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紀信祠(城隍廟)三期保護修繕工程接近尾聲
12月2日,施工人員正在安裝天水紀信祠牌坊上的亮化工程。天水紀信祠三期保護修繕工程對前院、游廊、五鳳樓、西瞰樓等明清古建筑進行維修保護與修繕。目前,工程已接近尾聲,將于2017年元旦前面向廣大市民開放。
天水紀信祠(城隍廟)在秦州區大城十字路口東北側。在楚漢爭霸的年代,作為西漢大將紀信,以身救主、匡扶漢室,紀信死后,被劉邦追謚為“忠右”, 后世人稱忠烈侯。成紀出紀信,鄉梓為榮。天水人崇仰紀信忠烈,尊紀信為天水城隍。明朝初年,為紀念漢將軍紀信,在天水城中修建廟祠,故紀將軍祠又為天水城隍廟。明清以后便大規模修建,形成三門四進21座殿宮、廊、樓、庭、覆建筑群,具有明清江南園林式的風貌。
鏈接:
天水名勝百景系列之二十一
城隍廟
城隍廟又稱“漢忠烈紀將軍祠”,是祭祀西漢名將紀信的地方。《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述,在秦漢相爭的滎陽戰役中,漢高祖劉邦被項羽所困,紀信假扮高祖夜出東門詐降誑項羽,得使劉邦遁出西門脫險,而紀信被項羽燒死。事后,追封紀信為“忠烈將軍”,并為天水城隍。
城隍廟坐落青年北路口,始建于明初,后經10余次維修擴建,形成了一座3門4進6組21座殿、廊、庭、樓的建筑群。前門是一座面闊3間的高大牌坊,上有于右任草書“漢忠烈紀將軍祠”。牌坊后是高大灰壁朱紅大門,大門上有蔣介石書“精神尚在”四字,兩側是邑人鄧寶珊先生摹清人董平章的對聯:“楚逼滎陽時,憑烈志激昂,四百年基開赤帝;神生成紀地,作故鄉保障,千萬載祜篤黎民。”因紀信舍身救主事跡感天動地,故后人詩聯吟贊不絕。陳琳先生撰聯:“倘無將軍獻身,難定滎陽一決,鹿死誰手?幸有忠烈傳世,若同淮陽半殂,名歸何人。”
大門內通道兩側,各建單坡長廊十二間。連接長廊有一小牌坊,坊后建卷棚直廊做二門。二門內原為寬闊的三合院,院北正中有重門,是一座單檐廡殿頂三間兩廊二層樓式的建筑,規模較大。重門東西有鐘鼓樓,重門后是隍廟的主體建筑,為三間卷棚式懸山頂廈庭和三間卷棚式歇山頂拜庭。其后高臺上有單檐歇山頂大殿三間,琉璃脊瓦。飛檐螭獸,梁架結構和檐下斗拱具有明代建筑特征。殿后有小三間懸山頂寢宮,更是精巧別致。廟內有古柏5株,清代匾額15塊。整個院內,古槐蔭郁,蒼柏挺拔,參觀游人絡繹不絕。(■文/安志宏)
城隍廟與紀信
紀信,漢時名將,成紀(今天水市)人。公元前206年8月,楚漢相爭,劉邦率五路諸侯,共五十六萬之眾,攻入項羽都城彭城,在齊地作戰的項羽得知此消息,立即領精兵三萬回擊,大敗漢軍,后漢王幾經輾轉才得以脫身,退到滎陽。公元204年,項王幾次截斷甬道,奪了漢軍的糧食,漢軍的處境越來越困難,漢王已被圍困了兩年零四個月,城內已經沒有一粒糧食,長像頗似劉邦的紀信向漢王建議說情況非常危急,讓他假扮漢王誑騙楚軍,大王可乘機出城。漢王采納了紀信的建議,他和陳平等人進行了研究和布置,在一個晚上,陳平從滎陽東門撤出兩千名全副武裝的婦女,楚軍見漢軍出城,即從四面圍攻,紀信坐著天子乘坐的黃屋車,左面豎著大旗,擺出天子外出的威儀,要手下人向楚軍喊話:“城里的糧食斷絕,漢王投降。”楚軍聽了,互相慶賀,高呼萬歲,就在這混亂的時候,漢王乘機帶領幾十個將士騎著馬從西門出城,逃到城皋,然后進入關中,重振旗鼓,準備東進。
項王俘回紀信等人,方知受騙,一氣之下,將紀信活活用火燒死。后來,劉邦得了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了表彰紀信的忠勇剛烈和舍身救主的功績,封他為“匡侯”。后人念其忠烈,稱為“忠烈侯”,立祠紀念。
紀信祠就是現在的城隍廟,據《秦州志》記載,城隍廟為成紀縣衙所治,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的十字路口,創建年月不詳,明朝初廢縣,改建為紀信祠,門口有高大巍峨的木結構牌坊一座,高十余米,斗拱密密層層,宛如蜂房,工藝精湛,構思奇巧,并有木刻的八仙等人物,形態逼真,古樸自然,有于右任先生撰寫的“漢忠烈紀將軍祠”大匾一幅,筆法流暢,雋秀飄逸,牌坊上的琉璃瓦金碧輝煌,閃閃發光,飛檐的鈴鐺發出悅耳的聲音,更加顯示了廟宇的宏偉和肅穆。大門用青磚砌成,上面雕刻著圖案和花卉,十分精美,朱紅的門頭上刻著二龍戲珠,兩邊鐫刻著鄧寶珊將軍摹寫清人董平章撰聯:“楚逼榮陽時憑烈志激昂四百年基開赤帝,神生成紀地作故鄉保障千萬載祜篤黎民。”這短短的三十四字,給我們勾畫出了秦末楚漢相爭,滎陽大戰時高祖受困,紀信赴湯蹈火智救高祖,開創漢室四百年基業的動人故事。橫額為“精神尚在”,進得正門,左右廊房夾著十幾米長的甬道,庭院有500多年的古槐蔭蔽,有蒼翠挺拔的古柏以及竹篁玉蘭。紀信祠是由廂、樓、閣、臺等構成的一座古建筑群。設計精巧,布局嚴謹,古代堪輿學為其創建設計了一種神秘而幽深的意境,主體建筑座落在一條中軸線上,有樂樓,又叫五鳳樓,長廊、正殿、寢宮、垂直排列,門戶相通、緊密連接,站在廟門口,極目遠望,給人一種深邃莫測的感覺,俗稱一眼望三堂。樂樓為單檐歇山頂木結構四柱三間,東西兩側有看臺、倉帝、藥王、馬神等配殿及廂房,大小計有二十一座,樂樓上懸掛著民國七年由吳攀桂撰寫的“福佑梓桑”幾個大字,金光閃閃,氣勢不凡,長廊上有清人撰寫匾額多幅,如“除忒降祥”“庇蔭邊陲”“洞察幽明” “鑒察維嚴”“惠保全秦”等,線條流暢,字體優美,皆是書法佳作。在古代封建社會里,人們在各種外在壓迫和傷害之下,有冤無處伸,有難無處解,都把希望寄托在神佛上,這充分反映了下層人民群眾祈求平安,尋求公正的迫切愿望。原來的廟內除了城隍塑像之外,還塑有十王、黑白無常,這些都是傳說中的冥府神靈。老百姓希望他們能懲治邪惡,主持公道。在那個歷史背景下這只是一種愿望而已。現實畢竟是冷酷無情的現實,不會因為人們對神佛的祈求而改變。
廟內還保留著十幾塊石碑,大殿還有30多平米精美的壁畫,這都為我們研究紀信祠變遷的歷史和人文景觀提供了佐證。
紀信祠歷經明、清、民國幾個朝代,多次修繕,解放后作為省級文物進行保護。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浪潮和天水旅游業的發展,政府撥款和群眾募捐對這座古老建筑群進行了修葺,已基本回復了原貌,又向游人展示著昔日的風采。
紀信與城隍廟
紀信,成紀(今天水)人,從劉邦軍,為大將。公元前二百零四年五月,楚軍(項羽軍)圍漢軍(劉邦軍)于滎陽,漢軍糧草皆無,滎陽難守。危急中,紀信以其面貌似漢王劉邦,請求佯裝劉邦向楚軍投降,以使劉邦乘隙逃走。此計被采納,楚王項羽準降。于是漢軍于深夜開滎陽東門,使兩千婦女披盔帶甲,扮作士兵先行,隨后紀信乘漢王車駕、儀仗,扮漢王劉邦狀緩出東門。紀信在車中高呼“軍糧盡,漢王降”。楚軍見劉邦已投降,皆歡呼勝利,齊涌至東門圍觀。劉邦帶陣平等數十騎,乘隙沖出滎陽西門,奔成皋而去。紀信車近項羽,而仍傲座于車中,項羽怒斥,紀信笑曰:我乃漢將軍紀信,漢王豈能降爾,此時漢王已至成皋。項羽使人辨紀信,始知中計,頓時大怒,活活將紀信燒死于車內。紀信死后,被劉邦追謚為“忠右”(后世人稱忠烈侯),立祠于順慶,葬于漢中城固(與漢開國元勛蕭何、樊噲之墓同在一地)。
成紀出紀信,鄉梓為榮。紀信家鄉的天水人,崇仰紀信忠烈,古代尊紀信為天水城隍。明朝初年,為紀念漢將軍紀信,在天水城中修建廟祠,因紀信為水城隍,故紀將軍祠又為天水城隍廟。天水城隍廟地處繁華市區(現為天水文化館所在地)。大門臨街,以青磚砌就,磚雕精致,圖案古樸,銘刻門聯曰:楚逼滎陽時憑烈志激昂四百年基開赤帝;神生成紀地作故鄉保障千萬載篤黎民。為邑人鄧寶珊將軍手書清代天水郡守董琴虞所作對聯。門前有大牌坊一座,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氣勢恢宏,上懸巨幅匾額,于右任先生草書“漢忠烈紀將軍祠”七個大字,筆走龍蛇,燁燁生輝。天水城隍廟,在歷史上曾幾經傾圮復修,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光緒五年(1879年)天水兩次遭大地震災害,使城隍廟也兩次被破壞。廟內原有靜宮、東樓、倉帝、馬神、藥王、圣母、諸祠。抗戰時期,天水學者馮國瑞勸時任陜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將其所藏之陜西地方志等書籍移至天水,辟此處為“天水圖書館”。天水圖書館藏書之巨曾為隴上之最。
《秦州志》載:成紀縣廢,州治西五十步,即今城隍廟基。由此可見,天水人選在成紀縣故址處修建紀將軍祠,事非偶然。在此建祠,表達了天水人對紀信出于成紀的憑吊。 (□王惠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