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濱 秦隴一脈
——關中——天水先秦精品文物展
關中—天水區域內幾乎聚集了華夏文化中最古老的大部分文化,從伏羲文化、炎帝文化到黃帝文化,從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之周秦文化到漢唐文化,不僅一脈相承,而且高度集中和融匯。在這歷史長廊中,其中起碼有三支考古學文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個是史前時期的以大地灣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完整的展示了彩陶文化的發展序列;一個是周文化,她奠定了中國古代的基本禮制;一個是秦文化,她創立了中國大一統的體制。
為了有效展示關中—天水區域文化, 由甘肅省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主辦,由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天水市博物館承辦,由甘肅省博物館、陜西省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等28 家文博單位協辦的關中——天水先秦精品文物展2月17日正式在天水市博物館開展。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張文,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市委書記張景輝,甘肅省文化廳副廳長、甘肅省文物局局長楊惠福,天水市領導李文卿、宋敬國、張應華、韓岱成、楊維俊、王光慶、郭奇若、楊繼軍、張明泰、蔣曉強、鄭黎、謝簡平、彭鴻嘉、安志宏、楊發元、雷傳昌等領導出席了開展儀式。
本次展覽共展出從大地灣文化到秦統一六國這一漫長歷史時期的235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本展覽共分三個篇章:文明曙光—史前新石器文明雙星齊耀;盛世其昌—周文化與青銅之光;赫赫秦風—大秦帝國成長之路。
文明曙光—史前新石器文明雙星齊耀
關中—天水所在的秦隴黃土高原和渭河、涇河流域,是百余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人類先人頻繁活動的區域,是中華文明發源和史前氏族的生活地。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遺存的新時期時代遺跡主要有天水秦安大地灣,西山坪、師趙村、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西安半坡等遺跡,先民遺留下的這諸多遺跡,從而證明了這一地區為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 大地灣一期文化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繼大地灣之后,渭河流域以及鄰近地區相繼發現了一批同類遺存,它們集中在天水、隴南地區。這些發現無疑表明,甘肅東部、南部是研究我國農業起源和早期彩陶的重要地區。從大地灣文化內涵和自身特點,以及文化關聯性來看,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有獨立的系統和淵源,它后來直接發展成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在文明曙光這段里,主要展示關中—天水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首先展出的是大地灣一期的三足直腹罐,距今7800年左右,其器壁較薄,胎質細膩,尤其器物內壁口沿的曲線非常柔和,標志著在慢輪修坯技術前提下,大地灣制陶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到距今約6000年的大地灣二期時,彩陶制作技術已突飛猛進。變體魚紋圜底彩陶盆是大地灣二期的典型器物,其口徑達51厘米,是迄今發現的同類器物中最大的一件。它制作規整,盆口渾圓,胎壁厚薄均勻,盆口以黑彩彩繪一圈,腹部一周繪兩條變體魚紋,描繪魚身的線條長達一尺有余,用筆準確流暢,顯示出嫻熟的繪制技術。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從器型特征上來講葫蘆型彩陶瓶是其共同的母體。從紋飾的類別講,與大地灣一脈相承但又有所創新,比如人面魚紋、鳥魚紋等。
盛世其昌—周文化與青銅之光
《史記•周本紀》記載:”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即“姜嫄”)。姜嫄為帝嚳元妃(正妻)。姜嫄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即說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履大跡而生棄。周的始祖棄曾經在堯舜的部落聯盟中擔任后稷的官,負責管理農事。夏末商初,周部落在不窋的率領下,遷徙至今甘肅慶陽地區。公劉又舉族搬遷至豳(今陜西彬縣一帶)。商朝晚期,古公亶父率領周族南遷至岐山之陽。周人在這里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力量,開始有了剪滅商朝的志向。周文王進一步發展經濟,聯合諸侯,勢力不斷壯大,已經是“三分天之有其二”。武王繼位之后,在灃河東岸建立了都城鎬京,并于公元前11世紀中期發動了牧野之戰,殷軍“前徒倒戈”,商朝滅亡西周王朝建立。在周人發展遷徙過程中,留下的諸多遺跡和遺物再現了那個時代的輝煌。其中四十三年逨鼎為西周青銅器,造型精美、風格簡樸,口沿下飾變體龍紋,腹部飾波帶紋,尤其是內壁鐫刻的長篇銘文,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西周徙遽銅盉,1972年甘肅靈臺白草坡1號墓出土 。蓋面飾獸面紋,云紋為地,頸部與流管飾云雷紋。腹部四隅以襠突為鼻棱飾4組大獸面紋,細雷紋為地,大而突出的臣字形目,極具強烈的視覺效果。四足飾蟬紋。蓋內銘文2行6字:“徙遽 作父己”。器形規整莊重,紋飾精細富麗。“徙遽”意為快速傳遞,當時國家在主要通道上都專設驛站類機構,為宣達王命、傳遞軍政信息的使者服務,“徙遽 ”當為執掌這項事務的長官。此盉乃徙遽為其名“己”的父親所作祭器,被視作我國古代驛傳制度最早的實物見證。
赫赫秦風—大秦帝國成長之路
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歷史影響深遠,究其跟本,這當源自關中—天水歷史長廊的秦文化。商時秦人先祖中潏 “在西戎,保西垂”,西周孝王時非子牧馬有功被封于“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后,秦國始建立諸侯國,有了與關東諸國互通“聘享之禮”的權利。之后,秦國東向步步為營,先都雍城,最終定都咸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由于古文獻記述上的某些闕如,使秦人早期歷史的一些關鍵的瞬間或多或少變得有些模糊。所以,關隴大地上的秦文化考古工作是解讀這段歷史不可或缺的手段。上世紀80年代開展的甘谷毛家坪、秦都雍城與咸陽、秦東陵及秦始皇陵等重要考古發現,豐富了人們對秦文化的認識 ,從而揭開了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序幕。
甘肅禮縣西山遺址的發掘第一次揭露出大規模的早期秦人的聚落遺存。發現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秦城和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秦人墓,其對探討秦人早期歷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等情況,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證據。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發現了秦貴族和秦公兩大墓葬區,被確認為秦四大陵園中的第一大陵園,即秦西垂陵園,出土文物300多件,有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石、玉器出土,其中出土的編磬、秦公簋、秦公鼎等蜚聲海內外。秦都雍城是大秦帝國最重要的都城“穆公稱霸”、“始皇加冕”等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就是在這里上演。作為國都,秦人在雍城筑起了規模巨大的城垣,興建了氣勢宏偉的宮殿,歷經千年我們雖然已經不能看到往日的繁華,但雍城遺址中出土的斷瓦殘垣、秦公一號大墓中出土的工藝考究的禮玉向我們昭示了屬于那個時代的輝煌。 秦人能夠統一六國,與其精銳的兵器也不無關系,秦俑坑出土的秦劍普遍比中原諸國的長,這反映了劍的功能從主要以顯示身份的象徵物向戰場上實用兵器方向發展。另外,秦劍還有個不引人注意的特點:在設計上不僅長,而且薄、窄,狀如柳葉,特別是劍身不完全平直,在離劍頭六厘米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內收,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也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本次展覽得這柄秦劍為鑄造成型,表面拋光,劍身光亮平整,沒有沙眼,至今鋒利無比。經測試,光潔度高達九至十花,二千二百年前的加工技術能達到這麼高的水平,令人驚異。不僅如此,秦人的測繪技術也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出土于天水放馬灘的木板地圖,不僅有山川、河流、居民點、城邑,還特別注有各地之間的相距里程,與現今距離大都相符,可見,這些地圖是相當準確的實測圖。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其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古地圖繪制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研究秦文化時, “戎”是不能夠忽略的一支重要力量,秦人就是在與戎人不斷的較量中發展壯大起來的。而在整個較量過程中,秦人曾經付出了血的代價,此后經過秦人數代的經略,至秦穆公時“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武公時首次在邽戎冀戎之地設立了邽縣、冀縣,進一步確立了秦對西戎的統治。隨著秦人對西戎的征服,部分戎人也融入了秦人當中,共同參與了華夏化的進程,馬家塬墓戰國墓地的發掘揭開了西戎人神秘的面紗,出土的戰車和數量可觀的金銀器、青銅器,甚至還有中原一帶不多見的錫器、琉璃等對研究戎人的生產、生活、制度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其中出土金帶飾、嵌綠松銅壺工藝精湛,透露出墓主人的貴族氣息。 (在此特別感謝博物館李寧民館長和王換新老師的指導和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