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浙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天水市領導干部改革創新能力提升浙江大學 專題培訓班系列報道之六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舉世聞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來,杭州市圍繞打造“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旅游國際化、旅游全域化,構建了多元旅游產品體系,形成了我國全域旅游發展的“杭州樣本”。5月17日上午,培訓班邀請浙江大學城鄉規劃院高級規劃師曹毅作了“全域旅游開發與規劃”的專題講座。
曹毅畢業于日本福井大學,工學碩士,2005—2010年任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2011年至今任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浙江大學亞太休閑研究中心規劃部特約研究員,主持參與和編制了溫州村旅游、黃山微文化長廊、磐安農家樂休閑旅游、河北白石山、衢州環城游憩帶、江蘇宜興大竹海等30余項規劃設計。曹毅研究員從中國旅游市場現狀、當前的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全域旅游開發的思考、地方政府的應對措施四個方面,結合具體案件分析,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地闡述了發展全域旅游的現實需要和模式路徑。
曹毅研究員系統分析了中國旅游業40年來的發展歷程和當前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她講到,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旅游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世界旅游市場中的無名一族,成長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國,并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產業。2017年,國內旅游50億人次,國民出境旅游(除港澳臺)6337萬人次,入境外國游客(除港澳臺)2916萬人次,旅游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游總收入5.4萬億元,占GDP的6.5%。據有關部門預測,2019年老景點人數將逐步下降,玻璃橋等網紅風光不再,疊加發改委降門票政策,景區寒冬已至;攜程去哪兒、美團點評、阿里飛豬三大APP進一步壟斷,途牛、驢媽媽等更加艱難;出境旅游火爆;農家樂、綠道、果園采摘、客棧民宿,徒步、拓展訓練、漂流、探險,主題公園、溫泉、郵輪、露營地旅游火熱;大城市環城游憩帶尤其博物館、美術館、戶外、民宿持續火爆,研學旅行起步。現在是多訴求旅游市場,景區+主題街區的全域旅游是當前旅游開發的方向,游客需求是美景+快樂、時尚、刺激,從名山大川、異域風情、走馬觀花到體驗詩情畫意、私人定制,體驗真實生活、主客互動,讓旅游行業回歸體驗本質,實現從資源導向向市場導向的轉變。她又從成都打造的小規模聚居、組團式院落、微田園風光、生態化建設的“小組微生”幸福美麗新村模式和廣東2011年打造綠道工程的成功案例中,分析了如何實施旅游競爭戰略:一是要堅持誠信、互動、好客的真實性原則;二是要體現人無我有,本土文化的差異化生活;三是要構建大分散、小集聚、平臺化的綜合體結構;四是要拓展品牌、線路、產業融合的全域旅游思維。
曹毅研究員簡要解讀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的通知》、國家發改委《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等政策性文件。全域旅游就是整合一切資源打造旅游核心吸引力,使旅游全方位地融入區域整體發展,通過全域旅游資源統籌、旅游和相關產業聯動、旅游管理體制優化、旅游消費鏈打通、全社會營銷等發展路徑,成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獨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要重點抓好推進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加強旅游服務、提升滿意指數,加強基礎配套、提升公共服務,加強環境保護、推進共建共享,實施系統營銷、塑造品牌形象,加強規劃工作、實施科學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治理體系,強化政策支持、認真組織實施等八個方面的工作,著力推動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從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景區內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農業旅游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農村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一要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觀光、體驗娛樂、科普教育、健體康養、民俗民宿等特色產業;美化鄉村生態環境,提供綠色優質產品和服務;二要堅持以創新為動力的發展路徑,積極發展創意農業,創作一批充滿藝術創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創意精品;三要堅持以文化為靈魂的發展特色,立足本地農耕文明,發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弘揚鄉賢文化,講好鄉村故事。擴大鄉村旅游規模、提升鄉村旅游品質,一要補齊鄉村旅游道路和停車設施建設短板,加大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支持;二要建立垃圾和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推行垃圾就地減量化與分類收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鼓勵生態處理工藝,持續推進廁所革命;三要規范民宿、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服務標準,推動落實農家樂(民宿)建筑防火導則;四要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加大對鄉村旅游債券融資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鄉村旅游產業投資基金。
曹毅研究員從城區發展特色小鎮和旅游產業鏈、美麗鄉村背景下的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和新贏利模式三個方面,談了對全域旅游開發的思考。她談到,浙江省從2014年開始啟動建設了西溪濕地、塘棲古鎮、湘湖—休博園、良渚文化村等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這些小鎮通過休閑、會議和度假等業態有機結合,觀光提升知名度,高品質生活和商業,實現“詩意棲居”的夢想,對于各地發展特色小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鄉村旅游是市民休閑的重要空間,她從浙江安吉“美麗鄉村”建設、德清莫干山洋家樂集群、河北淶源文化創意和旅游產品開發等成功案例中分析到,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和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近年來國人的鄉土情結逐漸濃厚,遠離城市的喧囂,以鄉村生活、鄉村民俗和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非常火熱。要打造一些小橋流水、庭院深深、煙火人家等深入中國人骨髓中的東方情懷的旅游度假模式,不斷滿足游客對文化體驗旅游的需求,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創意,創新盈利模式,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游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游,觸動人們的心靈!
曹毅研究員講到,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編制旅游規劃中簡單抄襲城市規劃體系,景點增加,交通改善,旅行社飯店大增,但本質性的管理模式沒有變,贏利模式沒有變,游客除了傳統的觀光、拍照、購物、趕路、排隊、買票、擠車、垃圾、污染、超標、超載、超費之余,沒有其他的選擇。為此,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旅游規劃編制,將旅游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中,堅持旅游富民、散客體系,綠道引領、公共品牌,小組微生、坡地村鎮,特色小鎮、家庭農場,詩情畫意、院落生活的原則,更加關注孕育產業鏈的旅游平臺、注入文化創意的國際化、游客的生活場景和市民待遇,加強旅游規劃統籌協調,完善旅游規劃體系,做好旅游規劃實施工作,提升旅游規劃實施效果。 通過專題輔導和現場教學,廣大參訓學員感觸很深,大家紛紛表示,學習借鑒杭州發展全域旅游經驗,關鍵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是堅持政府市場雙向發力,探路全域化發展。全域旅游在杭州萌芽于西湖的免費開放,2002年10月,杭州宣布24小時免費開放環湖公園,西湖景區成為我國第一個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2016年2月,杭州成功列入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單;2017年杭州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具有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旅游業通過國際化、全域化引領杭州城市國際化步伐;2017年10月,杭州入選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的全球15個旅游最佳實踐樣本城市。全域旅游發展過程中,注重發揮有為政府和活力市場的協同效應,旅游行政部門在體制機制改革、旅游發展戰略、旅游政策及法規制定、旅游目的地營銷、旅游公共服務等方面積極作為,構建起黨委和政府領導、全部門參與的大旅游發展體制,旅游市場環境不斷優化,旅游產業創新創業活力不斷增強,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旅游商業環境。 二是放眼全球提升質量,實施國際化戰略。2004年杭州啟動“旅游國際化”戰略,堅持以旅游國際化服務國際化城市建設,圍繞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以產品、營銷、服務、觀念、功能、環境等全方位的國際化,提升旅游產業發展的層級與品質,以旅游國際化為先導,帶動城市國際化發展。2014年,杭州確定“詩意杭州”和“最憶是杭州”的國際國內兩大客源市場旅游形象口號,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國際的目光越來越聚焦于杭州這座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尤其是G20杭州峰會的舉辦,讓杭州站到了國際舞臺的中央,杭州旅游面向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也成了必然的選擇。 三是注重產業深度融合,構建多元產品體系。早在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培育發展“十大特色潛力行業”,涵蓋美食、茶樓、演藝等領域,以重點項目扶持為引領,發揮旅游業的綜合帶動作用,著力推進特色潛力行業產品向旅游休閑產品轉化,推動旅游業向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商務會展、文化體驗等綜合業態轉變。近年來,杭州全力推進旅游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了旅游全域化聯動式發展,形成了以西湖、千島湖、大運河、西溪濕地為代表的龍頭旅游產品,以“東南佛國”“水韻杭州”為主打的文化旅游產品,以銀泰都市綜合體為依托的主題娛樂產品,以景區村莊、風情小鎮、精品民宿為示范的鄉村旅游產品等多元化產品體系,有效推動了杭州旅游業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