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天水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發展為了人民、質量工作依靠人民、質量成果人民共享”,促提升、強基礎、抓載體、嚴治理,持續推進質量工作改革創新,質量強市建設步伐顯著加快。
——聚焦服務發展,保障機制更加完善。市委、市政府及時調整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聽取質量工作匯報,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的實施意見(試行)》《天水市持續深化質量強市建設暨質量提升行動2021年度工作計劃》等指導性文件,在抓重點、破難點、補短板、樹亮點上明確目標、靠實責任、細化措施、狠抓落實。各縣區、各部門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理念,靶向施策、同向發力,市工信、農業農村、建設、交通等部門及時印發質量工作要點,連續9年發布涵蓋“四大質量”的《天水市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堅持把質量監督抽查、質量強市建設、食品藥品安全等經費納入市、縣(區)同級財政預算。2021年共落實直接與質量工作相關專項資金720萬元。
——聚焦優化升級,質量提升更加彰顯。一是產品質量提升全面加強。扎實推動“工業強市”戰略,制定《天水市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工作方案》等普惠性文件,實施百億級產業集群建設行動,以轉型升級激發制造業活力,以技術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支撐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發展取得實質性成效,儲備總投資11.19億元的116項技術創新項目進入省級項目庫,中德工業設計西部研究院落戶我市,眾興菌業公司榮獲第七屆省政府質量獎提名獎,秦州區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順利通過驗收。二是工程質量提升不斷深入。嚴格落實舉牌驗收制度,健全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啟用建設工程“智慧云監管”平臺,市區工程質量監督覆蓋率達98%以上;質量監督申請、質量評定申請等制度落地見效,交通運輸工程“樣板引路”觀摩會暨“反面警示”現場會反響強烈,五縣一區水利工程質量監督與安全服務中心建成運行,水利工程招投標新項目質量監督覆蓋率達100%。天莊高速(S25 TZZB4合同段)預制箱梁施工QC小組榮獲陜西省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成果一等獎,三陽川隧道工程“隧道云端移動信息化綜合管控技術”獲得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銀獎。三是服務質量提升持續向好。“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五減一優”和幫辦服務積極推進,行政審批事項由1059項減少到179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2.7%,政務服務“零跑腿”事項達99項;秦安縣“園區+走教”辦學模式得到教育部肯定,我市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秦州區榮獲“美麗中國·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成功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區1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9個村。人民群眾的質量滿意度和獲得感得到極大提振。
——聚焦守正創新,質量監管更加有力。一是質量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強化質量風險管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覆蓋流通和餐飲所有環節、覆蓋率達100%;把技術創新作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引進新品種、新材料等650個,建成試驗示范基地180個、示范面積40余萬畝;推行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實行月報告進展、季督查通報等制度,形成隱患整改閉合監管;探索建立內設機構、協議管理、社區服務、居家簽約等醫養融合服務模式,確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44個、建成雙資質醫養結合機構2家、建成社區及農村日間照料中心1250個,麥積區全國綜合養老示范基地等加快規模化、規范化建設。二是質量競爭秩序持續優化。開展重點領域反不正當競爭執法,修訂了《天水市公平競爭審查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完善了公平競爭審查內審制度、抽查制度、會審制度,開展了公平競爭審查交叉檢查,邀請第三方機構進行了業務培訓,市農業農村、交通運輸等部門率先建立內部審查機制,加快“增量”文件審查和“存量”文件清理,全市審查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198件。三是質量社會共治深入推進。完善和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首次參加首席質量官任職培訓以來,全市首席質量官達31人。舉辦了“質量月”新聞發布會、集中主題宣傳等活動,聚焦質量發展瓶頸,以推進“質量強企”建設搭建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大舞臺”,防止監管部門唱“獨角戲”。發布了消費維權十大典型案例等,131家單位榮獲省級“放心消費承諾”示范單位,截至目前,通過12315、12345平臺和來訪來信等,受理消費者反映問題7113件、辦結率96.72%、挽回經濟損失488萬余元;受理旅游服務質量投訴73起、全部辦結。四是企業質量幫扶卓有成效。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涵蓋技術、人才、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積極推行“質量巡診”、食品安全“你點我檢”以及質量技術幫扶進企業等“為民辦實事”活動,堅持“一企一策”、精準助力,深入企業開展現場“問診把脈”,“量身定制”幫扶措施。全面復制推廣市場監管總局試點經驗成果,甘谷平光玻璃等8戶企業進一步健全質量體系、規范過程管理,企業內部管理和生產經營水平取得新突破,助推小微企業質量提升的做法得到市場監管總局和省市場監管局的充分肯定。五是質量整治力度顯著增強。緊盯特種設備安全隱患,完善監管體系、強化主體責任,開展以履行部門監管職責、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快問題整改落實為主的隱患專項整治,確保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組織到位、監管到位、落實到位。截至11月底,在用設備10382臺件,設備登記率97.29%、檢驗率96.94%。
——聚焦互聯互通,質量基礎更加鞏固。一是探索“一站式”質量服務。制定了《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在市政府政務大廳先行先試質量服務“一站式”,與中聚測(北京)科技等多家第三方機構積極對接合作意向,經過調研論證、方案比對和初步篩選,積極搭建我市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線上平臺,有望到2022年6月,“天質惠”質量服務“一站式”平臺全面運行,各縣區按要求均設立受理窗口和企業服務工作站。二是加強計量能力建設。將計量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深入推進“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在12處人流量較大集貿市場配置“公平秤”13臺,組建計量技術服務隊走訪調研企業185家、提供服務700余次,全省“計量崗位技術大比武”榮獲三等獎2個。三是推進標準化戰略實施。深入開展標準化示范試點項目建設,清水縣黃門鎮被確定為農村人居環境省級標準化試點,甘谷騰達實業有限公司被確定為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并受到省市場監管局充分肯定;主持或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10項,《長毛兔飼養管理技術規范》等6項地方標準發布實施;創建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標準化蔬菜生產面積超過100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生產面積23.5萬畝。四是加大檢驗檢測力度。對59家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監督抽查,其中跨部門聯合檢查7家;83家檢驗檢測機構公開承諾誠信守法經營,13家檢驗檢測機構通過擴項資質認證,6家檢測機構初次取得資質認定。五是提升認證認可效能。大力推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持續加強綠色生態產業、有機產品認證等,對115家獲證組織開展認證活動見證檢查189次,新增有機產品認證轉換證書4張,中郵集團天水分公司取得銀行營業網點服務認證,213電器等40戶企業的645個強制性認證全部轉為其他自愿性認證。
——聚焦培樹激勵,品牌效應更加凸顯。以產品、產業和區域品牌建設為重點,完善質量激勵政策,健全質量獎勵制度,拓展品牌樹培范圍,培育更有質量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新增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戶,“天水花牛蘋果”等5個區域公用品牌和“雪原”等8個企業商標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派麗特”等6個櫻桃品牌榮獲中國櫻桃產業“榜樣一百”品牌稱號,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級集成電路行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戶,新增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個、省級生產性服務業示范企業2戶、省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示范區1個。擁有省政府質量和提名獎5項,市、縣(區)政府質量獎達41項,建設工程飛天獎110項、麥積獎239項。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