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發展交通必先行 五年投資五十億鼎力構建交通網
———近年我市交通發展綜述
說起這些年天水的發展變化,城鄉交通條件的改善是人們談論的主要話題之一。
綜觀交通發展,成就輝煌,果實累累。5年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的資金達50億元,是上一個5年的3.03倍,累計建設總里程3181.3 8 公里。尤其令人回味的是,1994年7月1日甘肅省第一條高速公路———天北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沉寂了11年的高速公路建設機遇又一次降臨天水。寶天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又一次把全市人民期盼和關注的目光聚集在了交通上;今年10月至12月,天定高速、天水市區過境高速兩個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建設,這又成為我市交通發展最大的“亮點”。
橫看交通發展,特征突出,前景廣闊。全省公路建設“東部會戰”的第一炮首先在天水打響,接踵而來的是天水至湖北十堰,天水至平涼高速公路亦列入國家和省上中期建設規劃。以高速公路為主,交通建設的重頭戲今后將在我市上演10至15年左右,屆時天水將成為甘肅省和西北地區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耀眼的名珠。
多層次推進全方位建設
牛北公路、天can公路、江天公路竣工通車和全市實現村村通農機路后,我市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每一次機遇,多方爭取項目,乘勢而上,加快了交通發展步伐。從2001年到2006年,相繼爭取實施了國家高速公路、西部通縣油路、西部縣際公路、扶貧公路、以工代賑工程、農村通達工程、鄉村農路建設、通鄉油路工程、戰備公路、養路費工程、自建項目工程、汽車站場建設和國省道改造等13大類900余個項目的建設。這些項目涉及范圍之廣泛,建設規模之宏大,層次之多,是我市交通史上前所未有的。國道310線牛北公路共投入3億元資金,進行了3次大規模改造整修,今年2月至8月全面整修后,行車條件有了較大的改變。國道316線江天段實施的“安保工程”和天隴(西)段實施的改造工程;省道304線蓮葉段、省道305線張清段、張寺段、省道306線徐西段和省道208線洛禮段改造工程;縣道張家川至秦安蓮花、甘谷至通渭、武山至漳縣、清水至隴縣(閣合口至大灣口)等改造工程的實施,使全市主干公路晴雨通車能力顯著提高。張家川至清水公路沿后川河布線通車后,圓了幾代人的夢想,從張家川縣城到天水里程縮短25公里,時間縮短2.5小時。秦安蓮花至葉堡公路沿葫蘆河出峽谷,不再繞中山梁,大大改善了秦安、張家川、清水、靜寧、莊浪等5縣數十個鄉鎮、近百萬人去蘭州、天水的出行條件。同時也打開了我市“北出口”,使我市從東北方向又多了一條出省重要通道(葉堡至陜西隴縣),為大地灣旅游發展提供了交通條件。
麥積區馬跑泉至麥積山一二級公路的建設,是我市在公路建設上大膽創新,解放思想,突破難點,探索多渠道融資的一次成功嘗試,是全省第一個自建公路項目。該路于2004年12月20日建成通車后,為麥積山景區旅游發展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瞄準高起點會戰高速路
高速公路是現代交通發展的顯著標志,但因其造價昂貴,占地較多,一般只在車流量大、與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國道主干線上批準建設。我市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今戰略要地、古“絲綢之路”重鎮和獨有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旅游資源等條件,再加上我市多年堅持不懈地積極爭取,終于使交通部將連霍主干線在甘肅的第一個節點放在了天水。
寶天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價0.74億元,相當于平原地區高速公路造價的2.5倍,被稱之為“隴上天路”。這條高速公路對環保的要求極高,在工程前期工作中曾先后有100余位國內高級專家為設計把脈,最終采用了橋、隧比例高達72%的建設方案。全線共有大小橋梁62處111座,隧道22處44座。如此高密度、高科技含量的橋隧布設,體現了“寧隧勿挖、寧橋勿填”和“少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公路環保理念,也消除了不少人的憂慮和擔心,不僅使山色秀麗,層巒疊嶂的小隴山天然林區和鳥語花香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保護,還為沿線旅游資源有效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這條路建成后,將為過往的人們提供一種“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美妙意境。因此它不僅是“生態路、形象路、水平路”,后來又被冠以“環保路、科技路、旅游路”等謂稱。“六路”集于寶天路一身,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典型示范路”。
寶天高速自2005年8月31日開工后,通過公開招標,來自全國各地具有公路工程一級總承包資質的19家施工單位和5家監理單位在總長91.1 14公里的戰線上,調兵遣將,擺開了會戰寶天路的陣勢。工程開工建設一年多來,在我市各方面的鼎力配合和沿線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各項施工總體進展順利。截至今年11月底,已累計完成各類投資31.6億元,占總投資的47%。其中今年1月至11月完成投資19.3 8 億元,占年計劃的97%;完成路基土石方275萬立方米,漿砌防護工程10萬立方米;橋涵工程完成涵洞2258米/53道,占年計劃的96%;橋梁工程完成鉆孔灌注樁3101根,占年計劃的99%,梁板預制1996塊,占年計劃的52%;墩柱完成1570根,占年計劃的75%;隧道全線累計掘進2萬米,其中控制性工程大坪里特長隧道目前掘進6000米。
路通百業興拉動露端倪
交通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潛在的經濟價值遠比本身造價要高得多。交通撐起社會經濟的繁榮,從我市這些年大力發展交通的實踐中已經證實了這個普遍共識。
近年來,全市農村公路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還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走向市場輔平了道路。2005年,全市經濟作物面積88.7 4 萬畝,比2000年增加27.8 6 萬畝;蔬菜面積55.5萬畝,增加23.1 2 萬畝;馬鈴薯面積89.2 2 萬畝,增加7.78萬畝;實用菌面積88.9萬平方米,增加78.9萬平方米。僅蔬菜一項,總產已達141.9萬噸,商品率達到74%,總產值9.45億元,比5年前增加產值5.6億元。我市已成為隴東南地區重要的“西菜東調”基地,蔬菜面積已居全省第三位,總產第二位,無公害基地建設、市場建設、品牌認證等重要指標均躍居全省前列。
農村道路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全市農機總動力達82萬千瓦,拖拉機擁有量19400臺,分別比5年前增長34.2 %和16%,機耕面積130萬畝,機播、機收面積分別達15萬畝,交通為農民增收的服務化程度正在提高。
以天can公路為依托建起的天水農業高新技術園區,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我國西部第一個航天育種基地,有20多項高新技術先后成功試驗示范,一批新的科技成果正在推廣普及。
交通條件的改善帶動林果業成為我市的支柱產業。目前,全市果園面積達到151.2 4 萬畝,年產果品5.1億公斤,實現產值8.38億元。全市涌現萬畝以上規模的鄉鎮33個,千畝以上規模行政村120多個,約有40萬農戶經營果園,戶均3.78畝,戶均年收入2100元。秦安縣緊緊依托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國省道為主線,以縣鄉公路為基線,大力發展以蘋果、桃、花椒為主的林果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興縣富民之路。他們已在天路、蓮葉路沿線建立了5個特色林果基地,在其它干線和縣鄉公路沿線建設林果基地20處2.7萬畝,建日光溫室桃棚206座。目前秦安果品銷往國內24個省市和俄羅斯、印度、尼泊爾、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今年全縣僅果椒一項產量1.95億公斤,總收入2.51億元。麥積區伯陽鎮依托310國道大力發展果品業,全鎮32301畝耕地中就有3萬畝已建成果園。其中蘋果園2.5萬畝,桃園0.5萬畝,果品產量達1萬噸,收入超過3000萬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1304元,占總收入的88%。
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對我市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日益彰顯,對“旅游富市”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交通保障。前5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的數量和旅游收入每年以14%以上的速度遞增。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3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96億元,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3.3 3%上升到5.5 5%,并于2003年成功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隨著交通條件的明顯改善,麥積山景區游客人數近年以每年12%的速度遞增,2005年達到5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23億元,分別是5年前的1.6倍和3.1倍。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21萬人次,與上年同比增長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