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煥新顏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全媒體采訪團專訪市建設局副局長洪富強
40年風雨兼程,40年科學發展,40年突飛猛進。伴隨著改革的春風,天水城鄉建設演繹了一段又一段改革創新、激揚奮進的動人故事。
12月20日,市建設局副局長洪富強接受了慶祝改革開放40年全媒體采訪團專訪。洪富強告訴記者,1978年1月31日,原中共天水地委常委會會議通過了“天水城市總體規劃大綱”,為我市城鄉建設指明了方向。40年來,我市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建設品位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洪富強說,天水城鄉建設改革開放40年成就最突出的體現在四個方面:一、城市版圖不斷擴大。1978年天水城市總體規劃大綱中規劃范圍僅包括天水市(老城區)和天水縣(麥積區)以原北道鎮為中心兩大部分,建成區面積9.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6.85萬人,到目前現行天水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第三版城市規劃)規劃建成區91.19平方公里,包括沿藉河、渭河的川地地區。建成區面積68平方公里,較1978年增長5.9倍,城區人口64.58萬人,較1978年增長2.8倍,城鎮化率達到45.2%。按照“東西延伸、相向對接、南北優化、舊城更新”的總體思路,我市有序啟動了城市建設的重點區域“八大新城”即成紀新城、潁川新城、東柯新城、麥積新城、秦州新城、中梁空港城、社棠工業新城和三陽川新城,進一步拓展了中心城區空間,實現了城市連片發展。二、市政建設迅速發展。城區道路從1978年的土路、沙路、瀝青碎石路、水泥路發展到全部瀝青路、水泥路。至2017年底,城市道路總里程達322.55公里,較1978年的18.78公里增長16.2倍;城區橋梁47座,較1978年的7座增長5.7倍。三、公用事業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城區供熱、供水、天然氣等城市公用事業實現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目前城區日供水量達到80592噸,較1978年的7680噸增長9.5倍。城區集中供熱企業7家,供熱面積1398.5萬平方米。天然氣供氣管道長度174.2公里,年供氣總量7095萬方,用氣戶數8.29萬戶,用氣人口30.75萬人。四、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大力倡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城區河道綜合治理、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園林綠化為重點,深入推進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城市面貌逐步改善。通過建設城市堤防、河道清淤、道路拓寬等工程,天水湖、翠湖開放式生態公園、藉河一期續建工程投入使用。藉河二期綜合治理工程已開工建設。城區園林綠化面積1947.40公頃,較1978年增長19.7倍。
現如今,漫步在天水街頭,不論是走過平坦筆直的中心街道,還是漫步在清幽雅致的生態公園,人們都會深刻感受到“隴上江南”小城的溫馨和諧與寧靜美好。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天水的城市文明水平一定會邁上新臺階。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