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昀,男,漢族,53歲,甘肅武山縣人,高級農藝師,1988年畢業于天水農校農學專業,大專學歷。先后在馬力鄉農技站、山丹鄉農技站、縣農技站工作,現在武山縣農業局農廣校工作。參加工作30年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情為農所系,利為農所謀,運用科技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在農技推廣這一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為武山縣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發展壯大,農民素質提高,增產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各種農業新技術20項。并率先在武山縣海拔1400-1800米的淺中山半干旱區,試驗成功并大面積推廣了麥后復種地膜菜瓜及其原膜二次利用技術和油菜地復種地膜豆角新技術,首次實現了山旱地復種地膜蔬菜秋季生產。
一、鉆研業務知識,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已的業務水平
武山縣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作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他深感農業科技在農民脫貧致富中的關鍵主導作用,從不放松對科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他善于從書本、工作實際中獲取和應用知識,多年來從未間斷訂閱《甘肅農業科技》、《中國農技推廣》、《甘肅農民報》等農業期刊,學習業務知識,并根據自已多年推廣旱作農業、配方施肥、淺山區復種蔬菜等技術的經驗,先后在《甘肅農業》、《甘肅農業科技》、《黑龍江農業科學》、《中國農技推廣》、《現代農業》等刊物上,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科技論文12篇。他主持和參與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有《武山縣淺中山半干旱區麥后復種地膜菜瓜技術示范推廣》2004年獲天水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武山縣隴中黃土丘陵溝壑區旱作農業技術示范》2006年獲天水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天水市半干旱山區麥后復種西葫蘆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示范推廣》2008年獲天水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天水市主要農作物高產創建與示范推廣》2010年獲天水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和2012年分別被甘肅省農牧廳評為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4次被縣農業(牧)局評為先進個人。正是他的好學和鉆研,使他一直以來都是單位的技術骨干,不管是在農技站副站長崗位還是農廣校副校長崗位,他都是“里里外外一把手”,都是領導的好助手。
二、立足實際,大膽創新,不斷提升武山縣旱作區農業生產水平
武山縣是甘肅省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但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發,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農民生產生活困難。他和他的同事們自2000年以來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從理論角度推導論證了充分發揮7、8、9三個月優勢自然資源,發展短茬蔬菜增收作物的重要技術思路,并確定了以地膜覆蓋復種菜瓜等幾種蔬菜的技術方案。通過對麥后復種地膜菜瓜、麥后復種地膜白,每畝可產生700元以上的純收入,打破了長期以來干旱山區不能大面積生產商品蔬菜的錯誤認識。從2001年開始,在全縣大面積示范推廣,作為副站長,他帶領同事在四門鎮西梁區域試驗、示范、推廣和應用油菜地復種地膜豆角、小麥茬復種地膜菜瓜或豆角、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等技術,并對上述技術融合、創新、組裝集成,于2010年始定型為“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菜瓜”、“正茬豆角——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萵筍”等多種兩年三熟的高效種植模式,并在全縣氣候環境條件相似的區域內整合各類項目和利用惠農政策進行復制推廣,為創建武山縣“西梁模式”打造了雛形。
三、緊密結合精準扶貧,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自2012年到農廣校以來,陽光工程共舉辦培訓班11個,培訓農民1411人;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24個,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300人。培訓設及蔬菜、蘋果、中藥材、淡水魚、冷水魚、防疫員、蜂養殖、牛羊養殖等專業,部分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武山縣是個貧困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522戶12.2萬人,實現脫貧致富,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貧困戶致貧原因復雜多樣,但共同點是文化科技素質低、無一技之長。做為農廣校副校長,他利用本單位優勢,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針對不同貧困戶培訓需求,分層次、分類別、分產業開展精準扶貧農業科技培訓,有效助推了貧困農戶創業增收脫貧。2016年,結合當地產業,在貧困村四門孫白、松樹、水洞舉辦架豆培訓班3個,在沿安草灘村舉辦中藥材培訓班1個,4個培訓班共舉辦培訓12期;2017在貧困村四門周灣、周咀、咀兒舉辦架豆培訓班3個,在他的幫扶村高樓鎮的葉兵村架豆培訓班1個,4個班共舉辦培訓13期。兩年8個培訓班設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112人,通過學習,使貧困戶有了一技之長。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