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萬坤
依據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的有關論述,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做如下界定: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都能夠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占主體地位的非對抗性矛盾,一般不采取對抗和沖突的形式就能夠達到矛盾各方相互促進、良性運行、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社會。
對于和諧社會的這一界定,可以從兩個基本方面理解 :一是從社會人際關系看,在全體人民之中,在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人士中,人們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而且由于在人民內部之間不存在根本的利益沖突,因而全體人民能夠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二是從社會矛盾狀況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不存在社會矛盾,而是非對抗性矛盾占主體地位起著主導作用,這些矛盾由于不是處于對抗和沖突之中,完全可能通過和平的、民主的、自我調解的非對抗形式解決,因而,對各級報社的群工部來說,如何巧妙地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群工部在妥善處理各類復雜矛盾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說,媒體的群工部的信訪接待工作是一個良心活兒,是否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個上訪者,只有群工部員工自己的良心知道。正因為它是一個良心活兒,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標準及責任意識是群工部員工高于一切的行為指南。
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直面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現階段我國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協調,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愈益復雜,貧富兩級關系趨于緊張,如果處理不當,社會不和諧加劇,極易引發社會不穩定,造成社會動蕩和停滯不前。面對新形勢下產生的諸多新問題,如何看待和解決上訪者所提出的上訪問題,是地市黨報面臨的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新矛盾不斷出現。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如:農村征地、城鎮房屋拆遷、國有企業改制、企業軍轉干部等問題,都成為極易引起群體上訪的突出問題。而在這些突出問題中,往往會有一些弱勢群體的利益會被侵害。由于他們的社會地位低微,在遇到不公正對待時,他們的訴求常常得不到重視。誰給弱勢群體代言,誰為他們的合法權益尋求保護?面對這些問題,黨報責無旁貸地應承擔起為弱勢群體鼓與呼的道義和責任。
報社群工部員工掌握了社會矛盾的表現形式及根源,才可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將各種矛盾予以消除和解決。
在接待上訪群眾時,群工部工作人員必須堅持耐心、再耐心的原則。耐心、認真、負責是對群工部工作人員的最基本的要求,它決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仔細核對上訪者所反映事件的每一個細節。
2005年6月有一位鄉村上訪者反映,縣鄉修路時毀壞其路邊幾株果樹,鎮支書給他的果樹賠付較低,并聲稱該鎮支書有貪污受賄行為。經過我們長時間的交談及傾聽,終于弄清問題的根本不在該鎮支書身上,而是上訪者本人因計劃生育問題被罰款后心生不平,想借媒體的力量發泄自己的不滿,后經部門工作人員的批評教育,上訪者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后,離開了報社。
做好上訪群眾的接待工作還必須堅持詢問、再詢問的原則。2005年9月底,有部分家長到報社反映某中學教育亂收費問題,為此,報社先后派記者深入學校、家庭,并對區教育局、市物價局等相關部門進行深入調查采訪,并將調查結果刊發在《內參》上。很快分管教育的副市長責成市教育局徹底清查教育亂收費問題,盡管該中學試圖掩蓋事實真相,但在我們嚴密的詢問調查中,沒有給對方任何可以狡辯的機會。這為學生家長減負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做好信訪接待第三個原則是調查、再調查。2005年5月底,有一位殘疾的小伙子來到報社,反映他在20歲時出工傷,機床故障沖掉一只手臂,造成五級終身殘廢。但因工廠效益不好,工傷保險待遇一直沒有解決。現在企業破產清算在即,可他的問題一拖10年一直無法解決。我們派記者調查事故的原因及工傷認定情況,并和原企業負責人詳細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經過幾個來回的調查取證,最終寫出了《機床出故障沖掉手臂 殘疾十余年依然無果 我的問題究竟該讓誰解決?》一文。該文刊出后,分管工業生產的副市長、市人大主任等先后批示:遺留問題要妥善解決,不允許推諉扯皮。經我們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小伙子的假肢終于裝上了。
要做好群眾工作,尤其是解決上訪群眾所反映的問題,僅僅靠群工部一個部門是遠遠不夠的,要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推進民主法制,這些工作都不是某一領域可以單獨解決的問題,需要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推進配套改革。新聞媒體的監督指導作用不可低估。
傳統的群眾上訪接待程序是:上訪群眾陳述上訪事由——群工部登記備案—派記者調查取證—給予上訪者答復。2005年4月,天水日報社對內部機構實行改革,原《天水日報》、《天水晚報》各有一套完整的科室設置,精簡改革后,天水日報社統設辦公室、財務室、總編辦、通聯(群工)部及日報編輯部、晚報編輯部。原先通聯(群工)一個部室獨立完成的工作,現在實現了日報記者部、新聞部、晚報民生部聯動的局面。
有上訪線索且適合在日報上刊登的,馬上派記者深入調查了解,能見報的見報,不適宜見報的,若適宜上《內參》,安排在《內參》上刊登。適合在晚報上刊發的,積極協調晚報記者深入調查。改變過去單一部門人少精力有限的不足,實現了跨部門的合作,爭取讓上訪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答復。
要做好信訪接待工作,不僅僅是工作部門的相互聯動、工作方式的改變,還要從思想深處把每一位上訪者看作是自己的親人,深刻感受他們的不幸,學會換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我們的親人遭受了不幸,我們能給他們提供怎樣的幫助。真誠地為每一位上訪者提供幫助,把自己看作當事者而不是旁觀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識捍衛每一位公民追求公平和正義的權利。只有學會了換位思考,才可能將處理上訪問題變為主動下基層調查,這也就意味著這項工作必須是全體編輯、記者的聯動。將每一個角落的新聞線索都快捷準確地披露出來,把所有的問題都消滅在萌芽狀態,而不是等著上訪者幾經周折最終才找到報社。如果我們的上訪部門能成為世界上最輕松的部門,也許我們就真正地向和諧社會邁進了一大步……
(作者單位:天水日報社)
來源:青年記者2006年第18期