開業45家。
同時,張家川縣又根據縣情實際,組建了6個縣人大代表特色代表小組,經常組織代表調研視察,持續推進履職平臺賦能增效。其中就包括特色餐飲代表小組,圍繞全縣餐飲產業匯聚人大代表才智,推動餐飲業走向全國。
早在2002年創辦“明盛樓”餐飲品牌的李明,是張家川縣人大代表。20年來,從他這里走向全國的餐飲店老板有1000多名。“開店以來,對于每一位打工者,我們都傾囊相授,教他們開店的流程和管理方面的知識。”李明介紹道。
如今,在與明盛樓一街之隔處,有一家名為“宴蘭樓”的餐飲店生意火爆,店老板馬燕正是李明和愛人“手把手”帶出的愛徒。對于愛徒“自立門戶”,李明并不擔心。他說:“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看到徒弟比師傅厲害更多的是欣慰。”
張家川餐飲店之所以能在全國蓬勃發展,離不開師徒之間的這種“傳幫帶”作用,也正是這種包容和大度,張家川的“一碗面”從小縣城走向全國乃至國外各地。
2006年,年僅18歲的張家川青年魏斌懷揣夢想來到北京,他從學徒做起,經過多年的努力打拼,如今在北京已擁有2家面積共計400多平米的牛肉面館。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魏斌說,去年當選張家川鎮人大代表后,他就決心回到家鄉劉家村,帶動家鄉餐飲業發展。現在,魏斌又在縣城開辦一家水岸陽光餐飲店,吸納了21名本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幾天培訓下來,我拉面越來越有心得了。”9月16日上午,在張家川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餐飲培訓教室里,學員王佳高興地說。為讓更多群眾掌握牛肉面制作工藝,讓更多的新生力量匯入張家川餐飲產業發展大軍,張川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從事餐飲企業群眾提供全能型培訓。
記者了解到,張家川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接收全縣各地18歲至55歲有意愿學習餐飲的群眾,讓大家掌握基本的管理和操作經驗,使今后開店更容易。
“我們講解的時候語言通俗易懂,上午培訓牛肉面的制作,下午培訓炒菜和面點的制作,理論實踐相結合,力求每一位學員出去就能開店。同時,我們還創新拉面技法,推出了‘花式韭葉’‘一車道’‘雙車道’‘四車道’‘八車道’等新式牛肉面形,讓張家川牛肉面更有特色。”培訓教師周顯軍介紹說。
助推特色餐飲 唱響幸福花兒
---“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張家川縣側記
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本次張家川采訪之行,讓人感觸頗深,切實感受到了張家川縣喜人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張家川縣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敢闖敢干,創新創富發展特色餐飲業,非遺“張家川花兒”的立法保護與傳承,以及張家川縣人大代表在各項事業中發揮人大代表示范帶動的典型事例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次愉快難忘的采訪,以后有機會,我還會來張家川。”中國甘肅網記者宋芳科表示。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19060128930.jpg)
9月16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張家川縣。新華社甘肅分社、中新社甘肅分社、甘肅日報、甘肅廣播電視總臺、每日甘肅網、中國甘肅網、甘肅法制報、人民之聲報、天水日報、天水電視臺等中央和省、市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先后走進張家川縣餐飲服務業發展中心、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張家川.蘭州牛肉拉面示范店、張家川縣明盛樓、水岸陽光茶餐廳、秦家塬牧場等地,與縣內人大代表、“非遺”傳承人、餐飲服務從業者、企業負責人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溝通交流,深入挖掘采訪報道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搭臺引路發揮人大代表示范帶動特色餐飲產業發展情況、《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保護傳承條例》制定實施情況。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19060249172.jpg)
“張家川人目前在全國各地有多少家飯館?你們是如何助推鼓勵老百姓發展餐飲業?人大代表在餐飲業的發展中發揮了什么作用?”帶著一系列的采訪問題,記者們在張家川縣餐飲服務業發展中心采訪了縣人社局局長張濟安和縣餐飲服務業發展中心主任劉英杰。
在張家川縣餐飲服務業發展中心,記者們觀看了張家川餐飲服務業數字化平臺和張家川.蘭州牛肉拉面旗艦店示范店創業店建設情況,詳細了解了張家川餐飲業在全國的覆蓋以及張家川餐飲從業者的創業情況。記者們為張家川縣鼓勵扶持餐飲業發展的生動實踐點贊,并為張家川人在全國各地開飯館的創業勵志故事所感動。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19060431501.jpg)
在張家川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記者們詳細了解了張家川縣餐飲培訓基地發展情況,實地體驗了培訓基地的教學硬件,現場觀摩了“一碗牛肉面是如何拉成的”的培訓過程。烹飪老師精彩地培訓和學員們認真刻苦的學習拉面技術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記者拿出“長槍短炮”拍照,有的記者在采訪本上記錄采訪,有的記者現場學起了“拉面”。
“學會拉面技術你將會怎么干?”一位記者采訪了一名學員,這名學員滿懷信心地說,政府不僅為我們培訓技能,還鼓勵扶持我們開餐館,我掌握拉面技能后先到親戚家的飯館實踐,然后時機成熟后自己也開一家拉面館。
“每天營業額是多少?員工工資是多少?目前已經營業多長時間了?政府對你們是如何扶持的?”在位于縣城易德廣場的張家川.蘭州牛肉拉面示范店,記者們詳細采訪。該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們,在政府扶持下,在縣餐投公司工作人員指導下,他們店從店內裝修和門頭設計以及用餐器具,都是統一的品牌、統一的標識,營業近半年,每天的營業額大約在一萬元左右,他們非常有信心。
水岸陽光茶餐廳負責人魏斌是一名80后青年,他是張家川鎮人大代表,同時他是張家川鎮劉家村的黨支部書記,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他深有感觸。以前自己是一名純粹的商人,在北京創業開飯館只是為了賺錢。自從當了村支書和人大代表后,接受了黨的教育和人大的培養,加入了“人大之家”,思想認識提高了,視野也拓寬了。他認為,要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人大代表的示范帶動作用,他在村里經常宣傳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給自己的朋友也宣傳推廣發展餐飲業。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嘛!因此,他又和朋友合伙在縣城了創辦了水岸陽光茶餐廳,該餐廳帶動勞動力大約20余名。
甘肅明盛樓餐飲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明,經營明盛樓餐廳大約有20多年的時間。李明的愛人馬玉萍曾當過省、市人大代表,李明是縣人大代表,他也是一名退役軍人。作為人大代表,他們夫妻倆積極履職,參加人大代表相關培訓,用他們的話來講,人大代表來自于人民,人大代表代表人民,人大代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多虧組織的關懷和培訓,使我們無論是在平日里的做人還是經營生意,都不忘自己是一名人大代表,我們要做合格稱職的人大代表。
李明夫婦倆親身經歷見證了張家川餐飲業的發展,李明告訴記者們,原來,在張家川縣城,真正能接待一二百人的餐廳也就一兩家,拉面館和炒面館也就三五家。現在,張家川縣城內各式各樣的餐廳遍地開花,裝修風格各式各樣。而且,有很多的張家川人在全國各地開飯館。現在,在政府的推動扶持下,張家川縣的餐飲業穩步發展,餐飲業成為張家川人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
李明說,他們的餐廳不光容納本地人就業,還有寧夏、臨夏的一些烹飪人才加入。在20多年間,在他們餐廳陸續就業的員工有三千多人次,有許多員工甚至自己也開起了飯館。比如,有個員工名字叫楊建國,是張家川鎮楊店村人,他家離縣城不遠,他曾經自己在外面開小飯館,但由于要照顧家里老人小孩,他們兩口子就來明盛樓上班了。目前,他們在縣城買了房子,也買上了小轎車。
據了解,張家川縣在各行各業創業致富并發揮人大代表示范帶動作用的各級人大代表有320人,其中從事特色餐飲的人大代表占很大比重。同時,張家川縣組建了6個縣人大代表特色代表小組,其中就包括特色餐飲代表小組,匯聚人大代表聰明才智圍繞人大代表助推張家川餐飲產業經常性組織人大代表進行調研視察,持續推動履職平臺賦能增效。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19060758303.jpg)
在秦家塬牧場,天降蒙蒙細雨,秦家塬牧場頓現煙雨美景,記者們為張家川縣內天然獨特的自然風景贊嘆。一首首悠揚婉轉的張家川花兒響徹草原,“非遺”傳承人和縣文化館的專業演員們為記者們表演了“張家川花兒”,他們精彩地表演贏得了現場記者的喝彩和好評。記者們圍繞《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保護傳承條例》貫徹實施以及保護傳承和取得的實效進行了采訪。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保護傳承條例》頒布后,有什么作用?做為傳承人,你是如何推廣實施的?你帶徒弟嗎?”記者們圍著“非遺”傳承人馬也固問了一連串問題。
馬也固快人快語,立法肯定好,無論是經費保障還是推廣傳承上我們就有了法律保護傘。做為一名花兒傳承人,我們宣傳推介張家川花兒的信心更足了,張家川花兒的舞臺就更廣闊了。我還會多培養幾個會唱能唱并能唱好唱響張家川花兒的徒弟。
張家川縣文化館館長丁鵬舉認為,以立法的形式給予花兒切實有效的保護,能夠更好地繼承和弘揚花兒文化。我們要用張家川花兒歌頌黨,歌唱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家鄉,更要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花兒作品,讓張家川花兒真正走進鄉間田野,展示我們的文化自信,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下去。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20220919061057620.jpg)
據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法制監察司法民僑工作委員會主任馬志忠介紹,2021年7月28日,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請批準的《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保護傳承條例》予以批準,標志著張家川花兒被正式立法保護。
其中,條例明確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花兒保護傳承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這些條例內容,都進一步規范了“張家川花兒”保護方式、提高非遺傳承治理水平,助推形成健康非遺生態。
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著眼“非遺”張家川花兒立法,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以單行條例形式,依法加強對“張家川花兒”保護和傳承,共同守護和講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這是一個有力的創新和實踐。
結束完一天忙碌的張家川采訪之行,記者們表示,從張家川縣老百姓的臉上看到了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喜悅表情。他們會用自己手中的筆和麥克風,向外界傳播張家川好聲音,讓外界了解美麗的張家川。
張家川縣:讓“一碗面”飄香幸福路
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301374618_86974574.jpg)
“做好一碗面,幸福一座城。”這是張貼在張家川縣職業技術中心餐飲培訓教室醒目位置的標語。
9月16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天水張家川縣,了解基層人大代表在張家川餐飲店走出去中發揮的作用。
張家川縣群眾擅長餐飲業,全縣37萬群眾,有10萬人在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開牛肉面館和餐廳,成為全縣首位的富民產業。在張家川城鄉流傳著“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的順口溜,更成為勤勞的張家川人民敢闖敢干,創新創富的生動寫照。
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圍繞推動特色餐飲經營,激發代表履職活力,發揮代表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走出了一條以特色餐飲為“引擎”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近年來,張家川縣又立足以牛肉面為代表的餐飲企業轉型升級,統一設計了張家川蘭州牛肉面全國品牌,通過統一標識、統一配送、統一標準來提升張家川餐飲品牌對外形象,開啟二次創業。
張家川縣餐飲服務中心主任劉英杰作為推廣者,經常前往北京、山東、湖北等地提升張家川原有門店。在外地創業的張家川各級人大代表是向導、是宣傳員,把家鄉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干。“他們開著自己的私家車拉著我們找店,和我們一起為家鄉群眾講解扶持政策,真是全身心投入。”劉英杰說。
通過張家川各級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員的努力,目前,張家川·蘭州牛肉面加盟店已簽約346家,開業45家。
劉英杰表示,通過30年艱苦創業,張家川餐飲企業已經迎來了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更高的標準,才有更高的未來。
30多年砥礪奮進,勤勞善良的張家川人民在全國開了1.89萬家餐飲店,年創收36億元,總資產達到120億元。
奮進新征程,遇見新未來,回首30年,第一代餐飲人的創業精神依然令人敬佩。
張家川縣人大代表李明,2002年創建了明盛樓餐飲品牌,20年來,從他這里走向全國的餐飲店小老板有1000余名。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301374616_2de61556.jpg)
2006年,年僅18歲的張家川青年魏斌懷揣夢想來到北京,從學徒做起,歷經艱辛在北京開了牛肉面館。
如今,魏斌在北京的牛肉面館已有兩家,面積共計400平方米。作為鎮人大代表,為了帶動家鄉餐飲業發展,他又在縣城開辦了水岸陽光餐飲店,吸納21名村民就近就業。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魏斌說,2021年,他當選鎮人大代表后,就回到了家鄉劉家村。張家川餐飲產業發展需要新生力量,他希望自己的員工不僅僅把工作當成謀生手段,更能多留個心眼成為人生創業致富的起點。
讓更多新生力量匯入張家川餐飲產業大軍。新時代,職業教育為張川縣有志于成為餐飲企業老板的人們提供全能培訓,讓他們的創業路有更好的起跑線。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301374615_58f91acd.jpg)
9月16日,張家川縣職業技術中心餐飲培訓教室,周顯軍老師正在講解牛肉面制作技藝,聽課的都是來自張家川縣的村民。
周顯軍說,他們學校接收18歲到55歲有意愿學習餐飲的群眾,讓大家掌握基本的管理和操作經驗,今后開店更容易。
“我們通俗講解,把牛肉面制作分成14個步驟,同時,我們還創新了‘一車道牛肉面’‘民族團結牛肉面’等新技法牛肉面,讓張家川牛肉面更有特色。”周顯軍如是說,他期待張家川的一碗面更加有特色,在全國布局中更有自身的靈魂。
如今,與明盛樓一街之隔處,還有一家宴蘭樓餐飲店生意也不錯,店老板馬燕就是李明和愛人一起帶出的愛徒。
對愛徒“自立門戶”,李明并不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李明說,20年來,對于每一位打工者,他們都會傾囊相授,特別是開店的流程和管理知識他們從未吝嗇。張家川餐飲店在全國蓬勃發展,這種師徒之間的傳幫帶從未缺席。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看到徒弟比師傅厲害更多的是欣慰。
正是這種包容與大度,張家川的一碗面從小縣城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舞臺。
![](/Files261/BeyondPic/2022-9/26/00301374617_5b60ecab.jpg)
據統計,張家川縣通過自身先富帶后富的各級人大代表有320人,其中就包括特色餐飲行業的人大代表。
同時,張家川縣根據實際縣情,組建了6個縣人大代表特色代表小組,經常性組織代表進行調研視察,持續推進履職平臺賦能增效。其中就包括特色餐飲代表小組,圍繞張家川餐飲產業匯聚人大代表才智,推動餐飲業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