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借鑒浙商精神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天水市領導干部改革創新能力提升浙江大學專題培訓班系列報道之二
(著名經濟分析專家周開疆圍繞“工業4.0背景下的經濟轉型升級”進行專題輔導)
天水是全國老工業基地,工業經濟發展一直位居全省全列。近年來,由于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滯后,工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有所減弱。為破解全市工業經濟發展難題,5月13日上午,全市領導干部改革創新能力提升浙江大學專題培訓班邀請著名經濟分析專家周開疆圍繞“工業4.0背景下的經濟轉型升級”進行專題輔導。
主講人周開疆是金證高科全球智庫首席專家、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特約研究員、英國皇家經濟學會資深會員、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家商務部研究員特聘教授。專題輔導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在政策、理論、實踐多個角度,從如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如何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并在課堂互動中,針對我市發展實際,著重對天水工業經濟發展進行了探討交流,把脈問診,為參訓學員解疑答惑,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案例的剖析,指導性、啟發性、針對性、實踐性很強。周教授講到,工業4.0就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系統--信息物理系統相結合,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衡量的指標主要是高附加值化、集約化、高端化、綠色化。他講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推動動力變革,這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等3大變革之一;要大力發展新經濟,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是要把準經濟、產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模式,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由不合理低端轉向合理化、高端化轉型升級,推動企業由傳統低效轉向智能高效轉型升級;唱好技術進步、企業創新、走專業化道路的“三部曲”,著力加大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新品開發力度,加大商業模式創新力度,加大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力度。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培育壯大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關鍵是要突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七大重點領域,以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產業層次和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關于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法,一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三是有效化解產能過剩,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關于企業轉型,一是轉行,從傳統行業轉入新興行業,二是升級,通過技術進步提升產品檔次,三是變型,通過管理創新實現商業模式再造。
下午,組織參訓學員現場參觀了浙商博物館。該館以“天下浙商的精神家園”為總體定位,全面展示數千年浙江經濟的“人、物、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民營經濟的成長壯大過程和一千多萬浙商的創業創新史。參觀中,講解員生動地講述了馬云、宗慶后、陳愛蓮、任正非等一個個浙商艱辛而精彩的創業故事,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草根浙商“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二板文化”和“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講盡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欠發達地區學習和借鑒。市委副書記、市委改革委專職副主任趙衛東在參觀過程中強調,浙江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史,就是一卷卷浙江人百折不撓的創業史、敢為人先的創新史、追求卓越的奮斗史。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與“二板文化”和“四千”精神密不可分,我們要認真學習借鑒浙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深入思考、啟迪思路,轉化成果、推動工作,切實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市工信局總經濟師李海云、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瑞權、市博物館副館長汪保全表示,這次學習培訓,學與思、知與行的要求很明確,一定要自覺做到學思踐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浙江的成功經驗轉化運用到具體工作實踐中去,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做出應有的貢獻。
浙江的經驗啟示我們,要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要學習浙商“敢為天下先,勇爭天下強”的創業精神和務實勤奮、堅韌不拔、智慧誠信的人格魅力,培育一批知名民營企業家,推動全市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將民營經濟打造成我市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優化營商環境,堅持“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一起發力,傾力打造有利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良好環境,充分激發全市經濟發展活力。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