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支持 滿足資金需求
中共天水市委書記 虞海燕
(配圖:天水在線)
當前,天水市經濟社會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不抓緊也會稍縱即逝。推動天水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必須強化金融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大金融信貸投入力度。就天水市來講,貸款難、難貸款的“兩難”問題同時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制約了金融的自身發展。破解“兩難”問題,關鍵要突破貸款難“瓶頸”,努力增加信貸投入。金融部門要正確理解、貫徹好國家金融宏觀調控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游富市、科教興市”的總體思路,圍繞建設“西部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肅省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的戰略目標,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地方經濟發展目標的協調,把“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作為貫徹落實金融宏觀調控措施的重點和著力點,積極開展貨幣信貸工作,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信貸投入的合理有效增長,保持和發展全市經濟運行的良好態勢。各級金融機構要強化市場意識,眼光要放遠一些,樹立“種樹”的理念,處理好“種樹”與“摘果”的關系。在對天水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上要做“加法”、不做“減法”,充分發揮融通資金、引導投資的調控功能,促進資金等生產要素向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項目優化配置。
其次,要大力培育資本市場。充分挖掘上市資源,加快培育一批符合產業規劃、技術含量高、經營效益好以及高成長性的企業,發掘、培育一批優良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第三,要進一步發展保險事業。及時做好理賠工作,提供經濟補償。
天水:金融帶動經濟增長
城市概況
天水地處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的交會處,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景色秀麗,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獨特的自然生態,為建設隴上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創造了條件。現轄秦州、麥積兩區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52萬。
天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695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天水是國家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把天水列為國家數控機床及數字智能型儀器儀表、重型工程機械裝備制造業基地。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體,機械、電子、電器、輕工、建材五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化工、煙草、塑料、工藝美術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地方工業體系。
天水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面積215平方公里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有被譽為“東方雕塑館”之稱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境內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廟和伏羲創畫八卦的遺址卦臺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
亮 點
中共天水市委書記虞海燕:各級金融機構要強化市場意識,眼光要放遠一些,樹立“種樹”的理念,處理好“種樹”與“摘果”的關系。
一直以來,天水重視金融業的發展,良好的金融生態帶動了天水經濟的高速發展。2003-2006年,全市經濟分別保持了10.7%、11.2%、12.5%、10.3%的增長速度。
認識到金融生態巨大作用的天水市重視金融業的發展,2007年9月18日,天水市政府召開全市金融工作會議,確立了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實施金融生態帶動戰略的新階段全市金融工作發展思路。
金融是天水經濟發展突破口
近年來,天水市委、市政府以促進轄區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為目標,把推動地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新形勢下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以培養市場信用環境、加強誠信宣傳為手段,立足實際,著力于良性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天水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把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議事日程。
在近年來全市及各縣(區)召開的經濟金融分析例會、經濟金融座談會、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聯席會等各種會議上,市委、市政府多次就加強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進行了安排和部署。2007年9月18日,市政府召開全市金融工作會議,確立了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實施金融生態帶動戰略的新階段全市金融工作發展思路。
結合天水市實際,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快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設的意見》,為促進全市金融工作的快速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大量工作的同時,天水市政府清楚地認識到,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由多個領域和不同部門堅持不懈、相互配合、有的放矢地科學推進,才能從根本上取得實效;必須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著力點放在借力行舟、協同推動上,形成地方黨政重視、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
天水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金融間的良性互動。通過近幾年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從全市情況看,銀企合作關系、銀政合作關系出現了新的面貌,社會整體信用意識普遍增強,失信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獎優罰劣的市場規則得以體現。
天水市不但吸引了眾多的投資項目,同時也為信貸投入帶來了新的商機,進一步促進了全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了銀政企三方共贏。2006年,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9.69億元,增長13.82%,同比多增6.89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9.72億元,增長13.95%,同比多增6.88億元。13.95%的信貸增長速度是天水市近7年來的最高增長速度,信貸快速增長的態勢較為明顯,良好的金融生態帶來資金的“洼地效應”逐漸顯現。2003-2006年,全市經濟分別保持了10.7%、11.2%、12.5%、10.3%的增長速度。
金融是天水經濟重要支撐
“十五”以來,是天水市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綜合實力穩步提高,城鄉面貌大為改觀,發展活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臺階。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自身在改革發展中取得了新成績,而且在天水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助推作用。
近年來,天水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加強與各金融機構的聯系,成立了“天水市信用建設領導小組”、“天水市信用促進會”、“天水市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天水市經濟發展投融資有限公司”等機構,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下發了《關于加強誠信城市建設的意見》。各有關行政、司法部門積極配合金融機構,依法打擊各種逃廢金融債務等失信行為,維護了金融企業的合法權益,在銀政、銀企之間搭建起了一種互信、互利、互助的合作平臺。同時, 人民銀行積極組織和引導全市金融機構開展征信體系、信用村鎮、信用社區建設,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天水市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分別與全國聯網運行;全市已建信用鄉鎮6個,信用村448個,信用社區1個,信用戶18萬戶。
截至2006年底,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到197.94億元,比2001年底增長1.1倍;如果考慮不良資產處置因素,貸款余額為110.53億元,比2001年底增長43.92%;不良貸款率為22.69%,比2001年底下降16.26個百分點;中間業務量達到475.4億元,比2001年底增長1.23倍;中間業務收入達到0.49億元,比2001年底增長4.83倍。保險機構承保額達到272.97億元,比2001年底增長1.21倍;保險業務收入達到2.12億元,比2001年底增長1.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