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群眾奔小康的“村里人”
——記張家川縣張棉鄉馬夭村村委會副主任劉琰
![](/Files257/BeyondPic/2019-4/10/190320210888d0465a9bbee58e.jpg)
2015年9月,26歲的劉琰擔任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棉鄉馬夭村村委會副主任。4年來,她在深化學習、提升素質的同時,積極推動村級經濟發展,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實實在在的“村里人”。
馬夭村位于張棉鄉東部高寒陰濕山區,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86戶1483人,耕地面積3563畝,是一個回漢雜居的深度貧困村,截至2018年底,該村剩余貧困戶31戶164人,共有黨員36名。
![](/Files257/BeyondPic/2019-4/10/1903202108dc1843a84668160b.jpg)
2017年,劉琰積極搶抓機遇,申報了項目資金15萬元,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成立了馬夭村富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連片種植烏龍頭50畝。通過合作社的示范帶動,馬夭村2018年連片種植烏龍頭增加到了353.5畝,預計2020年種植面積將達到1000畝。烏龍頭種植項目既充分利用了馬夭村的閑余勞動力資源,又很好地保障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戶的雙向促進、雙向發展,為全村實現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家里有4畝土都租給了合作社,不光每年給我土地租金,平時我還在合作社打工、除草,一年也能掙1萬元左右,烏龍頭收益后還有分紅,我感覺這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村民周虎子告訴記者。
![](/Files257/BeyondPic/2019-4/10/1903202108e2507faba0656b13.jpg)
劉琰不光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還時常進村入戶了解民意。她結合村里實際情況,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結合交通道路建設、飲水安全、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等任務,有針對性地制訂扶持措施,做到了減貧內容精準到人。
![](/Files257/BeyondPic/2019-4/10/19032021088c17b304f24c4a5e.jpg)
2016年,縣上實施張棉鄉馬夭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該項目投資701.48萬元,建筑面積2244平方米,可以安置21戶住戶。此項目按照“環境優美、生態良好、居住舒適、功能完善”的原則,配套建成了綜合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一處,路燈47盞,道路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在劉琰和村委班子成員的積極協調和配合下,2018年,21戶搬遷戶住進了新居。采訪中,村民蘇有生激動地說:“我們家以前的房子被泥石流壓垮了,非常危險,現在搬進了新房子,我們6口人都能住下,還有一個大院子,條件真的好多了,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奮斗爭,取過上更好的日子。”
![](/Files257/BeyondPic/2019-4/10/1903202108d86bc7930eeb51f6.jpg)
當說到下一步的打算時,劉琰自信滿滿地說:“我們村今年就整村脫貧了,預計全村人均純收入4500元。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們打算繼續擴大烏龍頭的種植面積,基礎設施方面將剩余的小巷道硬化全面完工,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為全鄉打贏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Files257/BeyondPic/2019-4/10/19032021084f7ee462f3c2fe94.jpg)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