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抓好民生水利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長 柴金祥
(2008年3月21日)
三月二十二日是第十六屆“世界水日”,同時我們迎來了第二十一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涉水衛生”。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開展“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發展水利,改善民生”。這兩個主題互為補充,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七大強調,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加強水利建設。水利與民生息息相關,解決好直接關系民生的水利問題,是中央的重托,是群眾的期盼,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水關系,就是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生活條件、生產發展、生態改善等基本的水利需求為重點,突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形成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發展格局,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水利發展成果,開辟水利事業的新局面。
一、堅持以人為本,抓好民生水利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本質要求。近年來,我們在著力保障人民群眾的防洪安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以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水土保持等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水利問題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成效。但要看到,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需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好以農村飲水安全、抗旱防汛、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等為主要內容的民生水利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創造優良生態和優美環境,協調好各方面的水利需求,確保水利發展與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因此,要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科學,轉變水利發展模式,實現水利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大力實施以重點流域綜合治理,開展河道和水域整治、生態修復、加快梯田建設與小流域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水利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加強水土保持,加強生態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堅持統籌兼顧,推進水利協調發展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我市各縣區自然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同,所面臨的水利問題千差萬別。必須結合各自實際,緊緊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問題和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防洪抗旱并重,開源節流保護并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統一,城市與農村水利協調發展,大中小微型水利同步推進,保障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
四、堅持與時俱進,推進水利改革創新
與時俱進是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在水資源條件深刻變化、經濟社會深刻轉軌轉型的今天,我們面臨許多過去所沒有遇到的新情況,遇到許多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鑒的新問題,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要不斷深化各項水利改革,努力解決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促進水利良性發展。進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鼓勵民營水利大戶投資興建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工程良性運行;積極扶持用水者協會等農村水利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用好“一事一議”政策,規范議程程序,創新議事方式,提高群眾參與程度,做到“議得起、干得成”, 引導農村群眾自主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投入機制改革,逐步實現水利投資由過去的“普遍支持”、“零星投資”向“重點支持”、“規模投資”轉變,切實提高水利資金的規模效益。
五、堅持節約保護,建設節水型社會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黨的十七大強調,要“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今后我們要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好武山、秦安、清水3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縣的節水型社會建設,狠抓灌區節水改造和節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項目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以節水為重點的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工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的循環利用率,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新路子,充分發揮市場對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建立起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