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四個聚焦”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走深走實
近年來,天水市麥積區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舉措,在宣傳教育、共享平臺、精神文明、項目建設上持續發力,不斷助推創建工作往深處走、往實處落,努力營造全區各族群眾和睦團結、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聚焦全民教育,建立宣傳教育機制。一是做實陣地宣傳。打造以卦臺山景區、區博物管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以天水大革命紀念館、利橋紅色記憶館等為主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二是加強“滴灌式”宣傳。依托抖音、快手、微信等網絡平臺,圍繞廣場、公園、車站、商場、人行天橋等公共場所和轄區必經路段,大范圍、廣覆蓋、高頻次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識、民族理論、民族文化,讓各族干部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受教育。三是開展宣講活動。組建黨的民族政策宣講團,圍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活動,扎實開展黨的民族政策宣講,引導各族黨員干部群眾加深對黨的民族政策理解,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聚焦文化認同,搭建交流共享平臺。一是辦好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系列活動。結合民俗社火展演、燈謎晚會、皮影戲展演、“清明祭英烈”、端午龍舟賽、端午詩會等節日活動,充分挖掘傳統高臺、剪紙、年畫、皮影戲、麥積小曲、麥積武術等傳統民俗和非遺文化,以各族群眾喜聞樂見方式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二是辦好民族團結征文活動。每年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石榴杯”征文活動,以詩歌、書畫、手抄報等形式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的優良傳統美德和各族群勤勞淳樸、樂觀向上、創業創新的優秀品質。三是開好伏羲文化研討交流會,依托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的獨特區位優勢,每年舉辦的卦臺山民間祭祀、“伏羲文化研討會”、“伏羲講堂”等活動,有效激發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聚焦精神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是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結合“文明村”“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評選活動,評選出一批區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用他們的典型事跡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在全社會唱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旋律。二是精心策劃文藝演出。在重大時間節點和重要節慶日,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編排龍城水韻·翠湖之夏、麥積神韻、翠湖公園嘉年華等文藝演出節目,充分展現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創美好未來的生動實踐和時代精神。三是開展互幫互助公益活動。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動員全區各族黨員干部開展敬老助殘、扶貧濟困、生態環保、醫療義診、家電維修、家政便民、維權咨詢等志愿服務社會公益活動,著力構建各民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
聚焦項目建設,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品質。一是實施一批基礎項目。新(改)建市政道路23.22萬平方米、人行道6.33萬平方米、城區環衛公廁67座,新增停車位9900個,完成農村通暢工程324.82公里,建成社區(鎮)體育健身中心11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97處、社區便民市場6處,打造馬跑泉公園、翠湖公園、龍園等一批民族團結主題公園,全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各族群眾出行、游玩更加便捷。二是實施一批民生工程。新建保障住房18772套190萬平方米,逐年提高城鄉醫保、低保和農村五保等補助標準,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由2015年的41.93萬人增加到現在53.71萬人,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群眾幸福感。三是實施一批產業項目。在天水花牛蘋果產業園設立全國蘋果期貨交割倉庫,石佛張灣1.7萬頭生豬養殖、黨川中蜂養殖產業園、五龍中藥材示范園等一批產業基地建成投產,“麥積花椒”、“麥積核桃”、“麥積山花蜜”通過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認證,脫貧攻堅實現由“輸血式”幫扶向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造血式”幫扶轉變,截止2019年,全區貧困人口31255戶134672人實現整體脫貧,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獲得較大幅度提升,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更加堅實。
(麥積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