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零就業家庭”就是城市的弱勢群體、困難群體,他們的家庭困難程度甚至超過農村的困難戶。
近年來,民政部門雖然通過低保政策的普遍落實救助了大量的城鎮“零就業家庭”,但他們的生活仍沒有得到較大的改善,要徹底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只有讓這些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些家庭的生活困難局面。
今年7月18日,省委書記陸浩在全省副省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大會上鄭重提出,要把解決城鎮“零就業家庭”就業作為關心困難群體生產生活的5件大事之一來抓,保證城鎮無就業人員家庭至少實現一人就業。目前,“零就業”援助工作正在隴原大地轟轟烈烈地開展。
今年9月初,按照省勞動保障廳的具體要求,市政府及時成立了城鎮“零就業”援助工作領導小組。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了城鎮“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制度,還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與“零就業家庭”結對子幫扶活動,實行定人定戶的承包責任制,幫助“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
據了解,我市“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已走在全省的前列。
麥積區:749戶上崗
“我是麥積區道北社區的居民,我愛人的身體不好,高血壓,得病已四五年了,不能干重活,家里只能靠我一個人干些零活和低保維持生活。有兩個孩子,一個上高二,一個上初三,家里面臨著困境。社保局的領導給我安排了掃馬路的工作,我很珍惜。有了這份工作,就可以解決一些困難,最起碼面錢和菜錢不愁了,還能供兩個孩子上學,我心滿意足了!”38歲的唐存蓮接受采訪時臉上充滿著感激之情。
唐存蓮被安排到環衛崗位上班,負責家門口的一段馬路清潔衛生,既不耽誤給孩子做飯,又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除了每月能領到360元工資外,還每月享受240元的低保補貼,解除了她的后顧之憂。
“感謝麥積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及社區,讓我在領著低保的同時,還給我解決了一份工作,讓我的家庭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解決了我的基本生活。”說話時,49歲的陳鳳蘭臉上掛著激動的淚水。“我原是麥積區塑料廠的下崗職工,當時,我既要保證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還要供孩子上學……”提起往事,她顯得格外沉重。
陳鳳蘭的丈夫1992年發生車禍去世后,她一人帶著三個孩子生活,當時老大只有6歲,小兒子才有2歲。1995年,單位不景氣,她又下崗了。生活沒有一點著落的她,只能靠到處干零活維持全家人的生活。為了不讓孩子受罪和感覺低人一等,14年來,她堅持一人帶著孩子。由于缺少營養,三個孩子小時候體質弱,時常得病,為給孩子治病和供孩子上學,她已欠外債4000多元。大兒子去年高中畢業后,想上技校學一技之長,因為家里沒有經濟來源,只能放棄。二女兒去年初三畢業時考到清水農校,因交不起學費,只能輟學。兩個懂事的孩子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用打工的錢供著今年上高三的小兒子求學。陳鳳蘭含著淚水感激地說:“感謝政府讓我在2000年享受到了低保,讓我的生活有了保障外,今年6月份又把我安置到道南辦事處大橋社區上了班。”
在麥積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為解決和幫助“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麥積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通過7個勞動保障事務所、28個勞動保障事務站,利用休息天,組織勞動保障系統的100多名工作人員,上門入戶調查,確認了749戶“零就業家庭”。并在麥積區環衛局、城建局、衛生院、橋南建材市場、金都商城、景園大廈、學校、造紙廠等單位開發了700多個公益性崗位。根據“零就業家庭”成員的就業愿望和勞動技能,雙向選擇;對年輕有勞動技能和創業愿望的成員,舉辦創業培訓班,免費提供培訓,并給予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給予幫扶,實現就業;對愿意對外輸出就業的成員,提供就業信息和崗位,輸出外地就業。同時,建立“零就業家庭”臺賬,輸入微機,動態管理。對新產生的“零就業家庭”繼續進行摸底、調查、確認、安置。給確定崗位的就業成員發放麥積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制定的綠色的“零就業家庭”公益性崗位卡,就業人員拿著綠卡至單位報到。
甘谷:374戶安置
“感謝縣上的領導、縣社保局和社區的工作人員,讓我的家庭從困境中脫離了出來。”說這一番話時,李轉兒臉上充滿著感激和自信。
李轉兒丈夫五年前去世,自己在甘谷二毛廠下崗后一直找不到工作,靠吃低保和省吃儉用維持孩子上學,當時她的內心充滿了焦慮、迷茫。她激動地說:“這一次政府安排我到城建局市政管理所務花兒,我感到非常高興,我想我能把這個工作搞好。鋤草務花兒,這工作我很喜歡。”
今年40歲的謝寶霞,丈夫原為汽車駕駛員,因遇車禍死亡,兩個孩子都上中學。她原為甘谷電子儀表廠職工,該廠自建廠一直未生產,也未上過班。一直在家靠丈夫的收入維持生活。丈夫去世后,生活沒有了著落,孩子年幼上學,也無力自謀職業,生活非常困難。“零就業家庭”援助活動之際,所在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她的情況后,推薦她報名,社勞動保障部門于今年11月安置她到甘谷縣綜合執法局開發的城市協管崗位上班。
“我被分配到運管所管車輛。這次公益性崗位雖然只有320元錢,但是家庭收入增加了一點,生活也就跟著改善了一點。”李文明,原是甘谷縣運輸公司的下崗職工,愛人常年有病。上有78歲年邁的老父親,下有上大學的兒子,家里人全部下崗,經濟沒有保障,家庭非常困難。
據了解,甘谷縣就業人員援助活動,由社區宣傳、個人報名、社區推薦后,再由勞動保障局認定,并在甘谷縣城中心廣場電子屏幕上連續公示三天,在甘谷縣勞動保障局、甘谷縣勞動力中心市場還設立了舉報監督電話,確認為“零就業家庭”后進行安置就業,每人每月由勞動保障局補貼320元工資。“零就業家庭”374戶,按照每戶至少安置1人的原則,共安置374人就業。其中:公益性崗位安置150人,福利性崗位安置4人,勞務輸出101人,企業吸納95人,自謀創業24人。
秦州:就業854人
家住秦州區永慶路社區、今年45歲的杜亞群和丈夫原來在一家企業上班,5年前夫妻相繼下崗。從此,他們的命運發生了非比尋常的變化。杜亞群說:“我原來在火柴廠上班,上班期間把腰給傷了,連一壺水都提不住,2001年就從廠里出來了。2002年,社區給我們保了低保,全家就靠低保維持著生活。當時,好像天塌下來一樣,很長時間抬不起頭,感覺低人一等,孩子上學花錢,生活毫無著落。”在下崗的幾年中,杜亞群和老公打過工,擺過地攤,但仍然難以維持三口之家的基本生活。
今年7月份,社區了解到杜亞群夫婦的情況后,社區和物業管理協調,安排他們到門房上班。杜亞群夫婦除了做好門衛,還負責小區內的衛生打掃。杜亞群夫婦在門房還開了個小賣部,多了條經濟來源的同時,也方便了小區居民。杜亞群夫婦就是秦州區永慶路社區“零就業家庭”成員中23戶全部就業的其中一戶。
據了解,秦州區“零就業家庭”總戶數為803戶2577人。至11月底,已安置就業794戶854人。其中:公益性崗位安置358人,福利性安置71人,勞務輸轉133人,其它途徑安置292人。通過對“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秦州區“零就業家庭”由803戶降低到9戶。東關辦事處已消除了“零就業”社區。
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獲悉,城市“零就業家庭”絕大多數是由于企業改制后大量工人下崗失業而形成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疾病、車禍等其它原因形成的。因此,解決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問題,是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
2006年初,我市兩區五縣的10個街道、103個社區抽調專人,深入到轄區居民家庭,對符合條件的家庭和適齡人員了解調查,并建立了援助計劃。通過摸底核實,全市共有下崗失業人員約為4.2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2677戶,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8528人,其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3426人,全市低保戶39922戶,共有90239人。截至11月底,全市共為2543戶“零就業家庭”安置了就業能力的勞動力3151人。麥積區和甘谷縣已對轄區內的“零就業家庭”勞動力全部安置上崗。其中:公益性崗位安置1714人,福利性單位安置347人,勞務輸出480人,通過政策扶持創業和靈活就業的610人。全市已為892名“零就業家庭”再就業人員發放社保補貼32654.90元,為1443名公益性崗位上安置的“零就業家庭”人員發放崗位補貼573660元,為74名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小額擔保貸款148萬元,為190人減免稅費64432元。目前,全市103個社區、10個街道辦事處和7個城關鎮、7個縣區勞動保障局和市勞動保障局共建立不同層次的臺賬127本,層層實現了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