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三個納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
近年來,天水市麥積區堅持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干部教育。一是黨組織示范帶動學。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黨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理論等內容納入區委理論中心組、黨委(黨組)理論中心組、“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學習內容,制定下發《學習參閱》3期,下發“主題黨日”、“三會一課”學習提示4次,黨員干部開展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提高。二是黨校培訓系統學。區委黨校將黨的民族法律法規、民族理論、民族知識內容納入年度培訓計劃,在各類培訓班次中增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專題,邀請區委統戰部負責同志對新時代民族工作進行專題輔導,累計培訓參訓學員320余人次。三是黨員干部網上鞏固學。在麥積新聞網開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專欄,定期推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最新論述、黨的民族政策法規等學習內容,供黨員干部學習。同時,通過積分評比,促進黨員干部利用“學習強國”、“甘肅黨建”等APP及時跟進學習,推動全區黨員干部民族政策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四是輪回宣講推動學。選聘50名專家學者、先進模范、民族代表、政協委員、優秀教師等組建民族團結教育宣講團,編撰巡回宣講稿,深入機關、村(社區)、機關、企業、連隊、宗教活動場所宣講黨的民族政策。同時,開展民族政策法規知識測試活動,經對收回試卷分析研判,全區黨員干部民族理論政策和民族知識知曉率達95%以上。
二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一是開展民族團結進學校。實施“立德育苗”教育工程,將“愛我中華”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等納入學前和中小學教育計劃,在全區各學校開展“七個一”(開一次主題班會、講一個民族故事、唱一首民族歌曲、寫一篇民族團結作文、觀看一次民族團結電影、講一堂民族團結進步思政課、舉辦一次主題征文)活動,有效增強了廣大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二是豐富民族文化課間活動。各學校成立了民族文化社團組織,組建書畫室、音樂教室、民族舞蹈室等功能教室,利用第二課堂和大課間等平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開展刺繡、剪紙、蠟染、歌舞、葫蘆絲等活動。如馬跑泉中心學校將各民族舞蹈與大課間活動結合起來,實現了各民族文化元素與課間活動的有機融合,在課間活動中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三是深化民族團結課外實踐。依托區內215個道德講堂,6個愛國主義教育陣地、2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組織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清明祭英烈”、“向國旗敬禮”、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100余場次,教育引導各族師生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
三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社會教育。一是發揮陣地作用。建成區博物館、卦臺山景區等民族團結教育基地2處,打造馬跑泉公園、龍園、翠湖公園等民族團結主題公園3個,新建成天水大革命教育紀念館、胡大紅色記憶館、利橋紅色記憶館等革命教育基地3個,充分發揮陣地實踐育人功能,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中的實踐載體。二是豐富教育形式。民族宗教、環衛、文旅等部門立足工作職能,開展紅色革命、民族團結題材影片展播進村社組活動、“凝心聚力·共襄偉業”書畫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環境整治心連心”環境整治、“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翠湖文藝匯演等活動,不斷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培養家國情懷,自覺投身于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實踐中來。三是強化典型引領。積極選樹區級道德模范13人、勞動模范50人、優秀志愿者10人,最美家庭77戶,并綜合運用宣講報告、事跡報道、公益廣告等形式,廣泛宣傳先進事跡,讓各族干部群眾見賢思齊、爭當先進。同時,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活動,爭創省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及教育基地共21個,其中省級示范單位4個,市級示范區4個,市級示范單位11個,市級教基地2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麥積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領導小組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