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來的干部錯不了”
——記秦州區娘娘壩鎮南峪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任旭東
“組織部來的干部錯不了,從第一天到我們村上,就和群眾打成一片,這幾年貧困戶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干勁更足了,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2月2日,記者來到秦州區娘娘壩鎮南峪村,當談起任旭東時,村民說可以用一個“實”字來概括,不浮夸,講實效,村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是群眾致富脫貧的引路人。
躬下身子謀實事
“作為南峪村的新村民,我感覺自己要躬下身子為老百姓干點實實在在的事情,為脫貧攻堅作貢獻。”任旭東說。
2016年1月,秦州區委組織部干部任旭東,被選派到娘娘壩鎮南峪村擔任精準扶貧駐村幫扶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
“習總書記說過‘機關干部至少得有‘八把刷子’,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我得有幾把‘刷子’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好農村工作,擔負起鄉村振興的使命?”帶著思考,任旭東開始了對這個美麗但并不富裕的村子的幫扶工作。
駐村伊始,任旭東走村串戶,掌握第一手信息,經過反復醞釀討論,計劃在南峪村實施基礎穩村、產業富民、人才支撐、民主管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五大幫扶工程”,為推動南峪村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實基礎。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任旭東堅持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保障發展的重要基礎,把年輕有為、群眾公認的“能人”培養成黨員,選進班子,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使90%的黨員都有一技之長,村級組織活力得到極大增強,使村“兩委”班子在扶貧攻堅戰役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經過一番思考,任旭東找到了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產業富民。三年來,重點開展了紅豆杉、三松苗木培育及大閘蟹養殖產業發展。幫助村上成立了“天水市秦州區錦綠苗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紅豆杉種植產業。動員25名貧困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支部+農戶”的模式,聯合經營發展紅豆杉種植繁育21萬株。2017年,積極為村上爭取省上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種植2年生紅豆杉苗木8000多株,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紅豆杉種植,實現農民增收“富裕化”。組織村上“三留守”人員40人,依托紅豆杉培育基地,創造就業崗位40個,使他們就近就地務工增收。將姚家溝350畝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發展“三松”育苗,形成特色產業帶,助推全村經濟快速發展。引進楊凌騰龍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實施大閘蟹養殖項目。針對村民自古有釀酒、養蜂的傳統手藝這一現狀,他在全區率先建成并開通了精準扶貧網店,幫助村民在網上銷售農產品,南峪村經濟社會事業都得到了較好發展。
“我是一個貧困戶,在錦綠苗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斷斷續續能掙五六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轉及分紅的錢,現在的收入好著哩。”村民王應虎說。
夯實基礎走好路
任旭東還積極主動到區委組織部爭取項目資金,擴大陣地面積;申請資助,為村上修建了籃球場、鄉村大舞臺;協調科協為村上安裝了科普電子顯示屏。實施自來水入戶工程,解決群眾飲水不安全問題;動員群眾實施危房改造6戶,改善貧困戶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堤防建設,提高防汛排洪應急能力。以“千村美麗”建設為契機,通過項目實施,完成南峪自然村410萬元的墻面粉刷、綠化、修砌花壇、鋪設人行道、巷道硬化、院落圍墻改造、河堤、太陽能路燈等工程……
“如今南峪村紅豆杉特種育苗、大閘蟹養殖、土蜂養殖等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收入逐漸提高,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這都得益于我們有好幫扶隊長。”村黨支部書記劉萬成豎著大拇指夸獎道。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能投身脫貧攻堅這項偉大的工程中,是我最大的榮幸。一路走來,有汗水有淚水,但我將繼續初心不改,為精準扶貧、為駐村幫扶工作、為娘娘壩鎮南峪村民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采訪結束時,任旭東如是說。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