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都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
——記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致富帶頭人陳曉軍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4a30f7d43beb0576.jpg)
隆冬時節,走進武山縣龍臺鎮董莊村,潺潺的流水繞村而過,青磚紅瓦的民居院落,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連片的大棚、苗木基地……令人目不暇接。早在來的路上就聽鎮上的干部講,從曾經貧窮落后的貧困村到如今成為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董莊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村黨支部書記陳曉軍。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7b16b1a59b56d5ed.jpg)
抓黨建帶隊伍
“隨著今年最后一戶貧困群眾脫貧,下一步村里就要發展旅游、富民產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其中包含鄉村文明、環境衛生、村容村貌等多項內容,希望支部黨員下去之后要起到積極帶頭作用。”見到陳曉軍時,他正在村委會召開黨支部會議。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5950b5bc54ffa15a.jpg)
早在2015年,陳曉軍便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冷水魚養殖,創辦了武山縣金水源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為村上小有名氣的“致富能人”。看到當時村上依舊貧窮落后的面貌,身為黨員的他勇挑重擔,于2016年底村“兩委”換屆選舉中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競職演說時他鄭重承諾:“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目標,我希望能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初任村書記的2個月里,陳曉軍積極動員村上有能力、群眾基礎好的致富能人進入村班子,在村上建起了一支懂農業、愛家鄉的村干部隊伍。他們白天走村入戶和村里的老黨員、貧困戶談心,晚上則在一起探討交流,就村上的實際情況尋求解決辦法。同時,為抓好班子自身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他組織全村黨員學習新政策、新技能、新知識,并對村上36名無職黨員進行設崗定責,根據其年齡、學歷、特長分配工作,為他們發揮黨員作用搭建了平臺。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c3c42ba4e8281558.jpg)
董莊村80%的區域位于小隴山天然林區,既有千年古剎慈云寺、油菜花海等旅游景觀,又擁有冷水魚養殖水源,自然條件優越,但一直以來由于當地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群眾思想落后、基礎條件較差,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為盡快改變這種面貌,陳曉軍一方面四處銜接項目、爭取資金,一方面積極動員黨員群眾參與村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先后爭取各類資金300多萬元,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和發改、扶貧等項目10多項。
基礎設施改善后,為了讓自然優勢轉化成資源優勢、經濟優勢,2017年,經過鎮黨委和陳曉軍的共同努力,村上爭取到生態文明小康村示范點項目資金100萬元,通過該項目全村開展美化、綠化、亮化等工程。另外,他還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搶抓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挖掘鄉村旅游資源。2018年,董莊村被列為“甘肅省鄉村旅游示范村”,久居“深閨”的世外桃源終于走進人們的視野。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8bee5552267f9caf.jpg)
抓產業奔小康
在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過程中,陳曉軍通過大力推介旅游發展優勢,以冷水魚養殖開發為基礎,積極招商引資和擴大養殖規模,初步建成集冷水魚養殖和休閑餐飲為一體的金水灣、君義山莊、峪龍泉山莊等7家農家樂基地,村上基本形成了“特色養殖+休閑餐飲+鄉村旅游”的富民產業模式。
抓產業的同時,陳曉軍總結農村“三變”改革經驗,積極爭取到村集體經濟積累試點項目資金50萬元,以入股分紅的形式,投入到武山君義養殖專業合作社、峪龍泉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4個效益較好的經營主體,主要用于扶持發展農家樂、特色養殖和鄉村旅游項目,不僅每年能夠實現村集體入股分紅3.6萬元,而且進一步擴大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農家樂的生產規模,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保障。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1223ca8eeefab234.jpg)
另外,陳曉軍主動與貧困戶對接,動員他們將承包地入股灘歌林場苗木基地和武山縣東順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用于育苗和繁育馬鈴薯“原原種”,除每年定期分紅外,還優先雇用村上的貧困群眾到合作社和農家樂務工。
“記得當初馬鈴薯‘原原種’基地土地流轉的時候,也有一些群眾不愿意,通過我們入戶做工作,最終有40多戶80多畝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轉到合作社里。現如今,村里共有80多人常年在此務工,每年僅工資收入就達30多萬元,這還不包括土地流轉的費用。”陳曉軍告訴記者,從2007年至今,馬鈴薯“原原種”基地現已建成大棚30多座,全村約有500多名貧困群眾因此脫貧。
談及入股合作社,今年60歲的村民董六十深有感觸地說:“村民不論以人工、土地流轉、閑散資金等方式都可以入股合作社,農閑時如果再到基地打打工,少一點每年收入1萬多余,多一點則收入2萬余元。我總共流轉了一畝土地,除過每年定期分紅,農閑時還到基地打工,每月能掙2000多元,2014年我就脫貧了。”
“陳書記關心我們貧困戶,平日里有務工的機會就給我們打電話,讓我們利用農閑時間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到合作社務工既可長期干,也可按小時或按天計費,這種自由選擇的務工方式比較適合我們。”采訪中,正在育苗基地干活的村民楊召定說。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bf8dc2209808df4d.jpg)
來到貧困戶董順子家時,他正在新建成的樓房里收拾雜物。通過甘肅省農村危房改造項目,今年董順子一家8口人終于從危房中搬入新居,他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黨的政策好得很,我現在有房住,有產業扶貧的牛可以養,村上還給我解決了公益性崗位,我相信自己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如今的龍臺鎮董莊村,已由過去的后進村,變成了市級文明示范村、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懷著對這方土地的深厚感情,陳曉軍踐行著自己當初的承諾,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攻堅克難,讓昔日貧窮落后的小鄉村舊貌換新顏。他告訴記者,脫貧攻堅之后,他們下一步的目標將是通過旅游業、富民產業和養殖業,帶動全村人都致富奔小康。
![](/Files257/BeyondPic/2018-12/27/18120604326f95561de177d030.jpg)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