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全市文化產業建設項目巡禮(組圖)
(2016-8-1 15:06:52)  來源:天水在線  打印本頁

“鄉村舞臺”成農民精神陣地 

——全市文化產業建設項目巡禮之一 

  盛夏時節,行走于美麗如畫、氣候宜人的天水大地,眼中所見的是一個個美觀大方的“鄉村舞臺”,一座座功能齊全的農村社區文化大院,以及一支支群眾自樂班的閃亮登場……這一切正是我市依托“鄉村舞臺”建設,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

  自2013年底全省“鄉村舞臺”建設工程啟動以來,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市全面掀起“鄉村舞臺”建設的浪潮。截至目前,全市共建“鄉村舞臺”2491個,組建民間自辦文化社團4215個,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建設任務71個。不論從數量增長、內容充實到布局完善、特色凸顯,再到管理創新,我市的“鄉村舞臺”建設邁出了一個又一個堅實步伐,奏出了一個又一個鏗鏘音符。

(秦安老調)

  “鄉村舞臺”提升農民文化素養

  “今天我們要剪蝴蝶的造型,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蝴蝶的翅膀周圍有很多小細齒,所以剪的時候一定要細心,不能著急。只要大家認真,就一定能剪好……”

  7月11日上午,在位于秦安縣鳳山新村的耘春堂梅霞剪紙培訓基地,一堂免費剪紙培訓課正在進行,七八位剪紙愛好者圍坐在桌子周圍,跟著耘春堂創辦人安梅霞學習剪紙技藝。在安梅霞的指點下,不一會兒的功夫,一只只鮮活生動的剪紙蝴蝶就出現在大家眼前。

  “我從小就對剪紙比較熟悉,知道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非常喜歡。像我們這些農村婦女,平日里在家除了干家務就是帶孩子,來這里學習剪紙不但能有一技之長,而且還能在家里搞產業經營,我覺得非常好!”46歲的學員茍紅荷感慨地說。

  來自秦安縣蓮花鎮的學員高彩順告訴記者,自己最初是被網絡上安梅霞剪的一幅《女媧補天》剪紙作品所吸引才來學剪紙的。“安老師教得很認真。現在,每周一次的免費培訓課上完后,她還會用手機把培訓課錄成視頻,帶回去再給其他的姐妹們教。”高彩順高興地說:“自從開始學習剪紙后,大家在一起時說閑話的人少了,研究剪紙技藝的人多了,感覺生活也更有意思了。”

  “我自己喜歡剪紙,以前就是在家里剪,當有人到家里來學時我就教他們。去年培訓基地成立后,因為有了場地,我開始以培訓班的形式免費為更多的人教剪紙,現在培訓班學員里除了周邊三四個鄉鎮的學員之外,還有不少其他鄉鎮的剪紙愛好者慕名前來學習。通過大家學習、創作,不但能宣傳當地的民間文化藝術,還能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采訪中,剪紙培訓基地負責人安梅霞說,創辦這個基地的目的就是力求培養更多的剪紙愛好者,同時給農村婦女提供平臺,共同研究生產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手工藝術品。

  據了解,耘春堂梅霞剪紙培訓基地成立于2015年7月,一年可以培訓農村婦女200多人。如今在秦安,以“安梅霞剪紙”、“王尹草編”和“中山麥稈畫”為代表的民間文化產品隨著當前市場的發展和電商進村等一系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開始逐步商品化,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更進一步推動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立足于“鄉村舞臺”建設,我市在文化社團建設方面,因地制宜,積極組織農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成立組建民間自辦文化社團4215個,并配備群眾文化輔導員、設施,經常開展貼近實際、小型多樣的活動,這些自辦文化社團中,非物質文化類社團不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展了重要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鄉村舞臺”成農民文化生活新陣地

  “大家注意了,今天中午文藝愛好者都到村委會文藝宣傳隊排練節目。”

  7月14日上午,聽到村廣播里通知今天排練節目,甘谷縣新興鎮康家灘村文藝宣傳隊的隊員們一大早忙完地里的活計就陸續趕了過來,他們要趁著中午時間再排練一下節目。“平時遇到下雨天、農閑時,我們文藝宣傳隊的隊員可是說唱就唱,說演就演……”說話間,已78歲高齡的文藝宣傳隊成員康元德就已經哼唱著手舞足蹈起來。

  上午11時許,隨著排練正式開始,28歲的宣傳隊隊員牛珍珍首先登場,為大家來了一段快板《精準扶貧》。“精準扶貧開良方,三社合一緊跟上。三社合一有啥好,兩點三隊一園一院笑聲高。電子商務點,便民服務點,方便群眾又新鮮。農機隊、環衛隊、又跳又唱是宣傳隊……”“這段快板可是縣文廣局局長牛勃專門為我們康家灘村文藝宣傳隊創作的,我們通過‘鄉村舞臺’演出時再說給村民聽,大家聽后都很受鼓舞呢!”牛珍珍自豪地說。

  隨著快板一停,緊接著秦腔《趕坡》、秧歌《割麥》便輪番上演……“我們村老一輩唱皮影戲很出名,所以村里多才多藝、喜歡文藝表演的人特別多。農閑時,村民們除了打籃球、下棋,就是愛搞文藝,所以大多村民都是農忙干活,放下鋤頭就變成‘文藝人’了!”剛結束表演的康家灘村文藝宣傳隊隊長康龍義說。

  自“鄉村舞臺”建設工程啟動以來,康家灘村將文藝愛好者們組織起來,利用農閑時間,依托“鄉村舞臺”引導村民參與到各種群眾文化活動中來,使其成為群眾文化生活的新陣地。

  目前,康家灘村已組建起秧歌隊、舞獅隊、武術隊、廣場舞隊等多個隊伍,人員也從剛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六七十人。康龍義深有感觸地說:“這都是雙聯行動和‘鄉村舞臺’建設給我們村注入的活力!”

  現如今,康家灘村也只是全市已建成的2491個“鄉村舞臺”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把“鄉村舞臺”建設作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內涵,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整合資源、建設場地等措施,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舞臺”上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讓他們從臺下走到臺上,由觀眾變成演員,真正實現“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從而探索走出更好服務百姓文化生活的新路子,把“鄉村舞臺”變成農民群眾新的精神陣地。   (天水日報記者洪波 )

留住歷史的根 

——全市重點文化建設工程巡禮之二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57號院百年土灶)

  2015年11月,位于清水縣賈川鄉梅江自然村,占地面積310多平方米的梅江村鄉村記憶博物館建成并向村民和游客免費開放。該館以“農耕文化”為主題,通過展示村民使用過的老舊物件,反映了梅江村群眾生活傳統、勞作傳承、民間習俗以及村莊的歷史變遷,從而“讓村民看得見過去、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鄉村記憶博物館)

  根據考證,梅江村已有600多年歷史,村內現存的6處古民居,其建筑布局是典型的明清中期四合院組合風格,懸梁土木結構,粗柱寬廊,直欞隔窗,雕刻精美。特別是現存的3棵明代古槐,使整個村莊顯得更具有較高研究與觀賞價值。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

  漫步于這個小村落,村民們至今仍舊以傳統方式勞作、生活,村莊內每一座古民居,每一棵古樹,每一條村路,處處都保留著曾經的記憶。“梅江村是我們縣唯一被國家列入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村莊,其村莊本身就是一座古民居建筑博物館。”談及對梅江村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黨支部書記胡小軍告訴記者,為了加大對梅江村的保護力度,該鄉已委托天水城鄉設計院編制了《賈川鄉梅江村古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下一步,他們將以鄉村記憶博物館建設為載體,對瀕危的重點古建筑進行搶救修繕,并對村莊內的古墓、古巷道、古石碑、古廟等遺址進一步挖掘保護。

(秦安縣報刊展覽館)

  7月12日,記者在秦安縣報刊展覽館看到,館內所藏的報刊從現在一直可以追溯到雍正元年,這些珍貴的報刊吸引了不少群眾前來參觀。秦安縣安伏鄉63歲的村民劉國順感慨地說:“雖然我是第一次參觀報刊博物館,但能看到這么多珍貴的報刊,而且很多報刊的新聞都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感覺非常好。”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鄉村記憶博物館)

  今年以來,我市“歷史再現”工程建設工作堅持分類建設的原則:一是突出傳統歷史文化分布優勢,新建了古建筑藝術傳承展示利用類博物館12個;二是突出農耕文化分布優勢,新建了生產、生活等實物類鄉村記憶博物館23個;三是突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新建了傳統文化產品手工制作類博物館7個;四是突出文化和旅游資源融合優勢,新建了農耕文化傳習基地9個;五是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新建了木雕、剪紙、編織等手工制作類博物館12個。截至6月底,全市已建成各類歷史再現博物館63個,新增館舍面積1.8萬余平方米,征集各類實物7萬余件,其中館藏實物超過1萬件的有2家,2000—5000件的有3家。舉辦各類專題活動300余場次,參與群眾達3萬余人次,受益群眾近50多萬人次,已超額完成“歷史再現”工程建設任務。   

建設文化集市 打造交流平臺 

——全市重點文化建設工程巡禮之三 

  從實施“文化立市”到提出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園區,2014年以來,隨著一批重大項目的規劃實施和重點文化產業基地的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在建設“文化集市”方面,我市利用豐富的文化產業資源,用現代經營理念、營銷手段、資本運作方式和互聯網技術改造提升民間民俗工藝品的傳統運營模式,探索出一條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之路。

  我市先后將武山縣山丹鎮賀店村的玉雕文化集市、清水縣紅堡鎮紅堡村的龐公玉文化集市確定為全市“文化集市”試點村,依托農家書屋、新華書店農村網點、專業協會等進行先行先試。探索建立聯系全市農村基層的民間民俗工藝品產供銷網絡體系。

  截至今年4月,全市已納入“文化集市”公司管理的文化產業生產經營單位達到580余家,已建成8個文化集市生產示范基地,參與生產的農民群眾達1.7萬人。初步建立了天水傳統雕漆、甘谷麻鞋、武山鴛鴦玉、仿古家具、柳編、草編制品、泥雕石雕、麥積山石窟藝術雕塑、香包剪紙等品種的生產銷售網絡,發掘研發了“舌尖上的天水”系列美食文化產品。

  同時,通過組織有關文化企業參加蘭洽會、隴西首屆甘肅省“文化集市”李氏文化旅游節、深圳文博會等大型展銷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

  “通過這幾年參加‘文化集市’大型展銷活動,確實把我們的產品推向了市場,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我們天水的手工藝,了解了天水的工藝品。”省級泥塑非遺傳承人,天水羲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經理何彥云身為“文化集市”中的一員,對于這幾年參展深有感觸。

  何彥云告訴記者,“文化集市”在一定程度上為民間手工藝人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在把當地的手工藝產品向外推介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收益。他說:“在沒有‘文化集市’之前,手工藝人只能通過自己跑市場,這樣不但面小而且點也少,但通過‘文化集市’的宣傳和銷售,在拓展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最主要是解決了手工藝人跑市場的這一難點,也讓我們可以更專心地研究和制作自己的手工藝產品。”

  以天水新華書店為依托,我市還于2014年正式組建注冊了天水文化集市有限商貿公司。為了集中展示宣傳天水“文化集市”主要產品,市新華書店還擴建改造了約500平米的“文化集市”經營場地,以此為宣傳、展示、銷售全市的文化產品搭建交流的窗口和平臺。

  “我們所要打造的這個‘文化集市’場所,是集閱讀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各類文化項目于一體的大融合,要體現出一種集市感。雖說包羅萬象什么都有,但它更多體現的是文化,是用文化來做項目,用文化來體現整個‘文化集市’的中心點和設計點。”7月11日,天水新華書店運營主管馬體學在為記者介紹正在建設的“文化集市”項目時如是說。  

攝影相關圖片
夏日的麥積山(組圖) 第十五屆“環湖賽”麥積段(圖) 第十五屆“環湖賽”清水段(圖) 天慶藉河大橋(組圖) 清水薄皮核桃豐收在望(圖) 第十五屆“環湖賽”天水繞圈賽 天水在線走進武山縣工業園區采訪 天水在線再次航拍天水湖(圖) 麥積山論壇隆重開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