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159/BeyondPic/2007-6/14/20070614_3481040cfa399be708beeTfLcWWW5nYn.jpg)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配圖:天水在線)
人民網蘭州6月14日電 甘肅省政府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07(丁亥)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將于6月22日在天水舉行。
伏羲被譽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距今八千年前,伏羲結合當時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創畫八卦、編結網 、教人以漁、始興嫁娶、制造樂器……用文明之火,引導先民擺脫了茹毛飲血、巢穴群居、鴻蒙未啟的原始狀態,跨入了文明社會階段。
甘肅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境內及周邊分布著眾多與伏羲、女媧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跡。伏羲文化旅游節和公祭活動自1988年開始,已連續舉辦18屆,成為我國重要文化節會之一。2006,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丁亥)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屆時,還將舉辦2007年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本次節會有六方面內容。一是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二是首屆全國農民武術大賽;三是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經驗交流會;四是文體活動;五是旅游活動;六是商務與會展活動。(李戰吉 魯琰茹)
![](/Files159/BeyondPic/2007-6/14/20070614_224fa5c75c6211210c39F7NUCKpyrENj.jpg)
中華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氏----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甘肅省副省長 咸輝
(2007年6月14日)
![](/Files159/BeyondPic/2007-6/14/20070614_6f8a44dfbf40de9621dcPz30YOPhEwKe.jpg)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亞當、夏娃創造西方文明一樣,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贊和共同敬仰。
伏羲氏是我國遠古時代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領,風姓。伏羲又稱庖犧、包羲、孢羲、宓羲、庖犧等。西晉史學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載:“太吳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犧,長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為先。”
據史料記載,八千多年前的伏羲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千千,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知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 (《論衡·齊世篇》)伏羲結合當時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創畫八卦、編結網罟、教人以漁、始興嫁娶、制造樂器……用文明燈火,引導先民擺脫了茹毛飲血、巢穴群居、鴻蒙耒啟的原始狀態,跨入了文明社會階段。
《遁甲開山圖》和《補史記·三皇本記》等中記載,伏羲氏之后,女媧代立。女媧氏沒,大庭氏有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幾十五代,皆襲庖犧氏之號”。史料和現有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伏羲文化遺跡說明,伏羲不僅代表葉咻,更代表一個時代。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期,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時代。伏羲部族在成紀(今天水)產生發展壯大后,為了使本部族有更大的生活空間,使生產進一步的發展,伏羲及他們的繼承者,帶領一部分先民不斷地探尋、遷徒,足跡遍布黃河流域、淮河平原、四川盆地、華東地區和云貴高原。
伏羲部族在遷徒的過程中把生產勞動技術、日常生活經驗、社會管理辦法、走向文明的措施不斷發揚廣大,并汲取各地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傳承和發揚了伏羲開創的遠古文明,推動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向前發展,為我國人類早期社會擺脫蒙昧跨入文明階段作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使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源遠流長。伏羲的“開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繁榮昌盛的根基,伏羲氏得到了子孫世代崇敬,被尊稱為“人祖”、“人宗” “人皇”、“羲皇”,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
伏羲文化——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
以伏羲氏為代表的遠古先民們,在長期的生存和治世斗爭中,創造了亙古常新的伏羲文化。而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在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唐代歷史學家司馬貞的《史記·三皇本記》中載:伏羲氏“仰則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日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日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這對伏羲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內容作了清晰豐富的描述。
在社會經濟方面,伏羲結網罟、養犧牲,教導人們結繩織網,從事漁獵,使原始先民由自然采集生活轉變到農耕和狩獵時代,促進了原始畜牧業生產的發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伏羲立九部,設六佐,以龍記官,實現了人類社會最初的社會管理制度改革,開始了社會分工。
在日常生活方面,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使人類由原始群婚雜居向夫妻家庭制度轉移;作歷度,定節氣,總結了人們對自然的最初認識,形成了四季八節的中國歷法基石;制琴瑟,作樂曲,使中國禮樂之邦文明初露;嘗百藥,制九針,開創了中華醫藥研究和針灸之先河。
在思想觀念方面,伏羲畫八卦,立占卜筮術,形成了中華哲學發展衍變的一條文化主脈;造書契,代結繩之政,實現了中華民族認識的大飛躍,開啟了中華文字的起源。
伏羲氏在中華民族追求文明和進步的進程中,具有奠基和啟蒙之功。可以說,伏羲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創始人,是漁、牧、農業生產的先行者,是中華民族起源時期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先驅及社會制度的奠基者。伏羲的活動,充滿了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和合精神,從身體力行到抽象思維,從蛇圖騰到象征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從具體實踐到現象概括,從單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為“有圣德”的民族領袖和創世英雄,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作為各民族團結協作、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征,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伏羲文化始終是本源文化,因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性,又使之具有強烈的多民族文化的認同性和強大的發展生命力。
羲皇故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甘肅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位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槔庖犧所生之處也。”
天水是以伏羲為代表的中華先民長期生活的主要地域。境內及周圍分布著眾多與伏羲、女媧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跡。有距今8300——48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大地灣遺址、師趙村古遺址等一批先民生產生活的古遺址;有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專用于伏羲祭祀,現存全國最大的祭祀廟宇——伏羲廟;有伏羲畫卦的卦臺山;有女媧祠、羲皇故里的磚刻、牌坊、白蛇匾等古遺跡;有風溝、風谷、風臺等與伏羲“風姓”有關的地名。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人文遺址和實物。充分論證了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制歷法、創樂器、造書契等許多發明創造的可能性,進一步印證了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記》、南宋羅泌《路史》等古籍記載中有關伏羲生于成紀、長于成紀的論述。也進一步說明甘肅天水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甘肅省和天水市歷來重視伏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開發,把它作建設特色文化大省建設的重要內容。1988年,天水市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發掘民間祭祀活動的傳統,恢復了公祭伏羲典禮,并延續下去每年舉辦“伏羲文化旅游節”。伏羲文化旅游節和公祭伏羲活動自88年開始,已連續舉辦18屆,已成為我國的重大文化節會之一。天水市也成為我國十大節慶城市之一。伏羲文化旅游節代表甘肅、代表天水成為了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
為進一步團結和組織國內外熱心伏羲文化的團體和個人,深入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伏羲文化研究,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源頭,天水市發起成立了全國性社團——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這一全國性研究機構的成立,將全國數十家社科院、博物館和綜合大學,以及數百名專家、學者凝聚在一起,推動了伏羲文化的研究。1992、1995、2001、2003、2005年先后在天水召開了海內外學者參與的伏羲文化研討會,產生了大量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史前文化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水作為“羲皇故里”,已成為瞻拜“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伏羲文化的研究、開發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路,產生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天水已成為全國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在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結合中;呈現出新的生命力;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紐帶,呈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天水太昊伏羲祭典榮列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水伏羲廟,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人祖廟,位于天水市區西關伏羲路北。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前后歷經9次重修,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總建筑面積達50多畝。由于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高深幽遠;而朝房、碑廊沿橫軸對稱分布,規劃統一,且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風格。是現存全國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場所。
在古人的意識形態中,伏羲是中華第一帝,居三皇之首,因而自秦人始,對伏羲欽崇有加,歷代奉祀。天水自古就有民間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習俗。據史載,早在春秋時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金代,卦臺山已有伏羲祭祀活動。元代,卦臺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黃帝。明代,伏羲祭祀中心移至天水西關伏羲廟,規模宏大,規程嚴謹。清代,民間相傳正月十六日是伏羲的誕辰,正祭日期遂改為正月十六日。此制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天水百姓民間祭祀瞅羲的重要內容。
弘揚伏羲文化的意義。
弘揚伏羲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一是從歷史學的角度看,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將日益突出,中華文明史的較為確切的年表將會從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五十年代末在天水境內發現的距今4800年至83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遺址,與有關伏羲氏族的傳說故事及史料記載有著種種吻合,成為最終揭開中華文明本源之謎的有利條件。可以說,通過對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將把中華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華文明史可能是八千年至一萬年。二是從源流史的角度看,有利于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的源流發展過程,特別是龍文化的起源、傳播和發展軌跡。三是伏羲文化所體現的哲學思維、科學走向、人文精神和創造精神,對于今天我們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對于破除迷信、揭露邪教異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四是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對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內聚力,團結海內外華人,積極支持和參與國家建設,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一步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弘揚伏羲文化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時代是進步的,文化是不斷發展的。伏羲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感召著一批又一批龍的傳人投身祖國的建設發展,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Files159/BeyondPic/2007-6/14/20070614_3bb34c910fa88243e9cdDhFQRXgU1d6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