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伏羲功績 傳承中華文明
2015(乙未)年公祭伏羲大典在天水隆重舉行
馬飚宣布公祭伏羲大典開始 蔣孝嚴 王三運 劉偉平 馮健身等出席
盛夏的羲皇故里,山秀水美、瓜果飄香,秦嶺含翠、渭水歡歌。6月22日上午,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僑聯和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甘肅省文化廳、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5(乙未)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市伏羲廣場隆重舉行。海內外華夏兒女匯聚羲皇故里,感懷伏羲功績、傳承中華文明,表達對伏羲的虔誠敬仰。
(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宣布公祭伏羲大典開始)
上午9時50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宣布公祭伏羲大典開始。全場肅立、奏樂,擊鼓鳴鐘,擊響的34通鼓聲象征著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地區共祭中華人文始祖的崇敬之情,9響鐘鳴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最高禮數。大家肅穆佇立,共同感悟偉大祖先一畫開天、肇啟文明的創造精神,追懷偉大祖國輝煌燦爛、深厚悠遠的文化積淀,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伏羲創世功績的崇高敬仰和無限尊崇。與此同時,在臺灣臺北中影八德大樓舉行的伏羲祭祀活動同步進行。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劉偉平恭讀祭文)
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恭讀祭文,歌頌伏羲功德,感懷偉大祖國輝煌燦爛、悠深久遠的文化積淀,傳達羲皇兒女繼往開來之志,祈愿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甘肅省政協主席馮健身主持公祭大典)
甘肅省政協主席馮健身主持公祭大典。
(樂舞告祭)
恭讀祭文后,盛大的樂舞告祭拉開序幕。 在莊嚴、恢弘的音樂聲中,200名手舉鳳引、龍旗、幡杖、寶蓋的儀仗隊,分兩列自祭壇后方莊重、虔誠、肅穆地上場。160名男女演員組成的舞蹈隊手捧面塑太牢、花饃、鮮果、素花、高香,莊嚴肅穆地踏著沉穩的步伐,和著悠遠、沉靜的樂曲走上舞臺翩然起舞。隨著樂曲的轉換,舞蹈隊伍在聚合穿插中運用中華武術的“八卦”套路,以肢體造型和舞蹈語匯,依次形象化地渲染營造出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刻書契、制琴瑟、授耕作、始嫁娶”等開天功業,突出展現并謳歌人祖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的偉大功績。
(圖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敬獻花籃)
樂舞告祭結束,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省政協主席馮健身,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龍明彪,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李卓彬,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交流司巡視員黃光,甘肅省委副書記歐陽堅,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建華,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傅傳玉,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青林,省政府副省長夏紅民,省政協副主席劉立軍、栗震亞,天水市委書記王銳,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俊,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宋尚有,市委常委、天水軍分區司令員李建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永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等依次走進伏羲廟,敬獻花籃,瞻仰伏羲圣像。天水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柴金祥,市政協副主席安志宏在臺北中影八德大樓代表天水市參加伏羲祭祀活動。
( 圖為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敬獻花籃)
港澳臺知名人士,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全國兄弟省、市、自治區領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駐華使節及沿線省市領導,世界著名華人社團僑領、港澳臺代表,國內文化名人及知名專家學者代表,經濟界重點客商代表,關中—天水經濟區六市一區和陜甘川寧四省十五方代表,天水市友好城市代表,省內各市州代表,新聞媒體、旅游團體等方面及先進模范人物和各界群眾代表約2萬人參加公祭大典活動。
(圖為中共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敬獻花籃。)
甘肅衛視、甘肅人民廣播電臺和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鳳凰網、天水在線等10多家媒體對公祭伏羲大典進行了現場直播。
(圖為天水伏羲廟內的伏羲圣像。)
伏羲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 “百王之先”。天水是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自古就有民間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習俗。據史書記載,伏羲祭祀始自春秋時期,自秦漢至明清,祭祀不斷,相沿成習,形成了內涵豐富、厚重、獨特的祭祀文化。甘肅省和天水市十分重視伏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開發。1988年,天水市恢復了政府祭祀活動,此后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節,成為天水市對外交流的重要文化品牌。2005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祭祀人文始祖伏羲儀式升格為省級祭祀,天水“太昊伏羲祭典”榮列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已成為全國知名文化節會之一,天水已經成為世界華人尋根祭祖、瞻拜伏羲的圣地。
(擊鼓)
(鳴鐘)
(大典現場)
(全景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