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出口商品歐洲展 天水麻鞋備受青睞
為進一步促進中國和歐盟國家經貿關系的發展,增強歐盟市場對中國品牌的了解,國家商務部在英國伯明翰春季消費品博覽會期間舉辦了第一次“中國品牌出口商品歐洲展”。本屆“中國展”展覽面積約3500平方米,參展企業近80家。我省組織12家企業參展,展出了箱包、禮品、麻鞋等商品。
甘肅省天水的麻鞋備受青瞇,引得許多外國客商前來問詢。麻制品生產在唐代已廣為流傳,成為享譽隴上的民間手工產品。民國時達到極盛。麻鞋是主要產品之一,用純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關編織用具,以傳統手工工藝制成。幾天來,我省麻鞋每天都能接到國外商人的定單。(記者 馬如娟)
鏈接:
天水麻鞋
天水地處渭水中游,屬溫帶季風半濕潤地區,雨量適中,適宜大麻的種植,栽培歷史悠久,大約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隴上大麻的主產區之一。清水、張川、甘谷縣種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澤,耐濕且抗腐,韌長彈性好。l995年,僅甘谷縣產麻66.3萬公斤。由于天水甚產優質的大麻,在東漢前就開始生產麻鞋。
經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制作編織實踐中工藝不斷完善,在唐代已廣為流傳,成為享譽隴上的民間手工產品。杜甫曾有“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詩句。新疆吐魯番阿斯它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樣與現今的天水麻鞋別無二致。在靠肩挑畜馱來運載的古代,天水人走南闖北,穿的就是麻鞋。20世紀20年代于右任靖國軍兵敗岐山,因東南受阻,繞道隴南赴粵去見孫中山,途經清水縣,穿上清水麻鞋,并寫下“老農自矜產麻好,并謂麻鞋制做巧。聞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輕足赴蜀道”的《麻鞋歌》詩句。1929年,吉鴻昌將軍駐防隴南,在天水舉辦國術比賽,給參賽者除發一套服裝外,還專門發了清水麻鞋,供比賽穿用。在抗日、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清水人民給前方捐贈了許多麻鞋,讓將士們輕足打擊侵略者。
天水市轄的縣區均產麻鞋。清水、武山、秦安、麥積的麻鞋,用麻繩織成鞋底,鞋幫用棉麻或染色棉線編成各種圖案,鞋頂飾有單色或多色棉線絨球,細巧輕便。甘谷麻鞋別有特色,麻鞋制成后,還要在鞋底滲入厚厚一層稀牛糞以堅其底,風干后,鞋底硬似牛皮,非常適宜走長路、山路,日行百里,腳無不適。
甘谷的麻制品生產,民國時達到極盛。麻鞋是主要產品之一,用純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關編織用具,以傳統手工工藝制成。制做時,先將大青麻編成辮,然后將麻辮置于平案,立辮狀盤鞋底,盤成麻絲緊密的“千層底”,再用麻繩穿緊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編織鉤針鉤出麻花辮鞋面、鞋耳、做工前鼻梁,用木楦頭把鞋撐起來,幫梁、鞋耳、鼻梁貫穿耐力麻繩,鞋即成。式樣有單邊繩網少的偏幫子與牛鼻梁,有以繩網代替鼻梁形成圓口禿頂的齊幫底、一只船,還有三根弦、布包邊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還有染色的紅、黃、黑諸色,集實用與觀賞價值于一體。
甘谷麻鞋,不僅是實用品,同時又是一種民間工藝品,有著深刻的文化意蘊。腳尖頂端是紅色麻穗的“慈母思親”,寓意姜維隨諸葛亮遠征,母心思兒當歸;“單鞭救主”源自尉遲敬德以一支鋼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還有“虎目圓睜”等等。端午時節,有定婚女子贈與男子工藝麻鞋表示愛情的習俗。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特別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牛糞處理鞋底,日常生活中主要穿用麻鞋的習俗似乎已成歷史。然而,進入21世紀,甘谷從兒童到古稀老人,從農民到干部工人,普遍穿用麻鞋,形成了一種時尚。究其因,主要是麻鞋涼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氣治腳氣的作用;穿麻鞋還可以按摩腳底穴位,又具有疏經活絡,益壽延年的保健作用。
甘谷縣“大漠行麻編鞋業有限公司”(原甘谷縣社會福利廠)抓住麻鞋自然、工藝二美兼具,穿著舒適,適應綠色消費的特點。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的麻鞋于l 995年投放市場,次年美國生態龍公司看準了甘谷麻鞋天然、民間風味濃厚,無副作用,有抗霉抑菌、屏蔽輻射、消散音波防靜電而保護身心健康的奇特理療效果,從l 996年起連續大批量進口。鞋業公司亦在管理上中西合璧,手工工藝與機械化相結合,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生產上保持傳統的原生態特質,技術上精益求精,在實用性和觀賞價值上下功夫,麻鞋現已不但成為京、滬、穗等大中城市高消費群體返樸歸真的度夏消費品,而且是中低收入消費群體和農民歡迎的大眾用品。產品出口美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l 5個國家,銷售港臺地區,年創匯300萬美元,是甘谷縣主要創匯產品之一。2005年10月,甘谷麻鞋被中國第三屆農產品交易會評為暢銷產品,已被人們公認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環保產品(見圖)。
甘谷縣麻編鞋業公司年產麻涼鞋、麻拖鞋、休閑鞋等系列產品60萬雙,95%銷往境外,是國內唯一以大麻為主要原料生產麻制品的企業。在天水,以甘谷麻鞋為代表的麻制品產業帶動著清水、張川等縣的大麻種植和半成品生產,全市大麻的種植面積已達10萬多畝,僅甘谷縣參與半成品生產的農民達4000人以上,麻制品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快速發展。
(馬新建張德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