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山里人不知 千呼萬喚才出來
我市全力挽救民間“鬧子”
本報訊【記者董剛】我市目前正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或許人們對秦州小曲、秦安小曲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所了解。然而,流落在民間的“鬧子”卻鮮為人知,如不及時搶救,將會面臨失傳的危險。
11月底,我市70歲高齡的文博研究員王耀老先生懷著對文化事業的執著,毅然發起了搶救“鬧子”的行動,記者有幸參加了這次意義深遠的活動。王耀老先生告訴記者,“鬧子”是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即興發揮而創作的一種民歌,其類似于山歌、號子。但是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鬧子”粗曠、豪放,唱腔中流露出淡淡愁音,因為歌唱者都是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主要用于群體性勞動場面,首先由一人背歌(相當于引唱),而其余人等背歌完后集體吆喝,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解困,從而增加勞動的熱情,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娘娘壩鎮李子園村是我市五縣兩區“鬧子”唯一存在的地方,為了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失傳,記者日前隨同秦州區文體局的同志以及相關人士奔赴李子園找到了李樹發、李漢生、張亞利、池百代四位民間藝人。李樹發老人告訴記者,這種曲子他們的祖輩就唱,如今這一輩會唱的在李子園一帶已寥寥無幾,原來有合作社時還在集體勞動的場面中常唱,但自從分產到戶后就很少有人唱了。
隨后這幾名藝人拿起了鋤頭走進田間,從頭到尾現場表演了一番,文化部門和媒體全程進行了錄制。看到了“鬧子”被政府重視起來,幾位老人臉上充滿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