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伏羲文化品牌 打造文旅農康產業
——文旅融合助推天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68c5ab6120cc2b39.jpg)
“十三五”期間,天水市旅游共接待人數2.07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256.27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28.49%、29%;今年前9個月全市累計接待游客2524.0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4.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和33%,全年預計接待游客30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82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了“十四五”規劃實施開局之年文旅融合發展的開門紅。
一組組枯燥的數字因天水文旅人的辛勤努力,而變得生動雋永。近五年來,市文旅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提升文旅發展質量,全市文化旅游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文化旅游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文旅融合深入推進。全市文化旅游業實現了規模和速度雙增長、質量和效益雙提升,為新常態下全市經濟轉型升級、穩定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建設文旅項目 豐富文旅內涵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持續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如何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市給出的答案是:高位推動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不斷加強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合理利用,有效帶動文化旅游產業及新業態的發展。
五年來,我市11個文旅項目被列入省領導包抓重大項目,25項文化旅游項目被列入全市重點招商引資儲備項目,總投資達534.35億元,每年落實預算內文化旅游發展專項資金1.95億元。
總投資82億多元的天水·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市文化館“三館”新館建設等10個文旅在建項目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總投資4.34億元的秦安縣大地灣——隴城古鎮——上關明清街文化旅游景區、天水黃河雕漆文化博覽園等世行項目進展順利。目前,我市文旅及相關企業數量已達到1000個,專門從事文創產品生產及銷售的單位有80多個,產品達100多個大類近2000種,文創產品和文化旅游商品研發水平逐步提升。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02eb0a1e3e8464f0.jpg)
▲公祭伏羲大典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3138b2dfe6b6f89a.jpg)
▲國家級非遺項目:武山旋鼓舞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c90b3c89f122cf8b.jpg)
▲《天水千古秀》劇照
創排優秀作品 文化惠及群眾
“在劇院里,通過多維度表演空間與歷史人物互動,更加直觀感受歷史、貼近歷史,享受身臨其境的奇妙體驗。”談起觀看《天水千古秀》演出后的感受,天水觀眾王璐表示“很震撼”,仿佛與祖輩傳承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相遇”,美輪美奐。
2020年,我市首部旅游演藝劇目《天水千古秀》成功首演并實現市場化運作和常態化演出,自首演以來共接待觀眾29.2萬人次,經濟收入3772.7萬元。
近五年來,我市創排了《村上春秋》《洞天仙歌》《激流飛渡》《椒鄉里的麻辣事》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并榮獲“優秀劇目獎”、第六屆甘肅戲劇紅梅大獎、敦煌文藝獎等獎項。
此外,我市還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建成街道綜合文化站10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7個、“鄉村舞臺”2491個。為全市1318個行政村配送了價值2636萬元的設備,為48個鄉鎮、69個行政村配送了公共文化一體機等設施設備,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現提檔升級。
在“硬件過硬”的基礎上,7家國有文藝團體和13家民營文藝團體常年深入基層演出,實現全市113個鄉鎮和2491個行政村全覆蓋,自2017年至2019年演出場次逐年遞增。共爭取資金1397萬元,在麥積、秦安、張家川3個縣區實施了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項目。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473d0a1abec1247a.jpg)
▲天水市博物館新館效果圖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39d0513897c0a029.jpg)
▲天水市圖書館新館效果圖
致力弘揚傳承 保護文化遺產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一直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近五年來,我市實施了秦安文廟等9個國保、省保單位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水簾洞巖體加固、秦州關帝廟等29項國保、省保單位文物保護修繕工程。
天水紀信祠等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市國保單位增加到21處。天水市博物館成功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麥積區博物館破格晉升為二級館,大地灣博物館和清水縣、張家川縣博物館成功晉升為三級館。
建成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105家,建設數量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代表性名錄項目8項、省級50項、市級14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省級56人、市級427人,傳習所70個,傳承基地15個。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b6080e053866aaf9.jpg)
▲文化旅游推介暨優惠政策發布會
加大宣傳推介 培育文旅品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市不斷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向高質量發展,依托全市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游和四季游。
近五年來,我市組團參加了“環西部火車游”主題推廣營銷活動,開啟跨省旅游合作新模式。在新華網、新甘肅、騰訊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對天水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全方位宣傳,推出“羲皇故里·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隴上江南·中國西部旅游生態休閑家園”三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力推羲皇故里尋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藝術走廊游等10大特色旅游,打造了14條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文化旅游品牌效應全面顯現,天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發展鄉村游游 助力經濟發展
“天水環境越來越好,交通越來越便利,處處都是美景,這次天水之行印象深刻、滿意,會推薦給親友。”來自河南的游客王女士說。
天水生態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發展帶動性強、覆蓋面寬、持續性好的智慧旅游鄉村旅游是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目前,我市“一部手機游天水”綜合開發系統項目建設已進入數據對接階段。市級文化旅游大數據中心已接入8個4A級及以上景區視頻數據。總投資近40億元,實施重點鄉村旅游項目20余個。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成功創建4家3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扶持發展鄉村旅游合作社50余個、農家樂400余個。建設完成398個旅游廁所,省市惠民生實事全部辦理完成,鄉村旅游和景區景點建設基礎支撐力大幅提升。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01617d14e516762f.jpg)
▲卦臺山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f2c3ae9f889c815e.jpg)
▲2017年9月12日,天水市秦州區平南鎮孫集村被農業部推介為“2017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瞄準發展目標 再啟新的征程
凝心聚力謀發展,砥礪奮進繪宏圖。12月9日至11日召開的天水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著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和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等相關大力發展天水文化旅游的精神,為未來五年天水文旅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連日來,全市文化旅游系統認真學習貫徹天水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對黨代會提出的發展天水文化旅游的精神進行認真學習,經過研究探討達成了共識。
“天水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伏羲文化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薪火,奠定了中華民族千載傳承、繁榮昌盛的深厚根基。我們應該深挖伏羲始祖文化根源,講好伏羲故事,弘揚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高天水文化軟實力,切實增強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對,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只有充分發揮我市獨特文化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在天水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比重,才能使文化產業成為天水新的經濟增長點,并為實現天水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轉型跨越發展貢獻力量。”
當談及如何發展伏羲始祖文化及找到文化產業和發展天水經濟的契合點時,大家踴躍發言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當討論到辦好公祭伏羲大典的意義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辦好公祭伏羲大典時,與會者紛紛建言獻策,亮點頻出。
“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是弘揚、宣傳、推介伏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公祭伏羲大典已成為團結凝聚全球華人和宣傳推介天水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對于弘揚傳承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廣泛宣傳天水潛在的發展空間和蘊涵的發展潛力、加強天水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天水,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繼續高水平辦好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堅持秉承以‘保護傳承’為主題,以發展創新為生命力,注重大典主題的內涵性、祭祀規程的嚴謹性、公祭活動的人文性、系列活動的豐富性,體現公祭大典的莊重感、儀式感,形成獨具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祭祀典禮,使公祭伏羲大典的規格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打造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從而進一步擴大天水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助推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而當討論歸結到文化旅游融合的話題時,大家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意見:我們應充分利用好伏羲始祖文化資源,發揮優勢凸顯地方特色,處理好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不斷豐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內涵,加快伏羲廟、卦臺山等旅游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積極構建伏羲始祖文化特色旅游發展體系,聚人氣、傳名氣、打品牌,不斷吸引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天水旅游觀光,感受伏羲始祖文化獨特的魅力,從而探索出一條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促進天水發展的路子。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691587f3e7496e32.jpg)
▲伏羲廟游客服務中心效果圖
![](/Files261/BeyondPic/2021-12/22/2112221713ea4ab8d3c80d6617.jpg)
▲天水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圖
近年來,一種新的產業鏈模式——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模式正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所謂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模式,是指文化、旅游、農業、康養四個方面,實現產業鏈融合、供應鏈融合、營銷鏈融合、創新鏈融合或技術鏈融合、人才鏈融合、空間規劃融合、組織制度融合等,進而形成一個分工協作、互利共贏的產業鏈模式。
對于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著力打造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的精神,全市文旅系統經過學習、研討,進一步明確了認識。
“這種模式之所以被全國各地所推崇,就是由于推進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可以同時推進文化建設、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可以協同推進文化、旅游、農業、康養等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旅游資源、農業資源、康養資源。”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還可以為文旅康融合開拓出新的發展空間,讓所培育出的特色品牌農業或農產品與文旅康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從大家的探討中可以發現,要發展文旅農康融合關鍵在于培育特色品牌農業,并實現其與文旅康的有效融合。而在我市,特色品牌農業并不缺乏,諸如花牛蘋果、秦州大櫻桃、秦安蜜桃等都已經是響亮的果品品牌。只要積極聚焦探索天水果品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果品文化資源,做足果品旅游文章,形成“果品為基礎、旅游為融合、文化為內涵、康養為延伸”的“果品文康”融合發展模式,依托果品產業園,打造農業生態景觀,建設以采摘、體驗、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旅游休閑景區,形成圍繞果品產業的“農旅文康”融合發展產業鏈,通過發展壯大果品產業大力發展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模式一定會取得成效。
在探討如何做好我市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工作之時,全市文旅系統的廣大干部職工提意見、出點子,經過觀點的碰撞、智慧的分析,最終歸納出以后工作的思路:積極探索文旅農康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和措施,精選部分地區開展試點試驗,建設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積極探索如何在文旅農康融合發展中貫徹落實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路徑和機制。通過深度挖掘潛力,推動文旅農康融合發展,積極打造全域旅游、文化旅游新亮點,推進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激活旅游消費市場,促進鄉村振興。
美好藍圖已經繪就,奮進號角已經吹響。相信,在天水市第八次黨代會關于發展天水文旅工作的精神指引下,隨著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和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的著力打造,我市必將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推進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厚植傳統文化底蘊,打造文旅產業高地,圍繞打造文化旅游產業,把天水建設成為歷史文化彰顯、旅游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中華始祖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和宜居宜業宜游的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為天水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文旅融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