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6月22日在天水舉行
讓伏羲文化在歷史長河綿延永續
天水,文化深厚,歷史悠久。
這里,是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這里,是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中國休閑旅游生態家園。
2020(庚子)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6月22日在這里隆重舉行。
伏羲是中華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創歷法、教漁獵、馴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書契、制琴瑟、創八卦,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祖”“人宗”“人皇”“羲皇”。 其開創的創新、創造、吸納、和合精神以及其他一些物質文明方面的發明成果,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本源——伏羲文化,傳頌中華大地幾千年而生生不息,更是海內外華人普遍認同的民族精神象征、文化標志和情感紐帶。
公祭伏羲大典已經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慎終追遠祭拜祖宗的重大祭祀盛典。今年是公祭伏羲大典舉辦的第三十一年,也是我們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嚴重疫情,祈福中華,凝聚全球華人的智慧和力量,公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更顯其特殊價值。
傳承 生生不息凝聚民族魂
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被譽為“羲皇故里”。公祭伏羲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據史料記載,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設典祭祀伏羲,用騮駒、黃牛、羝羊三牢之儀。唐、宋則提高了對以伏羲為首的“三皇”陵寢的祭祀規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于三陽川蝸牛堡(今天水卦臺山)原址建伏羲廟,祭祀禮儀逐年規范。元代,朝廷詔令全國通祀三皇,卦臺山又擴建伏羲廟。明代,朝廷在秦州專立祭祀伏羲的祠廟(今伏羲廟),禮部特審定標準祭伏羲文,命地方官員代朝廷舉辦祭祀典禮,采用太牢規格,一年兩祭,每祭三日,禮樂以祭奠,隆重而神圣。自此,秦州祭祀伏羲活動進入極盛時期,秦州伏羲廟成為祭祀伏羲、傳承伏羲文化的重要平臺。清中晚期至民國時期,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活動從未間斷,一直延續下來。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積極回應社會各界人士關切,作出決定,恢復歷史上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由天水市人民政府主辦升格為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14年6月22日,首次在海峽兩岸同時舉行祭祀伏羲活動。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功舉辦了三十屆,成為全國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旅游節也成為“全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每年都有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全國56個民族代表、兄弟省市和天水各界人士十萬余人參加公祭伏羲大典。
三十多年來,我省及天水市高度重視這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堅持秉承以“保護傳承”為主題、以發展創新為生命力,使公祭伏羲大典的規格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而民眾自發的祭祀伏羲活動也更加興盛。目前,在天水已形成了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廟春節文化廟會、秋祭伏羲典禮兩種規格三種形式,其所蘊含的民族情結和人文情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別具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伏羲文化是中華文明之源、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弘揚伏羲文化,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覺”意義重大。每年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期間,都有大量的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前來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可以說,三十年的公祭證明,公祭伏羲大典,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凝聚民族情結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因受疫情影響,更多人將通過網絡平臺祭拜始祖伏羲,追思始祖功德,祈福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安康。這也是公祭伏羲大典舉辦以來,人們首次通過網絡參與公祭活動。在這種特殊時期開展公祭活動,不僅因為伏羲是華夏文明的肇始,更重要的是因為伏羲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強烈的民族精神:同源同根、聚心聚力,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對于個人來說,默哀、沉思、祈禱,在祈求風調雨順、祈盼國泰民安的一項項儀式中,讓賡續中華文明基因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對國家而言,無數人撫今追昔的尋根時刻,將匯聚成民族情感奔騰不息的波濤,筑成堅不可摧的民族團結精神長城。
發展 眾志成城邁向小康路
伏羲文化以其創造性和包容性,在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結合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召喚著億萬中華兒女投身祖國的建設發展、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天水人民為了建設幸福美好新天水而努力奮斗!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天水曾經有著“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輝煌。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伏羲文化在天水綻放出了更加燦爛的光芒,讓天水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城魅力十足、活力十足。
在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天水這片古老的大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水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社會民生持續改善,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書寫出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天水答卷”。
2019年,天水市堅持穩中求進、爭先進位的工作總基調,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702.5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5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211億元,增長7%;第三產業增加值393億元,增長7.5%。
——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天水市始終把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聚焦深度貧困堡壘,扎實推進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減貧89.98萬人,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20.35萬戶92.08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0.54萬戶2.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9.92%降至0.68%。2019年底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長1.18倍。2018年甘谷縣、武山縣脫貧摘帽,2019年秦安縣、清水縣、張家川縣、秦州區、麥積區脫貧摘帽,全市兩區五縣全部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重大項目建設實現新突破。天水市嚴格落實項目建設清單管理、領導包抓、定期督查制度,全面推行條塊結合調度管理,組織開展集中開工復工和檢查觀摩活動,項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三個清單”項目完成投資370.97億元,88個市級領導包抓項目完成投資243.58億元,130個生態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3.49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完成了歷史上最大的民生項目——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城區群眾吃上了干凈、衛生的洮河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大江南北。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天水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安排部署,迅速行動,將疫情防控作為最突出、最主要的任務,敏捷反應、迅速行動,多措并舉、全力以赴抗擊疫情。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的積極向好,天水市委市政府在加強疫情科學防控的同時,統籌推進各行各業復工復產。在一產上,緊跟農時,指導幫助群眾開展春耕生產和田間管理;在脫貧攻堅上,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堅決攻克最后貧困“堡壘”;在二產上,按照“集中的企業按照集中的要求辦、分散的企業按照分散的管理”原則,放手開展工作,讓具備復工條件的工業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在三產上,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克服困難,千方百計推動餐飲、文化旅游、服務消費等企業有序恢復運營。目前,全市一二三產已經實現全面復工。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如今,勤勞勇敢的天水人民正在積極發揚伏羲始祖留下的開創精神、擔當精神、執著精神、包容精神和卓越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弘揚 齊心協力共筑中國夢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而得名,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以伏羲文化等五大文化為代表,構成了這里綺麗多彩、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天水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境內旅游資源豐富,景區景點眾多,山、水、林、泉等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城、寺、廟、觀等豐厚的人文資源相得益彰,形成了融自然與人文于一體的獨特景觀。“十三五”期間,天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文化旅游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的發展理念,文化旅游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近年來,隨著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的舉辦,以“伏羲文化”為競爭力和內核力的經濟模式在天水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出現。隨著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一種帶有明顯天水特色、天水品位、天水風格的“文化+”文旅融合樣本正在形成。
2019年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吸引了來自關中平原城市群、陜甘川寧毗鄰地區經聯會18個成員城市,海峽兩岸240家企業組團參會,參觀人數達25.37萬人,日均參觀人數2.8萬人,商品成交額達到6923.433萬元,其中零售額1542.133萬元,簽約合同5387.3萬元。
如果說文化是靈魂,那么旅游就是載體。2019年以來,天水市以伏羲文化為龍頭,全面帶動旅游文化產業提質增效,從政策層面出臺支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一攬子措施,引進華僑城、公航旅等企業參與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全面啟動天水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麥積山自駕游房車露營基地、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天水大劇院、伏羲廟游客服務中心及停車場、水簾洞魯班山大景區、街亭古鎮保護開發、南山云端、櫻花小鎮等項目。加強旅游宣傳營銷,在重慶、成都、杭州等地策劃舉辦文化旅游推介會,出臺《“天水人游天水”活動優惠辦法》,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步伐。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4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累計30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和21%。
伴隨著伏羲文化的大熱,天水城市文化底蘊、影響力、美譽度得到進一步彰顯。近年來,天水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集全市之力,匯全民之智,持續深化文明創建,形成了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家庭、文明校園聯動共創、全面開花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新格局,一幅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隴上江南”新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而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將是一場隆重而特殊的盛會。天水市把組織籌辦公祭伏羲大典作為弘揚中華文明、傳承民族本源文化的具體實踐,作為甘肅提振疫情防控信心、鼓舞加快發展干勁的重要抓手,作為展示天水乃至甘肅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繼續在提高層次水平、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接待能力、改進辦會機制、科學有效推進籌備工作等方面下功夫,力爭把公祭伏羲大典辦得更加精彩、更有成效。
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將有四個明顯的特點:
——突出疫情防控。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省舉辦的第一個大型活動,伏羲大典將把疫情防控作為大典籌備的重中之重,按照“保持傳統、壓縮規模、精簡活動”的要求,今年的來賓以省內為主,現場規模在300人以內,大典儀程有5項,跟去年相比取消了樂舞告祭環節,停辦了伏羲文化旅游節等系列活動。
——突出現場直播。邀請中央電視臺、甘肅衛視、鳳凰衛視、臺灣中時傳媒對公祭伏羲大典及嘉賓訪談同步直播或錄播。邀請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甘肅、視聽甘肅、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對公祭伏羲大典進行全程在線直播。今年將繼續兩岸共祭,在天水舉辦公祭伏羲大典的同時,在中國臺灣臺北舉行共祭伏羲典禮,媒體進行現場直播。
——突出網絡祭祖。現場祭祖與網絡祭祖同步進行。設計公祭大典網絡祭祖程序,搭建“‘同根同祖、中華共祭’——億萬中華兒女線上祭祖”平臺,為廣大網民提供網絡祭祖平臺;邀請國內有關知名人士,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參祭代言,進行線上祭祖,充分體現廣大網民的參與和對人文始祖的敬仰。
——突出抗疫英雄。今年將邀請在甘抗疫一線的先進集體及先進個人、全省脫貧攻堅代表、復工復產代表參加公祭伏羲大典,在祭文中突出抗擊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祈福中華、國泰民安等內容,展現體現時代特色,彰顯伏羲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
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伏羲精神,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14億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讓先祖之英靈,壯我華夏之魂魄,振奮民族之精神,讓中華兒女在共同的祖先面前,達到最廣泛的團結,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