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黨員,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他主動扛起肩負的重任,長期深入科研一線,默默為我市農業科研工作奉獻著辛勤的汗水;作為一名領導干部,他時常深入基層,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全面科學地判斷形勢,腳踏實地干著農業科研事業——他就是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宋建榮。
1984年7月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的宋建榮被分派到了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長期的生活體驗使宋建榮深知農民的疾苦。我市生態條件復雜,條銹病在當地既能越冬又能越夏,引進品種抗病性成功者極少,優質抗條銹病的小麥品種在我市不僅急需且只能自育。面對這種情況,宋建榮暗下決心,一定要攻克這一難題!拔覍l銹病的認識也是從參加工作以來開始的,通過工作我發現條銹病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威脅太大了,同時也威脅到了全國的糧食安全。”談及研究條銹病控制的初衷時宋建榮告訴記者,他決心要做好這個事,工作越深入越覺得可研究的東西很多。憑著骨子里的這份執著,宋建榮和同事們一起先后培育完成了多個抗條銹病性能卓越的小麥品種。
這一堅持就是35年,宋建榮樂在其中,從未改變。他先后選育出優良株系2萬余個,提供鑒定品系近千份,參加區試品系近百個,主持和參加育成新品種(系)48個,先后獲得國家、省、市科技獎勵20項,累計示范推廣種植2000多萬畝,新增社會效益3.2億多元,為我市及周邊地區小麥生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作為咱們小麥中心的主持人、負責人,宋建榮對人才培養也非常重視,整個團隊在他的帶領下,每個人的科研技術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笔修r業科學研究所中梁試驗站黨支部書記岳維云說。
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溫宏昌告訴記者:“我大學畢業后就一直跟隨宋所長研究小麥抗銹育種,在他身上我學習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在工作中全方位關心年輕人,不斷地給我們機會。經過宋所長的悉心培養,我慢慢地成長為一名技術骨干了!
在談到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時,宋建榮告訴記者:“抗條銹病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堅持不懈,我們打算繼續保持優質育種的方向不變,不斷提高品種質量。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推進,我們想在種植結構調整、綜合防治方面下大功夫,利用多學科共同合作的方式,一起為天水乃至全國的小麥條銹病控制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