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天水市領導干部改革創新能力提升浙江大學 專題培訓班系列報道之三
錢江潮涌,天下聞名。“七山一水兩分田”是浙江農業山水格局的顯著特征。浙江變農業基礎劣勢為農業發展優勢的經驗做法為我市提供了借鑒。為了加快天水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5月14日上午,培訓班邀請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周潔紅圍繞“三產融合與現代農業發展”進行專題輔導。
主講人周潔紅是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食品質量安全與管理研究所所長、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美國明尼蘇大學、德國IAMO高級訪問學者、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專題輔導從聚焦分析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存在的短腿、短板、難點問題開題,以長江三角洲、尤其是浙江省產業融合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大量實證案例,總結提煉出做強農業的新路徑。
2015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一號文件都強調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的三大任務和以改革為動力、以法治做保障的兩大途徑。周教授講到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首要的是抓好功能轉變、模式轉變、產業轉變、價值轉變這“四個”轉變,功能轉變即把農業的生產功能向生態旅游、觀光休閑等功能轉變,模式轉變即發展農業的多元化融合模式,產業轉變即拉長農業的產業鏈,價值轉變即增強農業的高附加值。做強做優農業,最根本的是要推動小規模、兼業化、分散化、無牌化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品牌化、電商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以實現生產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民增收的目的。促進農業產業融合,最關鍵的是要創造一個強勁的品牌農業,并構建品牌農業的生產、產業、經營、生態、運營體系。她講到,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還必須克服產業鏈上下游高度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信息不對稱,科技應用水平低,物流水平落后,金融資源不充分,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
課堂中,有學員向周教授請教,我市當前某些農產品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但依然賣不出好價錢。周教授解釋到,當前農業品牌化存在“一個前提、兩大難點、一個誤區”:“一個前提”指規模與集中,長期以來,許多優質農產品一直做不大,徘徊在自然經濟的狀態中,問題就出在沒有上規模,高度分散;“兩大難點”分別是低值、易損、難包裝以及高度均質難差異;“一個誤區”指以產地為品牌,資源共享。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是用技術優化產品包裝,二是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改變產品的形態;要走出這一誤區,應該樹立品牌出于地域高于地域的理念,占領品類,塑造屬于企業自己的品牌,要在產品上推陳出新,打造自己的拳頭品牌。對扭轉農產品毛利高、利潤低的問題,周教授從營銷層面進行了分析,銷售渠道成本高、銷售渠道主體弱小、農業信息網絡建設薄弱、農產品銷售基礎投入不足等問題是制約農產品利潤的主要因素。要加快實現市場調研、市場細分、市場定位、產品開發、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儲運、品牌創造與傳播、促銷等方面的整合,樹立現代農業營銷觀。
下午組織學員參觀了杭州城市規劃館,該館以“規劃構筑品質生活”為展示主題,定位為親民、互動、前瞻的“城市窗口”,陳列分“印象杭州”“解讀杭州”“展望杭州”三個展廳,設置城市記憶、名城保護、山水之城等主題展區,主要介紹了杭州古都文化名城的悠久歷史,宣傳了當今城市規劃建設的偉大成就,展示了生活品質之城的燦爛明天。
“八八戰略”指引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2003年7月1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第一次系統提出進一步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八八戰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下,在“八八戰略”引領下,歷屆浙江省委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經濟社會活力不斷增強,體制機制優勢不斷顯現,首創性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河長制、特色小鎮建設等浙江經驗向全國推廣。在浙江干部群眾的感受中,“八八戰略”就是一份擲地有聲的“宣言書”、就是一個引領航向的“指南針”、就是一把啟迪智慧的“金鑰匙”、就是一篇不斷續寫的“大文章”,在浙江大地已經結出創新引領、轉型發展的累累碩果。新時代、新征程,杭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擁江發展”行動,加快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時提出了“八個著力”的重要指示,為甘肅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實踐路徑。推動實施“八八戰略”和“八個著力”,既有不同的要求,也有相同的目標。杭州和天水同為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宜業宜游城市,杭州實施“八八戰略”的生動實踐,在加快理念轉換、動能轉換、結構轉換、效率轉換、環境轉換上創出的成功經驗,對我們貫徹落實“八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現實的借鑒意義。
創新引領是杭州轉型升級發展的動力源泉。杭州以信息經濟和智能制造的“智慧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為核心,率先走出一條創新發展、轉型發展之路,創新創業體系完善,社會創新氛圍濃厚,個人創新創業活躍,構建起了全域創新格局,成為全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之一,電子商務行業全國領先,網絡和平臺數量、B2B、B2C、C2C、第三方支付等位居全國第一,云計算和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數字經濟等行業發展迅猛,讓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最終讓企業和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參訓學員切身感受到了杭州市以“最多跑一次”為突破口的改革效應,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創新創業實踐,面向未來從“杭州制造”走向“杭州創造”的轉型升級成功路徑。學習杭州推進創新創業的思路做法,就是要不斷深化完善創新機制,積極引進創新創業人才,推動創新和生產要素集聚,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和營商環境;就是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經濟質效和城市創新活力。
城市建設彰顯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風采。在城市規劃上,堅持規劃引領,通過中心地區提質增效、樞紐地區活化再生、老工業地區優化轉型、城中村更新改造,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實現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在城市格局上,著眼杭州全市域,聚焦主軸錢塘江,立足杭州生態、環境等優勢,通過實施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擁江發展戰略,網絡化、多中心的大都市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在名城保護上,挖掘和整理歷史文化碎片,將遺址遺跡、文保單位、文保點、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千百年文化積淀下的地域符號串珠成鏈、連景成片,走上了一條“建新城、保老城”的雙贏之路。
特色小鎮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統籌城鄉是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前提,杭州市強化中心城區與縣(市)的對接,引導各縣(市)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走特色發展道路,承接區域性功能,推動城鄉空間由等級化轉向網絡化,形成城鎮集約緊湊、鄉村開敞疏朗、城鄉交融一體的格局,激發鄉村地區的發展活力,發揮生態保育、農業生產、旅游休閑等功能作用,加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特別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堅持鄉村建設與品牌建設一體,以美麗鄉村、風情小鎮為載體,政府、協會、村民等多方聯動,形成多樣的運營模式,推動沿江地區鄉村旅游快速發展,以“文化+”“生態+”“人文+”等多種模式為代表的新興業態正蓬勃發展,傾力打造了上城基金小鎮、黃公望金融小鎮、桐廬富春山健康城、黨建示范基地淳安縣下姜村等一批產業特色明顯、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可復制、可粘貼、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