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1/BeyondPic/2022-7/5/2207051517da09edcaa1fa5e88.jpg)
劉亞琦,男,甘肅天水人,1966年1月出生,工程碩士,教授。1985年7月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物理系,分配到核工業地質學校擔任教師;1993年起在核工業西北工業學校電子電氣工程專業科擔任教師、教研室主任等,1997年7月被評聘為高級講師;2001年起在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擔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兼書記,2001年12月轉評為副教授,2010年8月被評聘為教授;2011年起擔任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信學院院長;2019年6月起擔任科技處處長;期間2006-2009年在華東師范大學軟件工程學院在職學習,獲工程碩士學位。
劉亞琦同志長期擔任甘肅省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21年被聘為甘肅省軍民融合發展智庫首批專家、天水市科技顧問團顧問;同時擔任天水市科技創新研究院副理事長,參加市、區科技局多項項目評審驗收工作。
![](/Files261/BeyondPic/2022-7/5/2207051517577d15d570bbf1ca.jpg)
參加工作37年來,該同志思想政治素質高,有良好職業道德,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潛心從教,精心育人,勤奮敬業,創新奉獻,2021年主持完成的甘肅省人文社科項目《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村史、村政微平臺建設研究》及相應資政報告得到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嘉毅同志的批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面貌將發生巨大變化,鄉村治理也有新的變化。建設村史、村政微平臺意義重大。” 2011年獲得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主持《電子商務網站建設》獲甘肅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協助主持的《基于“課證融通、產教融合”的ICT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獲甘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作為分項目主持的《高職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獲得教育廳級教學成果獎。2021年被天水市科學技術協會評為2021年度科協工作先進個人。
劉亞琦同志先后主持《基于HASH變換驗證的軟件水印算法研究》、《基于Web的安全技術研究與實現》等省、市級科研項目8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項,取得一定經濟和社會效益。主持《高職學生體質模型的健康分析與研究》、《計算機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等校級項目10余項,參與各級各類項目二十余項,尤其甘肅省教育廳創新創業類項目《“鄉村振興-光伏扶貧”就業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在鄉村振興實踐和學生就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教育廳項目《集成電路編帶拉力測試系統的研制》在相應企業得到應用,在校企合作中取得了較好成績。
劉亞琦同志以真摯的愛心,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他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為人師表,開拓進取,對工作盡職盡責,敢挑重擔,先后指導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比賽,獲得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大賽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2012年指導學生參加海峽兩岸比賽,獲得“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IC3總考核海峽兩岸賽”一等獎選手指導教師獎;獲得甘肅省級教育廳組織的“挑戰杯計算機技能大賽”一等獎3次,二等獎2次;帶隊參加的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代表隊獲教育部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1次;帶隊參加的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代表隊獲得甘肅省挑戰杯計算機技能大賽集體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其本人獲得優秀組織獎3次。
劉亞琦同志在教學上,潛心鉆研學術、授業解惑;在科研中,精益求精、創新求實;在工作中,團結同事、合舟共濟,創新教學方式,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面對新形勢,他根據多年積淀下來的教學經驗,潛心研究新的教學方式。由他主導和華為公司校企合作,于2015年與華為簽署校企協議,并成立“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2017年5月份與泰克網絡實驗室簽署校企合作,旨在通過校企合作推動計算機應用技術及相關專業快速、高質量發展,開展華為網絡認證,取得良好效果。共計培養華為網絡專家級工程師5名,華為網絡高級工程師137人。其中電信學院計算機2015級1534班豐玉龍同學于2018年3月考取華為網絡工程師-路由交換(R&S)專家級認證證書,成為華為全球第4867位網絡技術專家。深度的校企合作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提高了學生高質量的就業,并帶動了整個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發展,同時也為企業培養了一批掌握華為網絡技術的應用型人才。由于認證的數量和質量都完全達到了華為網絡技術學院的要求,經過申請2019年3月在該校設立person VUE全球考試中心,使計算機專業與行業接軌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推動“1+X”教學改革的發展。
在擔任電信學院院長期間,積極參加教育部及省教育廳組織的大學生信息技術競賽,他甘當人梯,熱心指導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年輕教師鋪路搭橋。劉老師給很多年輕教師當師傅,傳授教學上的方式方法,在科研工作上更是悉心指導,參與項目,扶持年輕教師主動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在甘肅省創新杯大學生計算機競賽中,他和他的團隊先后獲得甘肅省高職高專集體一等獎等130多個獎項,他本人獲得指導教師一等獎4項;在全國信息技術大賽上(IC3),他和他的團隊獲得獎項20余項,其中2012年在臺灣舉辦的海峽兩岸信息技術大賽中他和指導學生彌偉偉獲得一等獎。他積極和電子應用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光伏發電技術、汽車等專業的年輕教師探索“教學+技能+競賽”的一體化模式,促進他們在省級各項比賽上取得了多項好成績,其中光伏技術還首次在學校舉辦了省級比賽,獲得圓滿成功。在他的帶領下,電信學院形成了一支團結向上、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形成“教學名師引領、教學團隊協同、教學科研反哺、教學競賽實現”四位一體青年教師成長范式,在全省、全國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獲得了優異成績。
![](/Files261/BeyondPic/2022-7/5/2207051517335905518bcd4568.jpg)
劉亞琦同志積極參與科普工作,積極參與市科協組織的三屆“天水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機器人競賽”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天水市第四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機器人競賽”工作,擔任組委會委員和評委會副主任,被市科協授予特別貢獻獎。主導了天水市科協組織的“第一屆青少年地質夏令營”工作,獲得了市科協領導和營員家長的一致好評。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地質博物館、地質園每年接納天水市中小學生4000人以上參觀學習,普及地質、地理等地球科學知識;組織人員參加《全國科普大賽講解比賽》等甘肅省科協組織的各類比賽;建成省級青少年科普基地一個。
劉亞琦同志積極參與鄉村科普工作,支持鄉村振興及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在知道自然資源部擬在全國開展“地質文化村”建設的消息后,利用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核工業地質學校的優勢,積極聘請自然資源部地質遺跡保護辦公室有關專家為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名譽教授,為教師學生開展講座,請專家實地考察麥積區花廟村、秦嶺村等;組織地質及相關專業的教師盤活專業資源,開展地質文化村申報和建設的論證工作;利用學校的會員身份通過全國地質學會等組織預報麥積區花廟村、秦嶺村為“地質文化村”備選村;同時積極爭取科研項目,開展多種研究,為建設好西北第一個“地質文化村”做好先導工作,目前已爭取科研經費20余萬。地質文化村的建設將有力促進麥積區乃至天水市的鄉村旅游示范建設和鄉村文化建設,在為村民和游客普及地理、地質知識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劉亞琦同志始終懷揣一顆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初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學問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研究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