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民族團結進步好故事連載(之三十一)
關山處處有連手
(馬步升)
多年來,只要到了天水地界,無論下鄉幫扶、調研、講學等等,事情一畢,我幾乎都要去一趟張家川。
張家川位居隴山和西秦嶺的結合部,隴山南北走向,秦嶺東西走向,渭河蜿蜒橫穿,形成一片山河錯雜的高地,古稱隴坂、隴坻或關山。相傳,這是秦人的發祥地,秦人祖先秦非子給周天子牧馬的地方,至今,大小山谷里仍然駿馬飛騰。這是關中平原向西的第一道自然屏障,也是絲綢之路進入甘肅地界的第一站,掩藏在山谷草木間的歷代遺跡隨處可見。我去張家川沒有別的事,主要是看望我的回族朋友馬丑子,再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古驛路和古城堡。當地人把朋友稱為連手,我和馬丑子就是連手。
這就說到了馬丑子。這個中年回族男人,與同齡的農民子弟一樣,都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童年少年時代家境貧寒,吃飽穿暖的日子屈指可數;整個小學時代,各門功課差不多都是滿分,四年級以后,為了給自己籌集每學期兩塊錢的學費,每個假期他都要在鎮上親戚經營的飯館打工。由于那時年幼,干不了別的,專門拉風箱,一個月管吃管住,工資四元錢。兩元錢補貼家用,兩元錢留作自己的學費。讀初中時,到開學時間了,父親正在田間勞動,他去要兩元錢學費,父親沒有說話,只是把頭深深地低下去。
從此,他失學回家種地,重復父輩們的人生。十五歲那年,父親見他穿的褲子實在太破了,給他十元錢讓他自己去買一條褲子,他能體會到,一者是褲子確實破得不能再穿了,二者父親對他少年失學深感內疚,有補償安慰的意思。他懷揣著這一筆“巨款”,跟隨村里做生意的成年人,去了鄰縣的集市,買回三只羊,到另一個集市上賣了,賺了五元錢。
這筆小生意的成功,令父親和鄉鄰對他刮目相看,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有媒婆主動上門提親了。從此,他告別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同時也改變了父親的人生觀念,他第一次看見父親的臉上出現笑容,也等于為他的人生道路發放了通行證。
此時,改革開放好幾年了,市場漸趨活躍,馬丑子踴身躍入時代的潮流中。他以十元錢為本錢,生意越做越大,他以家鄉的農貿市場為圓點,逐步拉長市場半徑,十七年的時光里,國內凡是有羊的地方他都去過,他被同行戲稱為“西北第一羊皮販子”。他曾十多次行走新疆,二十多次深入內蒙古、甘肅、寧夏和新疆大沙漠,十多次游走青藏高原,大多都是去比較偏遠的地區。在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的地區,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有一個寒冬季節,他在騰格里大沙漠深處突遇黑風暴,斷水斷火,干糧凍成了冰坨,牙咬不動。在即將凍僵時分,他的手指在沙堆上無意中觸摸到一截柴棍兒,舉到眼前一看,竟然是半根火柴。他用這半根火柴生了火,烤化干糧,堅持走到了牧民居住點。從此,他感恩大自然,熱愛世間一切生靈。他自稱是“框架結構”的人,常年行走在荒郊野外,經歷多次車禍,身上十幾處骨折,只能依靠鋼釘鋼板固定。
馬丑子是一個“特殊”的羊皮販子,別的羊皮販子都肩挎生活用具,身上捆綁著收購來的羊皮,他呢,除了這些裝備,肩膀上始終挎著一只印有“紅軍不怕遠征難”字樣的書包,里面裝著幾本書,一有時間就看書,哪怕是在無盡荒野里,休息時分,一邊吃干糧,一邊看書。到了每一個城市,完成交易后,他必須要去廢品收購站看看,從中搜羅他需要的舊書。
在某個青藏高原之夜,他從自己搜羅的舊書中讀到一句話,讓他怦然心動。那句話說:“彩陶的碎片上閃耀著太陽般人類智慧的光芒!睆拇,他在收購羊皮的時候,開始留心彩陶,他要用那一道道太陽般的人類智慧的光芒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沒成想,他就此迷上了收藏,至今已有各類文物三萬多件,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當下,各時代的陶器、青銅器、宗教藝術、鄉土記憶,各民族的生活器物等等,成規模,成系列,宛如一本本直觀的史書。
為此,他專門租用了一家飯店陳列文物,每年僅租金都得耗費幾十萬元。他的所有收藏品都可供人們免費參觀。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他還將許多文物捐贈給鄉村博物館,供更多的人欣賞。他認為在多民族地區,通過對各民族文物的觀摩,可以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欣賞和理解,起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效果。為了給當地培養文博事業的專門人才,他給天水師院提供了數百件精品文物,長年在校園陳列,便于師生參觀研究,自己也受聘兼任文博學院的教授,把自己在文物方面的實踐經驗向學生傳授。
與別的羊皮販子更大不同的是,馬丑子在艱苦的販賣羊皮之路上,一邊堅持讀書,一邊不忘寫作,他曾發表過數量不菲的各類文學作品。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的詩作就登上了《詩刊》。這是一首只有四行的小詩:“有人把彎路走直了,是因為找到了捷徑;有人把直路走彎了,是因為多看了幾道風景!彪m顯得稚嫩,卻隱隱能夠聽見他的心聲。這恐怕就是少年失學給他造成的心靈傷痕。正如他在另外的文章中所表達的那樣,販賣文字比販賣羊皮難度更大,他害怕一不小心跌進羊圈里,從此聽不到人間贊美太陽的歌聲。他知道,家鄉像他這樣讓現實生存擊碎文學夢的人還有很多,他要讓外界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家鄉,他想讓更多的家鄉人有能力用文學的手段向外界傳播家鄉的信息。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出資籌辦了首屆關山文學筆會,國內知名詩人作家和本地文學愛好者一百多人參加了筆會,據說,他是農民個體出資舉辦文學筆會的國內第一人。為此,他花費四萬多元錢,這些錢,在當時可以買到縣城的兩套住房,而直到現在,在縣城,他仍然沒有自己的住房。第一屆筆會的成功舉辦,提高了本地作者的文學創作信心,對他也是一個不小的鼓舞。此后,他又出資籌辦過兩屆關山文學筆會,筆會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文學是一項培育向真、向善、向美情懷的事業,馬丑子并未獨自沉浸在自己的文學創作活動中,而是以文學為媒介廣交朋友。有人說,馬丑子認識全縣所有的人,這當然是夸張了,但他認識全縣大部分人,或者全縣所有的人都知道他,這大概不算夸張。我跟隨他一同在縣境考察過幾次,無論在人口稠密的河川區,還是人煙稀少的山區,他都可以叫開任何一家大門,可以隨意和每一個人搭話,無論男女老少,還是回族漢族,互相間說話,都像是常來常往的連手,遇到誰有困難,他都會幫襯一下,不在于幫襯多少,重在傳達一種友誼和溫暖。通過他,許多原來陌生的人結為連手,他也成為大家共同的連手。
。R步升,現任甘肅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隴東三部曲”“江湖三部曲”等8部,中短篇小說集兩部,散文集《紙上蒼生》等10部。曾獲中華人口文化獎、老舍文學獎等二十多項。)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