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歷史文化 加快清水發展
天水市政協副主席 王振宇
(2019年6月29日)
清水古稱上邽,因“清泉四注”而得名。清水是“軒轅故里”、“秦人故地”、“充國故鄉”,這里史前文化、先秦文化、漢唐文化、宋元文化積淀厚重。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孕育了眾多的先賢名人,譜寫了清水發展的輝煌篇章。下面,著重圍繞軒轅文化、秦人和秦文化以及充國將軍研究談一些淺見。
一、關于軒轅文化
1、清水作為“軒轅故里”的歷史文化定位
一是史料記載。在《史記》、《水經注》、《秦州直隸新志》、《甘肅通志》等史籍上,清水作為“軒轅故里”均有明確記述。
二是實物佐證。據出土文物證實,軒轅黃帝部落作為伏羲部族后裔,從甘肅東南部(今清水一帶)開始起步,進入陜西北部(今銅川一帶)后逐步發展壯大,軒轅黃帝部落在甘肅、陜西生活了很長時間。軒轅黃帝時代的發明創造和生活遺跡,在這一地區多有發現。清水境內,至今仍存留著與軒轅黃帝有關的許多遺存,如軒轅谷、軒轅丘、軒轅窯、三皇塬、三皇廟等等。明朝著名學者胡纘宗題寫的“軒轅故里”石碑一直立在三皇廟前。
三是初步形成共識。目前,全國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文化學等領域的一批著名學者、專家都認為“軒轅故里”在清水。2006年4月,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同志為清水題寫了“軒轅故里”。
2、軒轅文化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原始社會初期,人類群居雜婚,近親孕育,軒轅黃帝最初意識到了這種繁衍的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嫁的嫁聚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近親通婚。這種婚煙制度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
軒轅黃帝首設都城,任用官員管理具體事務。教民播百谷、用火材、織布衣。
與神農民戰罷言和,結束了部落間相互殺伐的混戰局面,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給人們以安定的生活。
以上是軒轅黃帝的主要歷史功績。
軒轅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本源文化。軒轅黃帝“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教民“勞動心力耳目,借用水火材物”,織布做衣,使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軒轅黃帝制定了嫁聚禮儀制度,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軒轅文化最根本的特質是創造創新精神、協作和睦精神。
(位于清水縣的李崖遺址就是秦非子封邑所在地)
二、關于秦人和秦文化
這是一個很大且很重要的研究課題,這里著重談談清水與秦人、秦文化的關系。
1、秦人與清水
秦人是華夏族(漢族古稱)西遷的一支,最早是居住在山東地帶的部落。其先祖早在殷商時期為諸侯,頗受重視。后因贏氏部族的部分人參與了“三監之亂”而受周公姬旦的懲罰,被迫西遷并淪為庶民。周孝王時,造父侄孫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為周王室養馬戊邊對抗西戎。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犬丘(今陜西咸陽一帶)之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賜封岐山一帶。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候國。秦穆公于公元前623年滅掉了西戎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疆土千余里。秦孝公時,重用商鞅兩次變法,秦國日漸強大,成為最富強的諸候國。秦王贏政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朝統一全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稱中國人為“秦人”。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水一帶(包括今清水、張家川、秦安、甘谷及禮縣鹽官等地)。
清水縣是秦武公(前696—前678年)始設上邽的治所,在先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據《史記》記載:商王太戊年間,大廉后裔中潏奉命率族軍守衛“西垂”。其軍西進路線可能是經西安、寶雞,進入清水、張川、秦安、甘谷,再到達禮縣一帶。周武王滅商,攻殺大臣惡來(秦國人),迫使其父蜚廉自殺,滅秦國,廢贏姓,民四敬。至周共王(前922年—前900年)晚期,秦非子父奉命帶領族人守“兩垂”(今天水市西南一帶)。周孝王(前897年—前886年)時期,秦非子居住在犬丘(今陜西咸陽一帶),喜歡并善于養馬。周孝王見秦非子并問養馬之道,秦非子對答如流,對馬匹的調養、訓練、繁殖和疫病防治等,很有一套。周孝王聽后很高興,便讓秦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間主管馬匹。秦非子受令后,盡職盡責,馬匹數量大增且雄健,于是周孝王把秦地(今清水、張川一帶)賜給秦非子,并讓他延續贏氏的祭祀,號稱“秦贏”。那么,秦地究竟在何處?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在今清水、張川一帶,今清水縣秦亭鎮之秦亭為其治所。從秦非子到秦莊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領(約300余年)以秦地為根據地慘淡經營,致力農牧,在同西戎的對峙交戰中求生存、謀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置郡、縣、鄉、亭,也許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緣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秦人的發跡地首推上邽秦亭(今清水縣秦亭鎮)。清水可謂秦人和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2、秦文化
秦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源于秦人故地(今清水、張川、秦安、甘谷及禮縣一帶),在西周時期由宗族文化發展為區域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升華為主流文化;在秦統一中國后,又上升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全國性文化;在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秦文化的要素又演變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縱觀秦文化的發展,早期對周文化有更多的繼承和吸收,真正與周文化發生重大偏離是在秦孝公至秦始皇這一時期,法家思想在秦國得到施行,形成了法家文化體系,秦國政治、文化、民俗為之大變。
秦文化的主要特點:一是自商鞅變法后,秦國形成了與周文化截然不同的一種全新的法家文化體系,法治十分嚴厲。二是在秦人的價值觀上,功利主義特征十分明顯,與儒家提倡的重禮義道德大不相同。三是秦人崇尚黑色,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黑色定為秦朝的國色。四是秦朝建立后,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于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甚至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對學術、文化進行嚴重摧殘。五是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是它的政治制度。
(位于清水縣趙充國陵園的趙充國將軍雕像)
三、關于趙充國將軍
1、生平簡介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隴西上邦(今清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省西寧市),西漢著名將領。
趙充國為人有謀略。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百名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歷任車騎將軍長史、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后將軍等職。他率軍擊敗武都氐族叛亂,并出擊匈奴。漢昭帝死后,與霍光等擁立漢宣帝,封營平候。累官蒲類將軍、后將軍、少府。公元前61年,計定羌人叛亂,并開展屯田。趙充國晚年致仕后,常參與議論“四夷”問題。公元前52年,趙充國去世,享年八十六歲。謚號“壯”,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2、主要功績
一是善于治軍,愛護士兵。行必有備,止必堅營;戰必先謀,穩扎穩打。在戰事中,他采取招撫與打擊相結合,分化瓦解、集中力量打擊頑固者的方針,能和平解決的,決不訴諸武力。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他的戰略主張受到朝廷大臣一致反對,但他無所畏懼,反復上書,終為漢宣帝所接受。他不僅是一代名將,而且是享有盛譽的軍事家。
二是罷騎屯田,強兵足食。公元前61年,趙充國出兵河湟,采取打擊先零羌、安撫罕開羌的軍事戰略,取得了軍事上的全面勝利,參戰軍隊多達6萬人,因此開支巨大,國家負擔沉重。趙充國認為只有采取罷騎屯田,強兵足食,在河湟地區做長期打算,才能戰勝羌人,鞏固邊防。其屯田主張遭朝臣責難后,趙充國再次上奏屯田策,提出屯田有十二便,出兵則失十二利,罷騎留萬人屯田。后趙充國三上“屯田奏”,提出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湟中地形有利于漢軍。漢宣帝批準了趙充國屯田計劃。漢軍在湟水流域興修水利,整修交通,將內地先進生產技術用于屯田,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后趙充國見羌亂已定,遂上《請罷屯兵奏》,奏可,于公元前60年5月振旅而還。
毛主席在讀《漢書•趙充國傳》中關于漢宣帝采納趙充國實行屯田的建議時批道:“說服力強之效”。1957年仲夏,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應邀與毛主席一起游泳,上岸后毛主席拿起《漢書》與周谷城討論起來,毛主席翻到列傳第三十九,指著趙充國主張屯田的一段對周谷城說:“這個人很能堅持真理,堅持正確的主張。”
四、弘揚歷史文化,建設軒轅故里
清水歷史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如何進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宣傳、弘揚軒轅文化、秦文化和充國將軍精神,努力建設文化旅游大縣,加快清水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傳承軒轅文化,建好軒轅文化園
清水是“軒轅故里”,要始終把弘揚軒轅文化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在目前已建成軒轅廣場、軒轅大道、軒轅劇院、軒轅橋、軒轅湖、軒轅祠的基礎上,加快建設軒轅博物館、軒轅文化館、軒轅文化體驗區等重點項目。堅持科學論證,總體規劃,分期實施,積極籌資,多措并舉,真正把軒轅文化園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努力打造為世界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軒轅文化展示體驗的基地、軒轅文化研究傳播的中心。同時,堅持辦好軒轅文化旅游節和軒轅文化研討會,以節會為載體,以研討會為平臺,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為推動軒轅文化研究和軒轅故里發展做出新貢獻。
2、深入研究秦文化,加快改革創新步伐
清水是“秦人故地”和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秦人以清水為發跡地,在汧渭河流域和西漢水流域不斷發展壯大,最后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秦朝,開創了中國封建帝國的紀元。秦文化亦不斷發展,秦朝統一全國后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文化、經濟政策,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甚至影響了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們對秦人和秦文化的研究,尚處于起始階段,還有許多重大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需要逐步形成共識。我們相信,隨著黨和政府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更加重視支持,隨著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人員的更加重視關切,隨著考古實物和文獻資料的出土發現,秦人和秦文化的研究將會方興未艾,形成熱潮,結出豐碩成果。我們期盼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3、弘揚充國精神,激發家國情懷
清水是“充國故鄉”,因將軍而自豪光榮。要進一步加強對趙充國將軍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加大宣傳報道力度。一是加快充國陵園規劃建設步伐,使之成為集憑吊、抒懷、覽勝、研究、宣傳等為一體的綜合基地。二是征集藏品史料,正式成立“趙充國將軍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軍事國防教育基地。大力弘揚將軍精神,啟迪教育后人,不辱使命,盡職盡責,為加快清水發展做出應有貢獻。三是組織專業人員編輯出版趙充國將軍傳記,創作戲曲、影視等文學作品,開展書畫作品展,制作塑像、紀念章等文創產品,真正把將軍的光輝形象樹立起來,宣傳開來。四是積極籌備,適時舉辦趙充國將軍研討會,組織各方面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讓更多人更加了解將軍,熱愛將軍,緬懷功績,弘揚精神,激發情懷,共同致力于清水改革發展。
4、發揮資源優勢,建設文旅大縣
清水山青水秀,地靈人杰,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一是高度重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制定發展規劃,落實政策措施,不斷加快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真正把清水建設為甘肅文化旅游大縣。二是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努力把清水打造成“天水后花園”、“隴上精品山水園林縣城”,宜業宜居宜游的寶地,吸引更多的人來清水觀光攬勝、休閑度假、創業創新、謀求發展。三是充分發揮清水溫泉的獨特優勢,完善提升清水溫泉度假村等基地的現有設施和管理服務水平,招商引資,利用外資,引入競爭機制;規劃新建“溫泉洗浴養生保健園”,讓溫泉發揮綜合效應,成為生態泉、保健泉、幸福泉。四是加快花石崖景區建設,配套完善道路、停車、通信、食宿等設施,把旅游和宗教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讓萬紫勝境更加璀璨奪目。五是發揮清水得天獨厚的林業生態資源優勢,堅持優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開發生態游、林區游、果園游、河谷游等,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好山好水好清水
地靈人杰數上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