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個注重” 加強廉政文化建設
——秦安縣廉政文化建設工作綜述
近年來,秦安縣高度重視廉政文化建設工作,將廉政文化建設作為構筑“不想腐”堤壩的重要路徑和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抓手,不斷創新方法舉措,扎實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廉政文化的影響力、感染力和滲透力,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關注的良好態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清風秦安”建設營造了濃郁的文化底蘊。
注重把廉政文化建設與黨性教育相結合,增加廉政文化的含金量、影響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各鎮、部門和單位普遍制定了《領導干部會前廉政宣講制度》和《領導干部廉政宣講計劃》,利用會前半小時組織黨員干部集體學習黨章、黨內法規和中央、省、市紀委通報精神;在全縣17個鎮和6個縣直部門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廉政大講堂,領導干部帶頭講黨課、講廉政課,深入基層一線組織村干部集體學習《黨章》、《準則》、《條例》等黨紀條規,通過廉政大講堂,在向廣大黨員干部宣傳推廣廉政文化的同時,營造“思廉、保廉、促廉“的政治文化氛圍;編印《廉政教育知識摘編》配發四大組織、廉政教育知識摘編涵蓋工作、生活、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作為各鎮、部門和單位開展經常性的黨紀黨規教育的必用教材,用以引導黨員干部進一步增強拒腐防變能力和自律意識;開展廉政警示教育。警示教育重點選取基層黨員干部違規典型案例,通過剖析違紀違法典型案例,使廣大黨員干部從典型案例中得到教育和警醒,進一步筑牢信仰之基、緊繃紀律之弦、落實應盡之責,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注重把廉政文化建設與地域特色文化相結合,增強廉政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廉政不僅需要嚴格的黨紀、國法去規范制約,更需要文化的潛移默化,去塑造、養成。近年來,秦安充分挖掘本地區歷史中蘊含豐富的廉政文化內涵,印發文件要求各鎮、部門和單位以建廉政教育基地、修文化名人祠堂、集清官廉吏史料、編村規民約、學優秀家規、鑒古人家訓等多形式挖掘本鄉本土資源,打造廉政文化精品,做到“一鄉鎮一精品、一部門一特色、一單位一亮點”。一是創建廉政文化長廊。充分發揮“廉以養德、文以化人”的功能,在鎮村示范點建立廉政文化長廊,以制度、漫畫、格言、人物、廉字歌、村官銘等形式豐富廉政教育內容,營造濃郁的廉政文化氛圍,全縣17個鎮均建成了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長廊;二是廣泛收集大型原創歷史劇本《隴上鐵漢》、紀念安維峻誕辰157周年系列文章,進一步宣揚以清代廉吏安維峻為代表的秦安歷代廉官的清廉事跡,開展經常性潛移默化教育,自開展以來,共收集各類紀念文章121篇;三是積極配合甘肅電視臺隴原清風欄目組依托鎮村廉政文化示范點、李氏宗祠拍攝優良家風家訓系列節目,制作專題片《秦安李氏家族家風傳承錄》在甘肅省電視臺播放。郭嘉鎮依托地域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將李氏家訓的宣傳納入到廉政文化建設工作范疇。充分挖掘《李氏族譜》中的文化精華,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秦安右九李氏家族自強不息、廉潔從政的入世精神。
注重把廉政文化建設與行業特性相結合,增加廉政文化融合性、滲透力。針對行業特點,把廉政文化融入行業文化之中,把廉政文化與黨建工作緊密相結合,通過持續性地挖掘行業文化,將“廉風”吹入社會的各個角落。重點圍繞廉政文化“六進”活動,突出典型引導,開展示范點建設,共建成廉政文化示范點6個,涵蓋教育、政法等六大系統。秦安縣法院積極將法制文化與廉政文化相互融合,突出物態支撐, 既傳承法制文化,又弘揚清廉思想,建成全市首家法院院史館,充分展現秦安政法干警的精神風貌;秦安縣地稅局將稅務文化與廉政文化有機結合,大力營造廉潔誠信、依法納稅的良好環境。拓展廉政文化宣傳陣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宣傳作用,積極報送廉政信息,其中多篇被甘肅廉政網、天水在線和天水廉政網刊載;運用反腐倡廉圖片展和廉政文化書畫展等平臺開展廉政教育活動,組織全縣黨員干部前往觀看并積極參與,弘揚廉政勤政先進典型的崇高氣節,引導人們追求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個人情操,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參與反腐敗斗爭的熱情。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共舉辦大型反腐倡廉圖片展5次,廉政文化書畫展4次。開辟廉政文化新活動。秦安縣近年舉辦的“文明家庭”“最美秦安人”“廉政教育”主題征文、廉政文藝晚會巡演和法制講堂等系列活動,將廉政文化引入機關、企業、社區、校園、家庭、農村,擴大廉政輻射面,在全縣形成崇廉、尚廉、倡廉的良好社會氛圍。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