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努力開創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a5102d1f587191a5.jpg)
6月25日下午,中共甘肅省委舉行“風華百年路 奮進新隴原”——甘肅省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天水專場),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國先,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建杰,天水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賈義翔,天水市武山縣洛門鎮大柳樹村黨總支專職化書記王進明,共同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6dfead2523ea11e2.jpg)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劉曉文主持新聞發布會)
主持人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 劉曉文
發布人
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 王國先
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張建杰
天水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賈義翔
天水市武山縣洛門鎮大柳樹村黨總支專職化書記 王進明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19d98408c6e635a2.jpg)
(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國先)
王國先: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轄秦州、麥積兩區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及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2萬。天水歷史文化厚重,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富集,區位優勢明顯,人力資源豐富,是名副其實的“魅力之城”“創新之城”“綠色之城”“活力之城”。
天水是一片紅色熱土,有著光榮悠久的革命傳統。一百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天水兒女艱苦奮斗,頑強拼搏,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攻堅克難、苦干實干,順利實現了“十三五”的圓滿收官,取得了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成就!笆濉睍r期成為我市經濟發展最快、社會大局最穩、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一、全力攻克貧困堡壘,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務、最重要的工作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個精準”要求,高位推動,盡銳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一是緊盯目標任務抓脫貧。我市原是國家和省列重點扶貧開發地區,全市兩區五縣均在六盤山特困片區。經過8年艱苦努力,我市92.08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6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兩區五縣全部摘帽,“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穩定實現,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消除,全省脫貧攻堅考核我市連續五年位居前列。二是強化產業帶動抓脫貧。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全面落實到戶扶持資金,大力發展長效增收產業,加快培育“短平快”和“五小”產業,積極推進光伏扶貧、電商扶貧、就業扶貧,實現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增收技能,全市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2萬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386元增加到2020年的9072元,實現了倍增翻番。三是注重機制創新抓脫貧。先后開展脫貧攻堅問題徹查清零、“百日會戰”、“三盯三抓三解決”等專項行動,探索出“雙線排序比對法”篩選機制、“千名縣級干部聯千村”聯絡員機制等十種工作機制,實施了淺山干旱區蔬菜產業發展工程、農村空心房“拆院留權”改造等十五項工程。扶貧車間、扶貧互助資金“雙助貸”、村級“八大員”公益性崗位、秦安隴城教育園區等扶貧模式創出了特色,得到了國家、省上的肯定和推廣,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天水路徑”。
二、立足天水長遠發展,重大瓶頸制約得到有效破解。我們緊盯重大瓶頸制約和歷史性難題,統籌謀劃實施了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了一批過去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事,為天水長遠發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著眼“引”,破解水資源瓶頸。我市城區生產生活用水曾經長期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度面臨供不應求的困境,被學術界定位為資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分別于2014年、2019年啟動實施了城區引洮供水工程、曲溪城鄉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項目。2019年9月,歷時5年、投資超過18億元的天水歷史上最大的民生項目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天水城鄉80萬群眾喝上了干凈衛生的洮河水。目前,涉我市秦安、甘谷、武山3縣33個鄉鎮的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正在有序推進,總投資30.98億元總庫容7780萬立方米的曲溪供水工程正在加快建設,計劃于2023年建成。這些項目建成后,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市城鄉群眾生產生活和工業發展用水問題。二是立足“拓”,破解城市空間瓶頸。受“兩山夾一河”地理條件限制,我市城市發展空間和可利用開發土地嚴重不足,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最大難題。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我們提出“東西延伸、兩區相向、南北拓展、新城帶動、舊城更新”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八大新城”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2011年的42.5平方公里擴大到73平方公里,規劃建設范圍擴大到380平方公里,開發建設用地面積達到148平方公里,城市空間實現了歷史性擴展。同時,隨著曲溪城鄉供水工程、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工程、三陽川隧道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成,我市將來可釋放和盤活約114.5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城市建設空間將進一步跳出河谷局限、拉開更大框架。三是突出“聯”,破解交通短板制約。按照“中心輻射、南北突破、內外連通、全面提升”的思路,我們高起點、大手筆謀劃實施了一大批交通設施項目,全市交通道路建設標準大幅提升,路網結構持續優化。省內首條有軌電車建成運營,城際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寶蘭高鐵建成運營,天平鐵路建成通車,天平高速“七一”后將通車運行,天隴鐵路開工建設,靜天高速加快推進,天水即將實現縣縣通鐵路、通高速公路的目標;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復,試驗段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天水繞城高速公路建設初設通過評審,建成后將實現過境高速公路在天水互聯互通。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4萬公里,等級公路占比99.77%,公路網面積密度由“十二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72.5公里提高到98.9公里。四是統籌“建”,破解城鄉發展瓶頸。聚焦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區所有市政道路實現提標改造,藉河、渭河之上橋梁密集飛架,會展中心、弘文園、工業博物館建成投用,藉河、渭河風情線延伸相連,形成了中心城區26公里的濱河景觀帶。我市成功入圍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行列。堅持城鄉統籌,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一次性投入19.8億元,在全省率先實施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公廁改造為重點的人居環境治理項目,實現鄉村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及公廁全覆蓋,農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投資109.6億元的鄉村振興南北兩山片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啟動建設,建成后將聯結七大新城、串聯沿線23個旅游景點,輻射帶動沿線9個鄉鎮38個行政村。五是聚力“補”,破解重點領域瓶頸。堅持問題導向、破題指向和為民取向,著力用創新的思路、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針對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滯后、服務水平不高的問題,建成市體育中心、天水大劇院,啟動市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新館建設。針對舊城區內土地利用率低、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制定出臺《天水市城鄉更新辦法》,扎實有序推進城鄉更新工作,目前市級層面實施的19個項目已啟動12個,完成房屋征收4570戶,騰挪土地485.13畝,我市城市更新的經驗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針對全市項目引進難、落地實施難的問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全面推行“項目管家”服務機制,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京東、恒大、保利、萬達、世茂、碧桂園、唐人神、東旭等國內諸多行業領軍企業相繼落戶天水并持續擴大投資,“十三五”期間簽約招商引資項目660項,總投資3391億元,到位資金2003億元,引進實施項目數、到位資金數創下歷史新高。針對外宣推介效果不明顯的實際,高水平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麥積山論壇、全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等節會賽事,天水對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三、堅持提質擴量增效,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按照“一產調結構、二產擴總量、三產強基礎”的思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8.9:24.3:56.8。一是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深入實施“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糧食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110萬噸以上,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產值分別達到140.4億元、130億元、100.8億元和44.5億元。2020年我市成功承辦了全國農產品倉儲保險冷鏈物流設施現場會、全國農業保險工作座談會。二是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堅持把工業作為穩增長促發展的“第一支撐”和調結構促轉型的“最大引擎”,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深入推進工業企業提質擴量工程,落實落細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度,加快推動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發展壯大裝配式建筑、軍民融合、航空維修制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全市多元支撐的產業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工業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笆濉崩塾嬐瓿晒I固定資產投資463.1億元,工業經濟年均增長7.3%。三是第三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首位產業,實施了麥積山游客服務中心、天水大劇院、天水西關古城保護利用、天水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等一批文化旅游項目,“十三五”時期累計接待游客2.07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56億元,年均增長28.5%和29%。不斷完善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建成天水商貿城、京東TDC城市倉、秦州萬達廣場等商貿物流項目,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全市鄉鎮街道電商服務實現全覆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
四、切實強化保護治理,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一是著力推動渭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精心編制渭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謀劃儲備項目98個4300多億元。持續加大渭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全面落實河湖長制,鐵腕整治河湖“四亂”問題,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累計達到7600平方公里,治理率達到78.83%。二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強化重點區域和行業隱患排查整治,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以上,8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城區黑臭水體全部消除,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全部達標。兩區和五縣污水處理率達到95%和85%,農村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20.11%。三是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認真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實施天保二期、三北五期和新一輪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項目,生態系統穩定性、環境承載容量和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大力實施生態綜合治理和修復工程,全力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累計完成生態造林1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72%。
五、著力保障改善民生,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一是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新建城區學校27所,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803所,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學位3.1萬個,投資26.3億元的天水市職教園區即將建成投入使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我市和清水縣被確定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大型室內情境體驗劇《天水千古秀》實現常態化演出和市場化運營,填補了我省東中部無旅游駐場演出的空白。二是千方百計保障改善民生。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2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年均輸轉農村勞動力69萬人以上,累計勞務收入突破600億元。實施棚戶區改造9.55萬戶,改造面積974萬平方米。連續五年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標準、城鄉低保指導標準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水平,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名列全省第一。三是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始終堅持底線思維,統籌防范化解各領域風險隱患,扎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不斷深化平安天水建設,依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全市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認真抓好隴東南民族團結進步鞏固區聯創共建工作,張家川縣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穩步推進食安天水建設,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我市連續6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
六、堅決扛起主體責任,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統籌推進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制度建設,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一是切實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積極引導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作為全部工作的統攬總線,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黨內集中教育,黨員干部接受了嚴格的黨性鍛煉,黨內生活更加規范,思想政治建設進一步加強。二是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扎實開展基層黨組織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全面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全市2491個行政村實現專職化大學生村文書全覆蓋,2000個村實現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組織力、凝聚力明顯增強。三是持之以恒改進作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和省、市《實施辦法》,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抓作風提效能促發展”專項行動,扎實推進“四風”整治和“基層減負年”工作,全市各級干部工作作風持續改進,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得到進一步涵養。
天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讓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偉力、時代偉力和實踐偉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四大戰略”,扎實推進“七大行動”,加快建設“三城三地三中心”,努力開創新時代天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我們也熱忱歡迎各位新聞界的朋友能夠繼續關注天水,宣傳報道天水,持續講好天水故事,凝聚天水發展正能量,助力天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記者問答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7e88bc12b2c9346e.jpg)
(科技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在喜迎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央和省委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會議召開后,天水市是如何安排部署的?開展情況如何,有什么經驗與成效?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26708fe65a264482.jpg)
(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建杰)
張建杰: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天水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扣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高站位謀劃部署、高標準組織推進,深入開展了形式多樣、兼具特色、富有成效的黨史學習教育,取得階段性成效。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學篤行下真功。市委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市委常委會第一時間專題研究、全面部署,制定體現天水特色的實施方案,及時成立由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確定了27項重點任務、制定51項推進計劃,組建10個市級巡回指導組,做到組織、人員、責任、工作“四到位”。各級各部門堅持將理論集中學、紅色教育學、現場感悟學、項目帶動學結合起來,以上率下學、突出重點學、全面深入學、聯系實際學,市四大組織帶頭赴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天水工業博物館和重點項目現場專題學習,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專題學習4次、研討4次。全市各級黨委(黨組)依托“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黨內組織生活,廣泛開展黨性教育、黨史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文藝創作、經典誦讀、演講比賽等系列特色活動,累計開展專題學習研討800余次、集中學習3.7萬余次、專題講座100余場次,刊發新聞稿件6870篇、黨史理論文章32篇。
二是深挖紅色資源,創新載體抓推進。利用天水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眾多的優勢,編撰出版發行《天水市紅色旅游指南》叢書、《紅色天水》等黨史書籍,推出5條黨史學習教育經典線路,拍攝制作講述天水地方黨的百年輝煌歷史的專題紀錄片《百年榮光》,創排紅色經典秦腔劇目《洪湖赤衛隊》,舉辦天水地區革命歷史主題展、脫貧攻堅成就展等系列展覽。在天水日報、天水廣播電視臺及新興媒體開設專題專欄,推出一批黨史理論文章,推送一批講述天水百年黨史的紅色故事、紅色人物,開展唱紅色歌曲、開設紅色微課、拍攝影視作品等群眾性的紅色文化活動,讓更多具有天水特色元素的紅色資源“動起來”“熱起來”“火起來”。
三是廣泛宣講宣傳,分層分類全覆蓋。在按要求積極組織收聽收看中央、省委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報告會的同時,邀請中央黨校有關教授來天水為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作黨史專題輔導,組建“市委講師團”、“青年講師團”、“巾幗宣講團”、“軍休干部宣講隊”、“歷史課思政課教師講黨史”宣講團等宣講隊伍,開展全方位、立體式、系列化宣講活動,累計宣講1394場次,受眾21.85萬人。統籌運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基層理論宣講面對面示范點等基層宣傳文化陣地,以微信誦讀黨史故事、開辦黨史微講堂、觀看黨史影視片等方式,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式宣講。精心設計場景,營造社會氛圍,梳理精選黨的百年大事記年表、27個黨的歷史重大事件、13種革命精神和總書記講過的12個感人故事,在飛機場、火車站、高鐵站、汽車站和主街道、藉河風情線、人民公園、中心廣場等地設立了一定范圍的黨史宣傳區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打造黨史知識長廊,塑造銘記光輝歷史城市新坐標,讓黨史知識處處可見,時時能學,黨史普及宣傳使城市更耀眼、更厚重。
四是聚焦民生需求,興辦實事暖民心。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全面承接政府承諾惠民實事,在深入開展調研訪談和廣泛征集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及時制定工作方案,健全落實機制,細化推進措施,明確完成時限,梳理出市級層面“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45項、縣區級243項、各行業部門和黨員干部72150項,全面構建起“1+7+N”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責任體系(即1個市級、7個縣級、多部門及黨員干部),組織動員全市4.2萬黨員干部參與“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協調落實民生實事項目2.8萬件,出臺政策機制1007個,用心解民憂、真心辦實事,努力把學習成效轉換為服務人民群眾的實際行動。
五是圍繞中心工作,助推發展見實效。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體現在辦好天水事情上,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加強對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問題的深入研究,統籌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項工作,確保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以實干實效引領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1-5月,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以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嚴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抓緊每個環節、抓實每項部署、抓好每個步驟,做到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特色,持續在學深悟透、宣講宣傳、幫辦實事、巡回指導上下功夫,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具體行動,做到學習教育和推動中心任務兩促進、兩不誤,以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迎接建黨100周年。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416e4c7b70c862e2.jpg)
(中國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天水作為甘肅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通過全市上下的持續努力,與全國、全省一道如期全面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請問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以及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組織部門是如何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的?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5efa9cbb43b84191.jpg)
(天水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賈義翔)
賈義翔: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天水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中央、省委一系列決策部署,把抓黨建促脫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法寶,充分發揮組織優勢、調集組織資源,吹響了組織力量向脫貧一線攻堅的“集結號”。經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共同努力,全市累計減貧92.08萬人,116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兩區五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為乘勢而上推進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梢哉f,天水脫貧攻堅的實踐,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生動縮影,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是構建上下同心、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引導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自覺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和踐行“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制定下發《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天水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定期調度、隨機督查、問題反饋、整改清零等工作機制,完善了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組織布局、責任體系。選派1165名縣級干部每人聯系1個貧困村和鄉村振興重點村,3.8萬名市縣機關干部每人幫聯2—3戶貧困戶和重點戶,堅持“四級書記”一起抓,大規模開展遍訪行動,推動鄉村一線的困難問題及時協調解決。
二是建強基礎扎實、執行有力的戰斗堡壘。率先在全省開展村黨組織書記和大學生村文書“兩個專職化”建設,在468個村開展專職化村書記入編試點,通過持續努力,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從49.8歲下降到39.9歲,高中以上學歷從44.6%提高到97.1%,2491個行政村實現“大學生村文書全覆蓋”,引領發展的“頭雁效應”明顯增強。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基層黨建“兩保障一增長”機制,市縣財政黨建經費投入連續3年保持在1億元以上,村級辦公經費和村組干部報酬逐年穩步增長,新建改建村陣地1863個。積極扶持359個村引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村村有穩定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522個。
三是鍛造敢于斗爭、能打硬仗的骨干隊伍。大規模培訓干部隊伍,以黨政機關、行業部門、扶貧系統、蹲點干部、村級班子“五類”人員為重點,累計培訓15萬人次,提升了脫貧攻堅的實戰本領。堅持在脫貧一線考察識別、選任干部,近3年,全市提拔重用脫貧一線干部1024名,為630名干部晉升職級,表彰獎勵脫貧一線干部1830多名,樹起了鮮明導向。為全市1165支駐村工作隊、3600多名工作隊員落實了生活、電話補貼和健康體檢等政策待遇,匯編《第一書記扶貧手記》3卷,在全市組織開展“優秀第一書記巡回宣講”活動,廣泛宣傳身邊“最美基層干部”,激發了決戰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實踐充分證明,在脫貧攻堅這場大戰大考中,組織部門和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一樣,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滿意答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將著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的職能和優勢,在抓班子帶隊伍、抓基層打基礎等方面再用心、再用力,為建設幸福美好新天水譜寫時代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d4cf94834a840cce.jpg)
(法治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請問你們在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引領產業發展方面有什么思考和舉措?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f23656c53a0a5137.jpg)
(天水市武山縣洛門鎮大柳樹村黨總支專職化書記王進明)
王進明:大家好,我是武山縣洛門鎮大柳樹村黨總支專職化書記王進明。我村現有村民1787人,黨員59名,人均耕地僅0.6畝。我們村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村,1958年,我村受到國務院表彰,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了“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獎狀;1959年10月,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同志來我村檢查指導工作時提出“戒驕戒躁,謙虛謹慎,在各項工作上爭取更大成績”。60多年來,我們一直牢記著國家領導人的殷切期望,不忘初心,持續前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村按照“黨建引領、黨員帶動、合作互助、共同發展”的思路,重點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產業發展上先行先試,積極實踐,大力培育特色富民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全村面貌煥然一新,用老百姓的話說,“大柳樹在黨的陽光的照耀下,越來越壯、越來越旺了!”
支部引領,拓寬了發展路子。我們充分利用花卉苗木種植的傳統優勢,依托50萬元集體經濟扶持項目,采取“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對70畝機動地進行科學規劃,高標準建成花卉苗木和蔬菜種植基地,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益10多萬元。同時,我們帶動村內及周邊群眾發展蔬菜大棚和盆景苗木培育等產業,累計促進群眾增收220多萬元,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同頻共振。
示范帶動,樹起了黨員樣子。我們以武山縣開展中組部“農村黨員分類管理試點”為契機,大力推行農村老黨員擔任監督員、講解員、宣傳員等“五大員”管理模式,聘任村上3名有種植專業技術、經驗豐富的老黨員為花卉栽植、蔬菜種植“技術員”,為群眾現場指導和傳授經驗。分類設立“黨員示范崗”10個,結對帶動群眾發展富民產業,黨員的示范作用有效體現。
合作互助,加快了增收步子。我們堅持把轉變群眾思想觀念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根本,通過教育引導,帶領黨員群眾學習新理念、轉變新觀念,先后組織全村200多名群眾到周邊村開展產業培訓,多次邀請縣內和村內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培訓,結合“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等活動,加強黨員群眾思想教育,增強了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戶戶有致富產業、家家有增收路子。
下一步,我們將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員作用,認真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各項任務,積極探索創新,整合各方資源,著力打造“苗木培育+花卉盆景+設施蔬菜+田園采摘+生態休閑”為一體的生態化、體驗化、文創化美麗鄉村。
![](/Files260/BeyondPic/2021-6/26/2106261022bb91e7ed6ff0d5f6.jpg)
(甘肅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王市長您好!剛才您提到,天水市在“十四五”時期將聚焦“三城三地三中心”發展定位,堅定不移實施“四大戰略”,扎實有效推進“七大行動”,能詳細給我們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嗎?
王國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你對我們天水“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是十分關注的,你提出的問題也正是我們“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思路和發力重點。下面,我就你提出的問題逐一作以介紹。
第一,關于加快建設“三城三地三中心”的問題。天水是甘肅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笆奈濉睍r期,在綜合分析基本市情和國家、省上對天水工作要求的基礎上,我市提出建設“三城三地三中心”的發展定位。一是著力建設“三城”!叭恰笔菄液褪∩腺x予天水的總體定位。我市將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抓手,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增強服務功能,加快形成“五區三縣”格局,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以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為契機,發揮比較優勢,加強交流合作,增強對隴東南地區發展的輻射能力,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深入實施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加強與西安、咸陽、寶雞、運城等省外城市和慶陽、平涼、隴南等市的交流合作,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城市。二是著力打造“三地”!叭亍笔峭苿痈哔|量發展的產業支撐。我市將深入實施“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培育壯大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充分發揮天水裝備制造業優勢,加快傳統產業“三化”改造,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統領,挖掘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努力把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三是著力構建“三中心”!叭行摹笔谴蛟靺^域中心城市的實現路徑。我市將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目標,聚焦重點產業和關鍵環節,著力加大投入、完善機制、優化環境,增強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構建區域現代科技創新中心;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國際陸港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構建區域現代交通物流中心;依托引進的京東、萬達、奧特萊斯等國內知名企業,打造隴東南現代化商圈,構建區域現代商貿服務中心。
第二,關于實施“四大戰略”的問題!十四五”時期,我市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工業強市、文旅強市、科教興市“四大戰略”,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確保經濟總量位居全省前列,努力跟上全國全省現代化建設進程。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圍繞鄉村特色產業、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加快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叫得響的鄉村振興先進典型。二是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緊盯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的目標,落細落實全市8條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度,抓好實施“三化”改造、培育新型產業、加大招商力度、堅持創新驅動、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土地保障、增強信貸融資支持、加大財政獎補力度、健全人才體系等九項具體措施,發展電子信息、醫藥食品、新材料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和電工電器、機械制造、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紡織服裝5個五十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重振天水工業經濟雄風。三是實施文旅強市戰略。堅持文化旅游首位產業不動搖,打好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五大文化”特色牌,在景區景點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精品線路打造、服務質量提升、鄉村旅游發展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斷提高天水文旅產業的吸引力、知名度和貢獻率。四是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緊盯人才和機制兩個關鍵點,積極引進優秀科技人才,完善人才評價和收益分配等制度,實行科技項目“揭榜掛帥”等辦法,提升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通過支持名校新建校、辦分校等模式,增加城區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有效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
第三,關于推進“七大行動”的問題!十四五”時期,我市將扎實推進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城市優化更新、生態環保攻堅、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城鄉居民收入提升、金融支持保障“七大行動”,加快補齊各領域短板弱項,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是推進壯大縣域經濟實力行動。堅持把產業培育作為關鍵支撐,支持各縣立足交通區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展壯大各具特色的縣域產業;把園區建設作為平臺載體,每個縣至少建設一個園區,培育縣域經濟發展的集聚區和增長點;把城鎮建設作為重要基礎,推進經濟強鎮、特色小鎮、文化名鎮建設,增強對周邊人口和各類要素的吸附集聚能力,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推進城市優化更新行動。認真總結推廣我市城市更新工作有效做法,堅持整體規劃、連片推進、聚焦重點、循序漸進,全面完成城市核心區(秦州、麥積主城區)城市更新,基本完成城中村、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實現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改變城市環境面貌、加強城市系統治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多贏”目標。三是推進生態環保攻堅行動。聚焦工作重點,把渭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積極推進水源涵養、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渭河文化傳承保護等重點工作。持續強力攻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深入排查整治,在鞏固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成果基礎上,重點抓好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確保排查出的問題按期全部整改到位。四是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行動。聚焦2021—2023年新一輪創建周期,緊緊圍繞創建測評體系,逐級靠實責任,完善創建機制,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校園、文明公共場所等基層創建活動,加強窗口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確保文明創建工作取得實效。五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行動。加快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平安天水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確保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強化資源力量整合,探索創新治理方式,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六是推進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堅持發展富民產業和增加市場主體雙向發力,為城鄉群眾增收提供有力支撐。不斷拓寬渠道,加大勞務輸轉力度,積極擴大社會就業,促進城鄉群眾穩定增收。完善保障體系,落實好養老、社保、醫保等政策措施,努力減輕城鄉群眾負擔。七是推進金融支持保障行動。全面落實我市出臺的首貸拓展培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金融支持產業強市、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金融支持企業轉貸應急、企業直接融資提升、保險保障服務、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10個方面30條金融支持保障措施,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及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務保障全市實體經濟發展,助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