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麥積的2006》系列報道之三
完美技藝 拯救國之珍寶
本報記者 魏曉文
![](/Files101/m20.jpg)
“麥積山,北跨渭南,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其形如農家麥積之狀,故有此名。其輕云之半,峭壁之間,攜石成佛,萬室千龕,雖自人力,疑是神之”,這是五代時的天水人王仁裕撰寫的《玉堂閑話》中有關麥積山的描述。
千年已逝,如今的麥積山石窟約三分之二的塑像存在病害現狀。
麥積山石窟的第一次保護工程始于1976年。為了挽救麥積山石窟,國家文物局召集專家對石窟提出了維修方案,在否決了將西崖石窟整體搬遷下山、用8根大柱子頂住風化層等兩個方案后,確定了用鋼釬、錨桿將風化層釘在山體上,以保存完整的石窟風貌方案。這個方案是在崖體上用鋼筋作網,噴上20至30厘米的水泥砂漿,最后把表層做舊。1976年,國家文物局投入300萬元人民幣開始對石窟進行維修,維修工作于1984年結束,工程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維修工程結束后,麥積山西崖石窟被緊緊地釘在了山崖上,至今已整整30年。
第一次保護工程,救了佛像卻苦了壁畫,誰都沒想到2300多根打進去的錨桿,改變了山體內部分水流的走向,致使部分石窟遭到了更為嚴重的水害,其中最為嚴重的是94窟、191窟等,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對這些破壞嚴重的石窟壁畫實施了搶救性的保護措施。
2006年,麥積山石窟壁畫的臨摹工作已經進行了整整10年之久。
|
工作人員正在臨摹壁畫 (配圖:天水在線) |
壁畫是不可再生的藝術瑰寶,如何更好地將其傳承下去是每位文物專家都在深思的問題。忠實臨摹的壁畫,可以作為文物的副本永久性的保存下來,使得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續。尤其像麥積山壁畫這種極為珍貴卻又出現風化現象的石窟,如不及時整理臨摹,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的色彩、造型將會越來越模糊,再加上自然界不可抗力因素的破壞,這些國寶將會變得更加殘破或不復存在。
127窟中魏晉時期的“西方凈土變”圖是我國石窟寺中現存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詳實的一幅壁畫。研究人員花了近3年時間,整理完成了10平方米的“西方凈土變”圖的文物副本和完整的線描圖,初步解決了研究中所遇到的壁畫圖像的辨識問題,糾正了以前研究者由于圖像不清所造成的誤解。
位于西崖中下層的74窟是損毀比較嚴重的石窟之一。這個石窟開鑿于后秦,北魏時期進行過重修,是麥積山現存開鑿年代最早的洞窟之一?邇鹊牡袼芊从沉宋覈逃械拿褡鍌鹘y藝術特色,并有著少數民族藝術與漢族藝術相互融合的特點,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修復這個洞窟內的雕塑,研究所人員所拍攝的修復前的照片就多達174張。2006年,74窟的修復工作基本完成,現在窟頂上的壁畫色澤鮮艷清晰,研究人員在脫落邊緣用幾種原料做成的泥巴小心翼翼地貼在壁畫殘損部,在大塊脫落的殘缺部,用麻和泥巴等仔細填充。截至目前,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已修復塑像68身,壁畫124平方米,此項工作受到了有關專家的高度肯定。
2006年11月,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與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籌資100多萬元,運用現代化手段對麥積山滲水治理的二期工程基本結束,除對山頂的徽細裂隙進行了防滲注漿外,還在該石窟崖壁運用了打孔引水的手段,終使石窟內的滲水得到控制,有效保護了石窟的塑像和壁畫。
![](/Files20/BeyondPic/2006-1/14/2006011415055482963.jpg)
薄肉塑伎月天--北周(配圖:天水在線)
敦煌藝術研究所前任所長關友惠、敦煌壁畫專家范興儒、西北師范大學敦煌藝術學院教授王宏恩等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團,應邀對麥積山壁畫的臨品進行驗收和鑒定,他們對陳列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展室的《西方凈土變》、 《七佛圖》等臨品咄咄稱奇:能從殘破的壁畫中整理出如此完美的線描圖,實在不易啊,這簡直是對中國美術史的一次巨大貢獻!
研究人員用低成本的措施對麥積山的壁畫進行著保護,但對于麥積山石窟千年藝術整體的傳承與維系,又該用怎樣的方式去進行?請繼續關注本報系列報道 《佛國麥積的2006》之四—— 《世界之力傳承東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