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組織編制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預計今年10月,規劃經批復后將正式實施
規劃編制時間表
規劃近期到2020年,遠期規劃為2040年。
今年4月底前,完成規劃初稿
今年6月底前,征求有關方面的意見,組織專家評審,修改完善規劃
今年9月底前,報國務院或經國
務院同意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核批復
今年10月,規劃經批復后正式實施
日前,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在陜主持召開了《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編制工作座談會,這標志著陜西、甘肅兩省聯手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工作全面啟動。
座談會還確定,把規劃編制工作納入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和陜西省、甘肅省有關部門的日常工作,成立規劃起草小組,并對規劃的編制給出了時間表。預計今年10月,《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經批復后將正式實施。
渭河“串起”關中—天水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是《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三個重點經濟區之一。另外兩個是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廣西)經濟區。
對于將關中、天水納入一個經濟區共同建設,省西部開發辦綜合處有關負責人認為,關中平原和天水一直有相似之處。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天水與陜西相鄰,天水市西北方向是定西市,而定西轄區的渭源縣鳥鼠山就是陜西的“母親河”渭河的發源地。作為絲綢之路上重鎮的西安、天水等市,都具有較強的工業基礎。因此,借渭河這條紐帶聯系起來的關中——天水經濟區,被賦予拉起西北的“龍頭”重任。
跨省經濟帶需進一步加強聯系
有關人士認為,與成渝的“城鄉一體化”和北部灣的“開放開發”相比,關中——天水經濟區目前的規劃還比較籠統。關中的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以及正在密切聯系的城市群基礎,到底該尋找怎樣的突破口?從規劃中還不能找到明確答案。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肖金成昨日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稱,關中的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旅游業、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優勢突出,未來發展的潛力大,且帶動城市群的發展。但經濟圈、經濟帶的規劃不必過多地把筆墨用在產業上,因為產業的發展主要靠市場,經濟區的規劃主要放在基礎條件的改善上:一是城市投資環境,二是交通基礎設施,三是加強城市服務業的輻射能力。
肖金成認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規劃應以關中城市群為主體,而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關中城市之間、跨省經濟帶之間需要進一步加強聯系,以帶動周邊的發展。因此,怎樣做好“加強聯系”這篇文章,值得細細研究。 本報記者 靳曼
西部三大經濟區區位優勢比較
關中——天水經濟區
區域范圍:初定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五市和天水市。
區位優勢:2005年,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五市5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就集聚了全省約60%的人口,創造了全省和西北地區68.5%
和26.9%的地區生產總值。這一地區是我國西部智力資源最密集、工業基礎較好的地區之一。目前,僅關中就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集中了16個省級以上星火技術密集區。
發展方向:重點發展高技術、裝備制造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現代農業和特色旅游產業,加快建設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示范區。
發展任務: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重點,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
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分要求,促進生產要素在經濟區跨行政區劃合理流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加快城鎮化、城市群建設,著力培養增長極,帶動新農村建設。
以科技創新和人才開發為重點,建立發展支撐體系。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
以體制機制創新和對內對外開放為重點,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成渝經濟區
區域范圍:四川14市重慶23區縣。
以重慶、成都兩市為中心,包括成都、綿陽、德陽、內江、資陽、遂寧、自貢、瀘州、宜賓、南充、廣安、達州、眉山、樂山14個市;重慶則包含主城9區、潼南、銅梁、大足、雙橋、榮昌、永川、合川、江津、綦江、長壽、涪陵、南川、萬盛、武隆等地。
區位優勢:經濟區幅員面積15.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萬。經濟區占西部面積的3%,人口占西部的25%,GDP占西部的26%,資源聚集好、產業基礎好、城市基礎好、要素功能好、發展潛力比較大。
發展方向:以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制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共同爭取國家加大投入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在生產力布局上加大對這個地區的傾斜和支持,進一步承接國外及東部優先開發區的產業轉移,共同將成渝經濟區建成國家新的增長極。
發展預測:到2020年,(成渝經濟區)GDP總量可以達到4.8萬億元,可占全國GDP的8%,將僅次于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是最有條件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的板塊。
北部灣經濟區
區域范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由沿海的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4+2”城市共同組成。除玉林、崇左外,經濟區陸地面積達4.25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的17.9%,海岸線1595公里,海域總面積達12.93萬平方公里,人口1255萬人。
區位優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東臨珠三角,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圈和大西南經濟圈的中心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唯一的沿海又沿邊的地區,既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又是促進中國—東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橋梁和基地。
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岸線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動植物資源、淡水資源和旅游資源為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的加快發展提供了便利。
發展方向:“北部灣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立足北部灣,面向東南亞,溝通東中西,服務西部大開發,建設成為我國西部對外開放的門戶和樞紐,中國面向東盟國家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示范區,逐步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我國沿海發展新的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