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天水市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意見
(2015-6-10 8:37:34)  來源:天政辦發〔2015〕70號  打印本頁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
印發天水市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
變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意見的通知

天政辦發〔2015〕7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市屬及駐市有關單位:

  《天水市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5年6月8日

 天水市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2014-2020年)》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發改氣候〔2014〕2347號)和《甘肅省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意見》(甘政辦發〔2014〕198號)文件精神,明確我市2014-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和具體措施,分解落實任務,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現狀
  我市歷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大力推動節能減排,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及生物質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認真組織實施生態建設、節水增效、防災減災等一系列重點工程,注重加強監測預警和宣傳培訓等基礎支撐能力建設,全市水資源、農林、防災減災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逐步提高,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14年,我市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 15.8%,水電裝機容量、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農村沼氣用戶量均大幅提升,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30.2%提高到33.21%。
  同時,我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基礎還很薄弱。一是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極度脆弱,調蓄能力弱,水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對資源能源和環境容量的承載需求較大。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市場化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四是相關統計核算體系、低碳技術研發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等基礎能力建設亟需加強。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支撐,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以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匯,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增強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低碳環保意識為抓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我市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三、主要目標
  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新要求,切實做到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成效不斷鞏固,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提高,重點任務全面落實,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不斷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機構和機制不斷完善。到2020年,天水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主要目標是:
  (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順利完成。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3%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10年增加3.1萬公頃和465萬立方米。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工業生產過程等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速繼續減緩。
  (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所提升。工農業生產生活和基礎設施應對干旱、洪澇、高溫、凍害等極端天氣能力明顯提高,水資源、農業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4以上;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城鄉供水保證率和飲用水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城區及其他重點地區防旱抗旱和防洪除澇能力顯著增強;科學防范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能力顯著提升,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完善。
  (三)基礎能力不斷加強。全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逐步健全,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升,區域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觀測、影響評估和預警水平不斷提高。氣候變化相關統計、核算和考核體系逐步健全,氣候變化領域的專業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行為得到激發,低碳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市場交易活躍,全市碳排放交易市場運轉良好。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內合作得到加強,省際和市州交流廣泛開展。
  (四)公眾意識與管理水平得到明顯增強。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基本普及氣候變化方面的相關知識,提高社會公眾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增強防范氣候災害的意識和能力。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廣泛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機制,在編制重大規劃、制定相關產業政策、項目建設與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逐步建立并形成與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相適應的、高效的政策法規體系和管理制度。
  
四、重點任務
  
(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1. 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積極促進高碳產業集群發展、改造升級,降低碳排放。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大力推廣應用節能環保低碳產品。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左右。(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等部門)
  2.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一是調整能源結構。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快推進煤炭分質利用、潔凈煤氣化等煤炭高效利用方式。積極爭取天然氣供應量,加快市內輸氣管道建設及城鎮天然氣利用,爭取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以上,年利用量達到4億立方米。二是加快風電、光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到2020年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0萬千瓦;常規水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4630千瓦,年發電量940萬千瓦時;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萬千瓦,各類生物質燃料年利用量6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3320萬立方米。積極推動地熱能開發利用。(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等部門)
  3.加強能源資源節約。一是加強重點領域節能。大力實施節能改造等重大節能工程,繼續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重點推進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油化工、交通等領域節能。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認真落實國家《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打造五大載體,穩步推進“四位一體”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全面推行循環利用模式,著重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確保2015年按期完成循環經濟各項目標任務。編制實施《天水市“十三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繼續推進全市循環經濟發展。三是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評價考核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完成省上下達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四是加強節能能力建設。在能源計量、統計和節能監測、監察、預測預警等方面,全面加強隊伍、裝備、信息化等能力水平,逐步形成高效、協調的節能管理體系。(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能源局、市交通運輸局等部門)
  4.增加森林及生態系統碳匯。一是增加森林碳匯。統籌城鄉綠化,加大荒山造林力度。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封山(沙)育林、荒漠化治理等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將退耕、禁牧、封山和人工造林種草相結合,重點營造生態林。重點開展林業碳匯的增匯、適應機制、計量監測、碳匯林建設及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等關鍵技術研究。二是增加農田、草原和濕地碳匯。推廣秸稈還田、精準耕作和少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建立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進一步在草原牧區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等草原保護制度,遏制草場退化;繼續實施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蟲鼠害治理等管理措施,促進草原植被恢復。加強濕地保護,增強濕地儲碳能力。(市林業局、市農業局、市畜牧局等部門)
  5.控制工業領域排放。制定實施天水市工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案,確保到202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一是控制能源工業排放。電力行業到2015年,大型發電企業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控制在650克/千瓦時,火電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3%左右,爭取到2020年達到國家平均水平。二是控制建材工業排放。加快推廣水泥行業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玻璃行業要加快推廣先進的浮法工藝、玻璃熔窯富氧燃燒、余熱回收利用等技術。2020年水泥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基本穩定在“十二五”末的水平。三是控制輕紡工業排放。食品、醫藥等行業要加快生物酶催化和應用等關鍵技術推廣;紡織工業要加強新型紡紗織造工藝技術及設備應用,在原料、生產、工藝、材料、銷售和使用各環節設計環境友好型產品。(市工信委、市環保局、市食藥監局等部門)
  6.控制城鄉建設領域排放。一是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強城市低碳發展規劃,優化城市組團和功能布局,提高基礎設施使用效率。二是強化城市低碳化建設和管理。建設以節能低碳為特征的煤、氣、電、熱等能源供應設施、給排水設施、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新建建筑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大力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三是大力推動綠色建筑。建筑布局、設計要充分考慮氣候條件,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通風。盡量采用當地建筑材料和低碳建筑材料,大力推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大力推進農村太陽能暖房建設,鼓勵采用低碳技術和低碳設備。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試點低碳社區內保障性住房和新建商品房按相關規定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到2020年,3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市發展改革委、市建設局、市環保局等部門)
  7.控制交通領域排放。一是加強城市交通低碳管理。積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積極推廣天然氣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2020年,城市公交出行分擔比率達到35%以上。二是加強公路運輸低碳管理。完善公路交通網絡。推廣應用溫拌瀝青、瀝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等低碳鋪路技術和養護技術,推廣隧道通風照明智能控制技術;推廣應用電子不停車收費(ETC)、檢測、信息傳輸系統,2015年底全市高速公路主線收費站ETC收費系統覆蓋率達到100%。2020年,單位客運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5%,單位貨運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三是加強機動車環保管理。要優化營運車輛運力結構,嚴格控制運力盲目增長,積極引導和鼓勵業戶選擇節能型車輛;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報廢車輛,2015年底前完成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任務。(市交通運輸局、市工信委、市環保局、市公安局等部門)
  8.控制農業、商業和廢棄物處理領域排放。一是控制農業生產活動排放。大力推廣“豬—沼—果”等低碳循環生產方式。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牲畜糞便綜合利用。控制林業生產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加快發展節油、節電、節煤等農業裝備和設施。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優化耕作環節,實行少耕、免耕、精準作業和高效栽培。二是控制商業和公共機構排放。開展低碳機關、低碳校園、低碳醫院、低碳場館等建設。培育一批集節能改造、節能產品銷售和廢棄物回收于一體的綠色市場、商場、飯店、賓館和旅游景區,推廣綠色低碳采購,支持物流企業與綠色低碳商品生產企業對接,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加強市級機關辦公區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管理。三是控制廢棄物處理領域排放。加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2020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健全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相銜接的收轉運體系,對生活垃圾進行統一收集和集中處理,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及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環保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建設局、市公共機構節能辦公室等部門)
  9.倡導低碳生活。一是鼓勵低碳消費。抑制不合理消費,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勵零售企業不采購、不銷售過度包裝商品,引導生產企業實行“綠色包裝”。鼓勵引導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推廣使用節水、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使用清潔能源。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等公共機構要率先踐行勤儉節約和低碳消費理念。設立低碳產品銷售專區和低碳產品超市,建立節能、低碳產品信息發布和查詢平臺。二是開展低碳生活專項行動。開展“低碳飲食行動”,推進餐飲點餐適量化,公務接待簡約化,遏制食品浪費。加快衣物再利用。深入開展低碳家庭創建活動,提倡公眾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水、節電、節氣、垃圾分類等低碳生活方式。三是倡導低碳出行。積極倡導“135”綠色出行方式(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倡導“每周少開一天車”、“低碳出行”等活動,鼓勵共乘交通和低碳旅游。(市發展改革委、市委宣傳部、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公共機構節能辦公室等部門)
  
(二)積極適應氣候變化
  1.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適應能力。一是城鄉建設方面。城鄉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特別是潛在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影響,新城選址、城區擴建、鄉鎮建設要進行氣候變化風險評估;積極應對熱島效應和城市內澇,加強雨洪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抓緊抓好主城區開展國家低碳社區試點示范的各項工作。二是水利設施方面。強力推動引洮供水工程,統籌實施社棠應急供水和曲溪供水項目。繼續推進渭河和葫蘆河等流域綜合治理,全面加快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和抗旱規劃應急水源項目建設,提高抗旱防汛綜合能力。三是交通設施方面。加快推進"6873"交通突破行動。加強交通運輸設施維護保養,研究改進公路、管道等設計建設標準。四是能源設施方面。評估氣候變化及極端氣候災害對能源設施影響;參與修訂省輸變電設施抗風、抗壓、抗冰凍標準。(市建設局、市水務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質監局、市能源局等部門)
  2.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設施建設。一是加強水資源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強中水、苦咸水、雨洪等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利用,開展雨水集流工程。二是加快水資源利用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質增效建設,推進城鎮化新水源、供水設施和管網建設,加快城區引洮供水和藉口水廠等配套工程建設,增加可利用水資源;加強重點區域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修建防洪治理工程,減輕自然災害。(市水務局、秦州區政府等)
  3.提高農業與林業適應能力。一是種植業方面,加快武山、甘谷等主要灌區高效節水改造,大力推廣節水灌溉、集雨補灌和農藝節水及保護性耕作技術,擴大種植耐旱高產作物以及特色林果;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熱條件,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發展蘋果、桃子等瓜果特色農業;二是畜牧業方面,加強清水、張家川、武山等縣草原保護建設,繼續實施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建設人工草場和飼料作物生產基地,恢復草原植被,提高草原覆蓋度。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推廣優質牧草栽培、青貯氨化技術、秸稈養畜和過腹還田,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率。積極開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活動。以畜禽排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為紐帶,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等循環生態養殖技術,切實樹立果品、畜牧、蔬菜三大產業生態循環融合發展的新觀念,推行畜沼菜(果)結合型、草畜結合型等現代畜牧循環經濟模式。三是林業方面,科學規劃林種布局、林分結構、造林時間和密度,加快造林步伐,努力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森林火災、野生動物疫源疾病、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加強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程建設。(市水務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氣象局等部門)
  4.提高生態脆弱地區適應能力。一是推進農牧業交錯帶與高寒草地生態建設和綜合治理。強化草畜平衡管理,進一步加強草地防火與病蟲鼠害防治;嚴格控制新開墾耕地,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強防護林體系建設;推廣生態畜牧業和“山繁川育”生產方式。二是加強荒漠區綜合治理。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實施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嚴格禁止荒漠化地區的農業開發,實施禁牧封育,開展沙荒地和鹽堿地綜合治理。堅決制止濫墾、濫伐、濫挖,大力推廣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集蓄利用等工程措施。(市農業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等部門)
  5.提高人群健康領域適應能力。一是加強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影響評估。加快開展氣候變化對環境相關疾病的影響機制研究,探索氣候類型、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對居民健康的影響;完善氣候變化脆弱地區公共醫療衛生設施;健全氣候變化相關疾病,特別是相關傳染性和突發性疾病流行特點、規律及適應策略、技術研究,探索建立對氣候變化敏感疾病的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公眾信息發布機制;建立極端天氣氣候災難災后心理干預機制;加強公共健康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健康進行環境管理,增加適當的醫療保健。二是制定氣候變化影響人群健康應急預案。每年開展風險評估,確定季節性、區域性防治重點。加強對氣候變化條件下媒介傳播疾病的監測與防控。加強與氣候變化相關衛生資源投入與健康教育。(市衛計委、市氣象局、市環保局等部門)
  6.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一是強化預測預報和綜合預警系統建設。加大基礎信息收集力度,建立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庫,加強氣候變化風險及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報。開展農業、林業等部門和領域氣候變化風險分析,建立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準,實現各類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警信息共享共用和有效傳遞。二是健全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機制。健全防災減災管理體系,完善天水市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區劃和減災預案。三是加強氣候災害管理。嚴禁盲目圍墾、設障、侵占河灘及行洪通道,研究探索水庫汛限水位動態控制。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搶險救災指揮系統。市縣財政預算內安排一部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相關部門采取導流堤、攔砂壩、防沖墻等工程治理措施,合理實施搬遷避讓措施。(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市水務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等部門)
  
五、實施試點示范工程
  (一)開展低碳試點。一是開展低碳園區試點。結合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工業園區低碳試點。到2020年爭取1家園區列入省級低碳產業示范園(市工信委、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二是開展低碳商業試點。結合省級綠色飯店、綠色旅游景區創建,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商店、賓館、飯店、旅游景區等商業機構開展低碳試點,到2020年創建低碳商業試點4個左右。積極開展低碳物流。(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商局等部門)。三是開展低碳社區試點。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結合綠色社區創建工作,扎實推進低碳社區試點。到“十三五”末爭取3個左右社區列入國家低碳社區試點建設范圍。(市環保局、市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四是開展低碳公共機構試點。結合國家級、省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圍繞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利用、可再生能源應用和綠色消費,到2020年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中創建低碳公共機構10個左右。(市公共機構節能辦公室、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部門)
  (二)實施減碳示范工程。一是實施低碳產品推廣工程。認真執行國家低碳產品推廣目錄,“十二五”時期在全市范圍內優先推廣低碳空調、冰箱和電視以及帶有低碳標識的平板玻璃、通用硅酸鹽水泥和電動機等產品。(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質監局等部門)。二是實施工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控排示范工程。在水泥、輸配電設備等重點企業,加強原料替代,通過改進生產工藝,采用控排技術,減少工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市工信委、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三是實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在火電、化工、水泥等行業中實施碳捕集試驗示范項目。積極探索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途徑、技術和方法。(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科技局等部門)
  (三)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工程。一是實施草原退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通過加強草地資源與環境監測、水資源利用與管理,采取退牧還草等措施綜合治理退化草原。(市農業局、市畜牧局)。二是實施城市氣候災害防治試點工程。開展內澇、高溫、干旱等災害的綜合防治試點,配合省上做好評估氣候變化對天水不同區域的影響,探索城市在氣候變化條件下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提高規劃建設標準、保障生命線系統等方面的有效措施與做法。(市建設局、市氣象局等部門)三是實施城市人群健康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工程。編制和修訂天水市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衛生應急預案,配合省上建立甘肅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人體健康監測預警網絡,修訂職業勞動防護標準,加強氣候變化敏感行業的醫療救治能力建設。(市衛計委、市氣象局)
  
六、完善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一)城市化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天成(天水—成縣、徽縣)地區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堅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降低經濟發展的碳排放強度,加快技術創新,加大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發展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大力推動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低碳能源開發應用。實施積極的戶籍政策,加強人口集聚和吸納能力建設,科學規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重點加強應對干旱、風沙、城市地質災害等防治。(各縣區政府)
  
(二)農產品主產區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甘肅省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按照《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我市為隴東農產品主產區。
  1.減緩方面。農產品主產區要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保護耕地,積極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限制進行高強度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縣城為重點,推進城鎮建設和工業發展,控制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沼氣、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鼓勵引導人口分布適度集中,加強中小城鎮規劃建設,形成人口大分散小聚居的布局形態。(市農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建設局、市工信委等部門)
  2. 適應方面。提高農業抗旱、防洪、排澇能力,加大中低產田治理力度,選育推廣抗逆優良農作物品種。大力發展節水設施和節水農業。(市農業局、市氣象局、市水務局等部門)
  
(三)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重點生態功能區分為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包括《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確定的及新設立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
  1. 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按照產業發展目錄,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限制新上高碳工業項目,逐步轉移高碳產業,對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現有產業實行退出機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低碳產業,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為首要任務,努力增加碳匯,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在條件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努力解決農村特別是山區、高原、草原地區農村能源需求。加大氣候變化脆弱地區生態工程建設與扶貧力度,加強同國家、省上扶貧政策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協調,推動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的同時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研究建立貧困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扶持機制。(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市環保局、市建設局、市扶貧辦、市氣象局等部門)
  2. 禁止開發區域。依據法律和相關規劃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按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的順序,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逐步實現“零排放”。嚴格保護風景名勝區內自然環境。禁止在風景名勝區從事與風景名勝資源無關的生產建設活動。根據資源狀況和環境容量合理核定最大旅游承載量。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根據氣候變化狀況科學調整各類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建設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環保局、市林業局等部門)
  
七、保障措施
  (一)貫徹落實國家法規標準。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能源、節能、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環保、林業、農業等相關領域法律法規,保持各領域政策與行動的一致性,形成協同效應。二是推廣國家低碳標準體系。大力推廣電力、建材、化工、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國家標準。(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市林業局、市農業局、市政府法制辦、市質監局等部門)
  (二)完善財政和價格政策。一是加大財政投入。進一步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財政投入力度,支持應對氣候變化試點示范、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能力建設;對購買低碳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提供補貼。二是完善價格政策。加快推進能源資源價格改革,建立和完善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積極推行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居民階梯電價、分時電價。深化供熱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供熱計量收費。積極推進水價改革,促進水資源節約合理配置。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城市停車收費政策,建立分區域、分時段的差別收費政策。三是認真落實強制性政府綠色低碳采購政策。嚴格執行國家、省上發布的低碳產品政府采購目錄,優先采購低碳產品。(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等部門)
  (三)完善投融資政策。一是完善投資政策。探索運用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多種手段,引導社會資本廣泛投入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鼓勵支持擁有先進低碳技術的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二是強化金融支持。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和完善綠色信貸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低碳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研究低碳金融發展模式,積極開發碳金融產品。三是積極爭取國家、省上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辦等部門)
  (四)強化科技支撐。一是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過程中急需的重大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圍繞能源、工業、建筑、農林業等領域引導和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聯合,加大科研資金投入,積極促進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研發。能源領域技術,重點推進先進太陽能發電、先進風力發電;工業領域技術,重點推進電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研發,開展能源梯級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建筑領域技術,重點推進集中供熱、管網熱量輸送、綠色建筑、阻燃和不燃型節能建材、綠色照明以及污水、污泥、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等技術研發;農業和林業領域技術,重點推進農業生產過程減排、高產抗逆作物育種和栽培、森林經營、濕地保護與恢復等技術研發。(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市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二是加快推廣應用。加強技術示范應用。根據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及我市產業發展需求,實施一批低碳技術示范項目,在能源、電力、建材、建筑、交通等領域加大關鍵技術推廣。重點推廣大規模風力、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煤電熱一體化(多聯產)、純電動和替代燃料汽車、智能交通等技術,組織開展低碳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示范工程。在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加強旱作節水農藝栽培、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等適應氣候變化關鍵技術的示范應用;逐步完善相關支撐機制。形成低碳技術遴選、示范和推廣的動態管理機制。強化技術產業化環境建設,推動技術轉移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等部門)
  (五)加強能力建設。一是加強監測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溫室氣體監測系統、氣候變化與健康監測系統等建設,為加強防災減災、健全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提高人群健康領域適應能力提供支撐。建立健全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制度。將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政府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能源活動等五大領域、適應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要求的基礎統計體系。根據溫室氣體排放統計需要,擴大能源統計調查范圍,細化能源統計品種和指標分類。重點排放單位要健全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原始記錄和統計臺賬。實行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制度。完善溫室氣體排放計量體系,加強排放因子測算和數據質量監測,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定期編制我市溫室氣體清單,規范清單編制方法和數據來源。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的落實,建立健全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建立地方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送系統,構建地方、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工作體系。(市發展改革委、市統計局等部門)。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和機構。健全天水市應對氣候變化組織機構,在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作用,強化協調銜接,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管理專職化發展。加強各部門應對氣候變化機構和能力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形成應對氣候變化合力;健全相關支撐和服務機構。發揮行業協會和專業服務機構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作用,加強社會中介組織的功能建設,規范中介服務市場秩序;強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應對氣候變化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加強統計核算、新聞宣傳、戰略與政策專家隊伍建設。編制低碳人才體系建設方案,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低碳人才培養、技能認定機制。(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部門)
  (六)加強組織實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結合各自職能制定相應的工作規劃,明確具體工作任務、工程措施和實施進度,按年度報送有關工作安排和總結;加強跟蹤評估。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制定監測評估辦法,對我市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措施進行跟蹤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工作力度,促進各項任務和目標順利實現。(市發展改革委、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二是強化統籌協調。做好規劃協調。做好本意見與“十三五”國民經濟規劃、各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確保目標一致、各有側重、協調互補;加強部門協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強化政策協調。深化相關領域改革,加強財政、金融、價格、土地、產業等政策協調配合,研究分領域、分階段支持政策,形成整體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落實資金保障。完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企業資金、民間資本、外資等多種資金渠道的作用,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和重點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政府金融辦、市工信委等)。四是建立評價考核機制。分解目標任務。對本意見確定的目標、指標和任務要納入到各縣區、各部門政績考核體系,保證實施的系統性、連續性和針對性;健全考核機制。制定本意見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評價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機制。按照責任落實、措施落實、工作落實的總體要求,對各縣區政府完成碳強度下降等約束性指標情況、有關任務與措施落實情況、基礎工作與能力建設落實情況、氣候變化試點示范進展情況實行年度考核。綜合評價考核的結果將向社會公開,接受輿論監督;強化問責制度,加強各項任務完成情況的督促檢查,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嚴肅問責。(市發展改革委、市委組織部、市監察局等部門)
  (七)加強教育培訓和輿論引導。一是加強教育培訓。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知識進學校、進課堂,做好相關知識的科普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工作,提高行政相關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媒體從業人員及相關專業人員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和工作能力。根據工作進度,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職業培訓,將低碳職業培訓納入天水市職業培訓體系。二是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宣傳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先進典型及成功經驗。積極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促進公眾和社會各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建立鼓勵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激勵機制,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創新參與形式。充分發揮媒體監督作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氣象局等部門)

攝影相關圖片
秦安何灣桃花景觀(圖) 紅腿鷸鳥做客天水湖(圖) 聚焦連翹花海(組圖) 春滿卦臺山(組圖) 煙鋪大櫻桃花開正盛(圖) 水簾洞2015年春游廟會(圖) 相約綠色兩當(組圖) 天水:你夢中的桃花源(圖) 煙鋪大櫻桃含苞待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