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譜新篇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天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Files261/BeyondPic/2022-5/7/5cf6cacf-dc1a-4dac-b908-c1f493ee56d6.jpg)
天水市全貌。 本版圖片均由天水日報提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通訊員 張耀武 楊 璟
寶蘭高鐵開通運營,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引洮供水潤澤秦州,居民收入屢攀新高,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五年來,天水市經濟發展穩步提升,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這一幅幅畫卷,是天水市委、市政府向黨和人民交出的時代答卷。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天水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扣“三新一高”要求,團結帶領全市上下頑強拼搏,砥礪前行,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如期同全省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嶄新的姿態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全力以赴攻克貧困堡壘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天水市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12.5億元,改造農村危房4萬多戶,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32個、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363處、扶貧車間413家,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和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均達到100%。兩區五縣全部摘帽,116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92萬多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正在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組組飽含溫度的數字背后,是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真幫實扶的辛勤付出,是92萬農民群眾的幸福生活。
多措并舉推動轉型升級
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要把經濟抓上去、把產業發展好,其中關鍵是要明晰產業發展的思路、路徑和著力點。”天水市委書記張永霞在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調研時說。
近年來,全市立足天水市情實際,聚焦省委、省政府賦予天水“建強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使命任務,研究確定了建設“五區、五中心”的奮斗目標。
突出做大做強工業。以打造“集成電路封測產業聚集區、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為目標,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努力推動結構不斷優化。華天電子、東旭光電新材料等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岷山、海林、星火等企業完成“出城入園”,杰瑞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積極推進,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醫藥食品等產業加快改造升級。天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增容”,產業承載力不斷增強。
持續壯大農業特色產業。以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為目標,深入實施“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糧食生產連續穩定在110萬噸以上,果品總產達到360萬噸,蔬菜總產達到400萬噸。“三品一標”農產品達211個,“花牛蘋果”品牌評估價值位列全國果品品牌價值榜前15強,眾興菌業成功上市。
不斷激發第三產業活力。以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為目標,加快實施西關片區古城保護與綜合利用、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等項目,麥積山大景區建設進展順利,文化旅游產業提速發展,旅游接待人數、年均綜合收入比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前增長28.5%、29%。商貿物流基礎日趨完善,5個縣區入選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電商交易額較2016年增長20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6%。
2021年天水市地區生產總值為750.33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1.14 億元,增長10.3%;第二產業增加值195.68億元,增長5.4%;第三產業增加值413.51億元,增長7%。
聚力配套完善基礎設施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翻開天水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篇章,“讓人民擁有美好的生活家園”是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
天水市緊緊圍繞“堅持東西延伸、兩區相向、南北拓展、新城帶動、舊城更新”的發展思路,規劃建設秦州新城、成紀新城、麥積新城、潁川新城、東柯新城、空港新城、社棠工業新城和三陽川新城“八大新城”,進一步拉開城市骨架、擴大城市規模,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73平方公里。
嚴格落實重大項目領導包抓和協同推進機制,重點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藉河、渭河生態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如期完成,26公里濱河景觀帶,工業博物館、商貿城、大劇院、體育中心等重大民生項目相繼建成,老舊小區改造、水電路網提升等市政設施項目有序推進,城市品位顯著提升;寶蘭高鐵、有軌電車一期建成運營,天平高速、秦州大道、麥積山大道、三陽川城市隧道建成通車;城區引洮供水工程順利通水……
從城市的“面子”到“里子”,天水各個脈絡發生了太多有深度、有品質的變化,一幀幀美麗畫面展示著現代文明帶給這座城市的精彩。
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發展動力活力加速釋放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截至目前,新增市場主體7.01萬戶,達到17.79萬戶。“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行政審批事項由1059項減少到179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2.7%,甘谷縣供銷綜合改革、張家川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等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天水國際陸港加快建設,中國(天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公共服務平臺建成運營,天水海關開關運行……
一項項勇于探索的改革實踐,創出了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天水模式”,換來的是一個個可推廣、可復制的“天水經驗”,展現了天水市深化改革的力度和成績。
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
綠色發展導向更加鮮明
進入夏季,羲皇故里越發生機盎然,天水人也更加深刻認識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雙贏”。
近年來,天水市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地表水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綜合評價結果連續達標,成功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市。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森林覆蓋率達到36.72%,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3.68和25.39個百分點,“天水藍”“天水綠”成為亮麗名片……
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民群眾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也獲得了生態文明帶來的“綠色福利”。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天水市著力興辦惠民實事,民生領域財政投入保持在80%以上。積極擴大就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1%和9.3%。
加快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建市一中麥積校區、市三中新校區等學校64所,新增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位3.1萬個,秦安縣“園區+走教”辦學模式得到教育部肯定。市體育中心建成投用,新建全民健身工程2025個。
衛生資源總量增加、結構優化,市婦幼保健院完成遷建,全市三級醫院達到7家,每千人擁有醫療機構床位達到5.98張,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實施棚戶區改造8.9萬套,建成保障性住房1.8萬套,群眾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啟動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長效制度機制,常態化開展“包街包巷包小區”志愿服務,把城市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角落。在2021年度全國文明城市地級以上提名城市測評中,綜合成績名列全國第十三、全省第一。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公祭伏羲大典影響力不斷擴大。應急管理體系加快完善,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民族宗教工作不斷加強,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一件件、一樁樁,順民意、暖民心,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堅決扛牢管黨治黨責任
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
認真落實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健全完善落實正向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等制度機制,真正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地位。
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通過村黨組織書記和大學生村文書兩個“專職化”建設,下大氣力解決村干部能力偏弱、村級班子整體不強的問題,“四抓兩整治”和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持續深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不斷增強,武山縣農村黨員分類管理試點工作得到中組部肯定。大力實施“一行動三工程”,積極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引領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不斷激發。
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和省、市《實施辦法》,大力推行“三亮”工作機制,深入開展以“強作風、優服務、抓落實、促發展”為主題的作風建設年活動,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扎實推進基層減負,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